美文网首页
阅读打卡:《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四章

阅读打卡:《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四章

作者: 小妞213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12:41 被阅读0次

    第四章  成为制造神话者

    本章主题就是围绕着成年人关于自己是谁这个课题的进一步探索,找到自我的定义,从而作出承诺,打造自己生命故事的心理发展过程。

    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就面临着创造一个整合性的生命故事的任务。当我们成年后,构建身份认同仍然是核心心理社会性任务。而这个生命故事,是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融入成人世界。当然,这个生命故事始终在变化着,或是平稳,或是颠覆,这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也就不断修改着我们的个人生命故事。

    埃里克·埃里克森说:
    成年意味着用连贯性的观点(包括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人们一般通过经济地位、年代辈分、社会地位的划分来确认自己是谁,在此基础上,成年人就可以有选择性地逐步重建自己的过去。

    按照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造物主”。我们创造出一个全面而且有意义的自我,因为它嵌入了一个连贯而有意义的故事。我们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没法选择自己婴儿期和童年的成长环境,但是人要成熟就必须接受自己的过往,并且得有意义地组织过去的事。做到这一点,我们是通过神话来定义我们过去是谁,现在是谁,以及未来可能成为谁。

    在创造神话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心理社会性延缓,进入延缓期的年轻人会积极探索生活中新的选择。他们会搭配自己的固有模式并构建心的框架来理解自己和世界。比如尝试新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宗教、性别、政治等,也尝试新的角色和关系,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过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种族、宗教和阶级根源。

    重点是,通过这些探索,年轻人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中存在哪些资源,能用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资源主要是:
    能支持年轻人探索个人神话的社会支持网络
    可能的工作和教育机会
    能体验到成熟的爱与亲密的人际关系
    各种文化系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年轻人尝试新角色的时候,应该抱有安全感,认识到自己做这些尝试并不会有长期风险。最适合孕育心理社会性延缓的地方是大学。因为很多人的大学经历鼓励着他们质疑自己从没思考的问题。比如可以探索宗教信仰的各种普适真理真理、也可以探索与专业不同的职业选择、还可以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当然年轻人还会对自身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阶层产生质疑,甚至对自己曾经所熟知的意识形态产生质疑。而这些不同层面的探索,最终会使得年轻人愿意作出承诺。

    一个人要做出最重要的承诺,是承担起有关意识形态、职业和人际关系的责任。在探索其他信仰和价值体系之后,会更清晰地认识了个人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自己对宗教、伦理道德和政治等看法,这些看法也许和主流论述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无论如何,经过这些探索之后,他们准备好进入新的身份角色,工作、交友、恋爱,甚至是结婚这样的长期承诺。

    构建身份认同的心理社会性延缓期的探索很重要,但作出承诺的决定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年轻人也要做好毫不犹豫地离开延缓期的准备。离开不意味着不再探索,作出承诺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人的一生里,其实始终在围绕着“身份认同”,只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在构建身份认同上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方向。当然,人生充满着变化,在生命发展的独特进程中,探索和承诺之间会有非常规的交替,在探索期间,我们可能重新修改自我神话,在承诺期间,神话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与埃里克·埃里克森不一样的是,本书作者丹p·麦克亚当斯认为身份认同不应该只是发生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作者认为应该将他提到的后续发展阶段,比如“亲密阶段”和“生成性阶段”,同样理解为是和身份认同发展相关阶段。一旦一个个体意识到负责定义自我,那么找到自己的定义在大部分成年生活中就是当务之急。与埃里克·埃里克森及佛洛依德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年后的性格这种观念相反,目前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成年生活是相对可塑的,并且很可能出现心理功能上的重大变化。也就是说每个人(甚至在成年时期)都可以以一种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掌控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希望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自己就正处于这个阶段,才意识到自我是自己去定义的,才懂得自己的生活仍然充满可塑性,并且我还不知道自己将会走向何处,但我能确定的是我确实在心理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直在归责某人归因某事的思维,在这一两年里有着很大的转变,更多地去追诉自己的因素以及正视自己的怯懦。就像上一章节讲到关于身份认同这个部分,坦白讲,我目前折腾的就是身份认同问题,婚后的几年,我一直觉得内在有很大的冲突,但说不清道不明,现在总算知道就是因为在身份转变之后,身份认同没有跟上。过去对我妈妈作为老婆角色和当妈角色的不认同全都承接到自己身上,我就是对自己老婆身份和妈妈身份的不认同,让我发现自己与婚前的自己不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冲突,引发的低价值感、低自尊,然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强烈的怀疑。因为内心的强烈冲突,我开始探索自我,做咨询、上课等,在自我寻找的路上跌跌撞撞,也算是一点一点地去看到自己的恐惧和边界。

