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思是: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原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原作出处:
绣袈裟衣缘
作者:长屋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历史记录: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 长屋王 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亦即: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
不少人看到此诗的第一眼,也是:先一怔,进而,泪水蓄满眼眶。
诗句,不仅是凝练的文字艺术,也是沟通的桥梁,如此含蓄,却温暖动人。
回到这个对仗句本身——“山川”为地理之象,为域;而“风月”是天文之象,在天。“山川”对“风月”,一动一静,异同相对,更是工整。对仗句,就是有这样强化的力量。
在古诗文中,不少令人倍感温暖的诗句,也已流传千年,在时光的沙漏里熠熠生光,今天读之,温情泪目。
亦如同: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代禅僧雷庵正受的偈句。
注:相传——印度阿育王 治斋 延请天下僧道,众人皆已来过,惟独平炉尊者延至日落黄昏之时。王乃问道:缘何你来得这样迟?平炉回答: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
阿育王奇道:一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尊者言:这你就不知了!遂作偈: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
——出自清代诗词名家 巨赞 创作的《风月同天法运长二首 其二 赠日本莲宗立本寺细井友晋贯主》。
全文是:“风月同天法运长,圆融真谷境生光。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这是 张九龄 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
释义:两个人相知不分距离的远近,因为即使是远隔万里,也能领会到对方的思绪。
全诗: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全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出自唐代王昌龄《寄驩州》,只有这两句了。
释义:我和你相隔千里,但能相互了解、彼此交心,就不在乎深远的云海将我们分开了。
原文只有两句: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诗题叫《寄驩州》,意思是这首诗寄给一位在驩州的朋友。驩州,在今天的越南,这既体现了唐朝的强盛,也说明东亚各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密切关系。
除了豪迈之气,“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还包含着隽永之情,这是本诗超越前贤之处,也是王昌龄诗的一大魅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出自唐代王昌龄《送柴侍御》。
释义: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全诗: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