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面临一个窘境,就是虽然人已经来NZ好些年了,但是仿佛日常关心和谈论的事物仍是处在大洋彼岸的祖国发生的潮流事件,往往对发生在周边的事件却显得关心不足。
我们常常说华人到了国外之后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圈子,我之前虽然有专门分析过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微信公众号:鱼语;《“出不去”也“回不来”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们》),这可以归结为自己性格和文化基因里的不愿意走出去。但我们说“融入当地的主流圈子”时,关键词在于“融入”。
这种融入是主动的,是建立在自己先有勇气有意愿去出去走一走的前提条件之下的,而不是寄希望于圈子对你的主动接纳或者是你的半推半就。
我无论是加入海岸警卫队CoastGuard做志愿者,还是在一家NGO里做社会企业的咨询工作,就是我积极投身当地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的一种尝试。但我目前觉得,这种投入还不够,因为我即使身体处在当地的环境了,还是跟当地的文化圈子缺乏共识。
这不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崇洋媚外,恰恰相反,这正是一种建立在自信之上的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建设,仅仅是因为我身在异国,关心的对象当然就是异国的事物了。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关心他人,参与建设”这个目标太宏大太宽泛,所以我要先从理解身边发生的事物开始做起。所以,我设想给自己开一个专题,目标是2018年结束前写10个本地的事件,刚开始先用中文写,后期用英文写。
见微知著,通过对事件的梳理、分析和复盘,这或许能给我更敏锐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洞见,且不说还能过一把中学时代就想成为的一名“调查记者”的瘾。
目前想到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
kiwibuild 新西兰的廉租房政策
The impact of 2011 Christchurch Eathquake 地震对基督城的影响
Stranded New Brighton yacht 那只搁浅的船
Water bottling plant in Christchurch 那个引起当地抗议的中资自来水公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