    成年生活的轮廓

    值得一题的是,关于个人生命故事、身份认同等研究,目前很少有跨文化的研究。文中提到说目前的研究是基于所在的文化而做出的假设所形成的,而且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些假设。比如说作为一个西方民主主义的中层或中上层成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倾向于认为成年人应该肩负起自己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一些责任,承担其在社会中的生产角色,为心理自主和财务独立而奋斗,教育孩子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等。这些价值观可以指导有关人们在二三十岁时应该怎样生活的一些观念。但在其他的一些社会背景下,对成年发展的看法可能不同。为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谈论个人生命故事、构建身份认同、成年发展等等管观点都是基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从未去怀疑的主流论述的背景下去得出来的。而这个主流论述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关于生命故事等观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文中根据丹尼尔·莱文森的研究将成年生活分为几个阶段:

    1.20几岁是成年生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史一个指导者建立关系,这个指导者可以通过行动和建议教年轻人怎样在更高教育环境中深造,以及高速年轻人怎样有效地上课、做出好的研究、获取政府基金、与同事融洽相处等。
    2.“30岁过渡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出自己最优先的目标。在这个阶段,身份认同会出现更明显、更快的变化。比如男性和女性会在这个阶段对是否需要组建家庭及在家庭和工作中承担的角色做出重大决定。

    3.30岁出头的阶段成为“安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家庭。这个时期的突出挑战包括提高儿童和下一代其他成员的发展、取得令人满意的职业成就、调整以适应更多的社会和公民责任、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并开始适应照顾年迈的父母。

    4.35-40岁是更为混乱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成为自己”。在这个阶段,很多成年人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有着高声望、高收入、高职位,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会产生巨大的沮丧感,感到自己的成就还不够,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自主。尤其是职业女性会在这一个阶段渴望能更加自主、获得成就。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的成年人对于未来的梦想会从过去比较激进和觉得未来无限可能的期望中转为更加温和的现实生活期望。因为我们会意识到生活中存在顽固的限制,而我们需要为之妥协。

    5.40岁之后的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成年人”。这个阶段的成年人已经更加清晰和现实地理解了自己是谁,以及我们将以什么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成年人”。在40岁时无论男性和女性都能很好地意识到其在家庭和事业领域内的身份。

    根据这五个阶段去回顾我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我是符合以上阶段的步调,不过稍微晚熟一点,我是27岁毕业进入工作,从对工作抱着满心欣喜和期待到懵懂不明,在工作没整明白的情况下30岁结婚,又闯入了一个我以为自己做好准备了,现实还是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也还好。对我最有挑战的是有了孩子开始,我感觉自己从前的人设都坍塌了,我期待的、我想象的与我真正经历的现实相差甚远,而我也并没有好的方式去应对,因为我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觉得孩子也带得吃力,跟老公关系也是状况不断。为此就开始踏入学习之路,上了好些课,跨越不同的领域,感觉有点明白了,又感觉有点懵懂模糊,但总体来说,从完全的抱怨他人,到开始去关注自身的状态。而今我走到了35-40岁的这个阶段,“成为自己”这个声音真的时时飘在上空,无法落地,我觉得对我来说现在最深的感触是妥协。不是心甘情愿的妥协,是不情不愿的妥协,这种滋味我想体验过的人肯定都能懂这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觉的话,那就是“无力感”。嗯,我经常感到无力,因为缺乏自我改变的勇气。离40岁还有四年,我很期待我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不再那么纠结而无力。

    关于自我的历史

    打造一个个人生命故事就是塑造有关自我的历史。历史是对过去的记叙,我们在其中试图解释事件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历史不仅仅是一则有关名称、日期和地点的事件清单,而是一则故事,讲述了过去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成就现在。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我们会开始去关注自己的生命故事。青少年编造的歌颂其独特出身、发展和命运的稀奇故事,会逐渐让位给发生在成年早期的更严肃的叙述性故事,成年人借由后者来理解身份认同,成年人较为现实的生命故事重新修整了过去,让它变得更像是能孕育出当下的前身。

    为此匈牙利社会学家阿格尼斯·汉吉斯提出了“自我的本体论”的四种可能性。“自我的本体论”就是关于一个人怎样存在的论述。汉吉斯发现年轻的成年人在构建自我本体论时倾向于使用四种不同的“策略”:承继式(好的过去催生好的现在)、逆转式(不好的过去催生好的现在)、偿还式(好的过去催生不好的现在)和自我忏悔式(不好的过去催生不好的现在)。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正好也呼应了这本书的第二章讲叙事基调的时候提到的个人讲述生命故事时的四种形式(喜剧、浪漫故事、悲剧故事和讽刺故事)。这几个策略正好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优秀的生命故事

