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5025/d027b4591598388e.jpg)
(一) 书籍介绍:
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我们印象中的暴力是指战争、打架、破口大骂…….但实际上我们的交流处处充满着暴力沟通,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同事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有可能出现暴力沟通,因为指责、嘲讽、否定、贴便签、随意评价、随意打断都属于暴力的内容,那是语言上的暴力,有时这种暴力比身体上的暴力伤痛更深。之所以产生这些暴力是因为我们被太多因素蒙蔽了爱,而我们要怎么去非暴力沟通呢?作者提出了4个要素让我们好好理解学习,希望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
(二)、用RIA便签法输出书中某一段。A2部分必须有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RIA便签法:可参看《这样读书就够了》,要求500字以上。
R: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沟通要素:观察、表达感受、表达需要和请求帮助。
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增长发生的事情,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
表达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词汇表,我们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顺畅。
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请求帮助,请求帮助,说出具体的请求。
I: 如果我们采用以上步骤去沟通,就可以减少非暴力沟通次数,可以让彼此沟通更顺畅、更和谐。比如观察,人们习惯于跟评论混在一起,当人们发生某一种行为,不是观察事实发生的结果,而是直接把对他人的评判放在前面,当一听到批评马上会作出应激的反应,所以我们减少非暴力沟通首要因素是学会观察事实。
表达感受是我们在沟通时尽量表达自己感受,而非想法,表达感受词汇有兴奋、甜蜜、开心、担心、焦虑和惭愧等等,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帮助解决冲突。
表达需要是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而非指责和评判他人。、
请求帮助是清楚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做什么,但请求帮助并非是命令,我们很容易跟命令混在一块造成暴力沟通。
A1: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夫妻还是和孩子的沟通当中我发觉处处发生了暴力沟通。比如我经常对老公说“你怎么那么懒?”他不爱运动,但我又希望他多去运动,所以当他没有去的时候我经常说他“懒”,其实这就是一个评论了,我没有观察到他不运动会给他带来不好的事实,而是直接把“懒”的帽子挂在他头上,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他还是不去,还是继续睡他的懒觉。
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我经常对老公使用词汇是“我觉得这个词“我觉得“,比如“我觉得你不够爱我,不够关心我”,这句话具有指责成分,结果当然是反驳“我怎么不爱你了?哪里不关心你了?”之后双方列出一串对方的不是,陷入唇舌大战之中了。
在生活当中老公经常也会对我说“你对我不够好?”,他没有说出他想我如何对他的实际需要,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是很不高兴的,因为我不知道他究竟需要我去做什么。
在表达请求 帮助的时候我更多时候是命令口气,比如“把我拿一支笔”别人估计很不情愿去帮我做这件事,因为充满命令口气。
A2:看了《非暴力沟通这件事》之后原来我们夫妻和孩子之间的很多对话都是暴力沟通的语言,所以会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以及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接下来我自己的做法是首先是认真反复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四步骤。
其次是日常和老公和孩子同事及客户之间的对话使用这四个步骤,减少暴力沟通次数
最后是每天和每周进行复盘,当某次沟通不顺畅的时候反思是不是使用了暴力沟通的语言导致双方沟通不和谐,并写下原因和改正计划。
不过针对本书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当对方使用了暴力沟通的语言的时候自己怎么办?因为改变自己容易,他人没意识到这种沟通是暴力沟通的时候改变他人是很难的,比如我老公经常会说“孩子,你怎么那么笨?”“你做事太不认真了!”“你太马虎了!”等等,我觉得当他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是很打击人的,也是很令人不愉快的;或者他人用道德或者比较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时,自己应该如何去回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5025/416b0b5a3f70cb3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