    每个成年人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编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且这生命故事是一直在变化的,既有相对稳定的时候也有急转弯的时刻。重要的生活变化之后可能会发生重大的身份认同变化,比如说结婚或离婚、生第一个孩子、换工作、搬家、父母或者配偶去世、更年期、退休等。在转变期,我们会质疑一些生活和故事中的假设。我们可以重新缔造故事,囊括新的情节和角色,重视过去不同的场景和对未来不同的期许,我们也可以设置新的目标。面临结局的感受会发生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人们会调整叙述的重心。除此之外的其他时候,我们的身份认同会相对稳定,这种时候生命故事也会稳定地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故事是阶段性发展的,时不时会打破稳定期,发生转变甚至是颠覆,如果长时期内没有发生大事让人们缔造个人生命故事,那么在之后人们会迎来戏剧化的改变。与生命故事的阶段性发展相对应的是,我们的身份认同也是阶段性成长的。从我们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期中寻求统一感和目的感时,我们的身份认同也在不断发展。在青春期早期我们的个人生命故事更多地是个人传奇,而成年早期个人生命故事会更加现实和精致,到了成年中期,我们的个人生命故事会进一步拓展和成熟。那在生命故事的不断转变和稳定交叉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什么才是一个“好”的个人生命故事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作为生命故事缔造者的我们的成长氛围和周遭环境都纳入考虑,这样才能有意义地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回到社会的主流论述背景上去去定义“好”的生命故事,因为离开社会主流论述的背景,我们很难去给出“好”的生命故事的标准。生命故事从这本书一开始讲到的婴儿期、学前期、儿童期到青春期、成年早期等生命的各个历程,以及所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范围等主流论述背景下,机会和身份认同资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与个人神话的发展方面,我们无法超越资源的限制。

    那么一个“好”的个人生命故事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从青春期到中年的过程中,理想的个人生命故事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一致性;2)开放性;3)可信性;4)分化性;5)和解性;6)生成性整合。

    第一个标准是一致性。
    意思是个人的生命故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致的个人生命故事比不一致的要好,当故事的发展与我们对主流社会论述的认知有着一致性的话会让我们很容易理解,而不一致的情况下就会让人感到费解。
    第二个标准是开放性。
    只有一致性是不够的,太过一致、有因有果的故事也会显得不真实。要找到生命中的统一感和目的感不需要完美的一致性,我们的故事应该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应该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成长和发展的。我们的故事发展应该是允许对未来保留可能性的,容许生活发生变化的个人生命故事要好于不容许变化和成长的个人生命故事。
    第三个标准是可信性。
    我们的生命故事描述的是我们的生活,虽然是站在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上而对过去做出的叙述性解释,但这个基础依然是发生的真实的现实事件。好的、成熟的、适应良好的个人生命故事不能基于恶劣的歪曲事实而存在。
    第四个标准是分化性。
    生命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朝着更大程度的高分化这个方向去发展,随着成年人变得越来越成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其个人神话会表现出个多侧面与特征(?)。故事会呈现更丰富、更深刻、更复杂。而我们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会加入大量的要素、问题和冲突。我们会意识到我们自己有很多面,并且其中的一些面会互相矛盾。
    第五个标准是和解性。
    当我们分化加剧到一定程度,我们可能会在故事的冲突力量中间寻求和解。从多样性的自我走向和谐与和解。好的生命故事既能包含尖锐的问题和动态的矛盾,也能提供叙述性方案,以确保自我的和谐和完整。这是缔造个人生命故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第六个标准是生成性的整合。
    生命故事有它的社会和伦理情境,而这情境通常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故事。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应当能发挥自己的生成性,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能在工作和家庭中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可以并且愿意提升、养育和引导下一代,以或微不足道或大气磅礴的方式为人类的存续、提高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好的生命故事会以有生命里的方式将故事缔造者整合到社会中。
    总结
    我们自己的生命与其他生命是有联系的,我们的故事也与其他人的故事相连。
    最成熟的个人生命故事是能改善他人的个人生命故事。
    成熟的身份认同必须能做到有创造力地参与到比自己更大、存在更长久的社会。
    故事必须要以世界为导向,同样要以自我为导向。我们必须要诚实地面对自己,而我们也要真诚地对待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地点。如果我们的生命故事没有将我们融合到社会世界和时代序列,那么我们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变得自恋化。
    一个理想的个人生命故事必须同时有利于生命故事缔造者本身,也有利于缔造者身处的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打卡:《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第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ca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