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录

作者: 一鸣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09:05 被阅读13次

    闻思录

    序文

    闻思录按《法门论》分为六篇,余因六门均有涉猎,皆有所得,故作此录。

    法门论

    唯心者,慧字门,修行第一法门。

    唯业者,福字门,修行第二法门。

    唯神者,性字门,修行第三法门。

    唯身者,命字门,修行第四法门。

    唯物者,理字门,修行第五法门。

    唯名者,文字门,修行第六法门。

    唯心篇第一

    修行偈诗

    念佛偈

    不昧前因,增上善果。

    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痴情偈

    惜哉乎鱼,贪饵吞钩。

    叹痴情人,亦复如是。

    无量偈

    不为情牵,不为欲累。

    大喜大舍,大慈大悲。

    全力诗

    念佛虽易,岂可随意。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切勿托大,后悔莫及。

    早日出家,全心全意。

    西方偈

    岁月去悠悠,韶华更难留。

    人世已无恋,西方逮可求。

    慎戒偈

    盛世淫习起,乱世杀业兴。

    美色与刀兵,一样夺人命。

    彼岸偈

    一味寻清净,其行未必然。

    若心无挂碍,此岸即彼岸。

    知音偈

    漫漫修行路,悠悠佛子心。

    无人称道友,何处觅知音?

    明宗偈

    明宗方得旨,见道后言行。

    问君修净土,念佛给谁听?

    衣钵偈

    一钵轻五岳,三衣傲王侯。

    趋向涅槃道,截断生死流。

    出家偈

    未来妙音佛,何事久磋砣?

    今日出家去,他年极乐国。

    誓愿出家偈

    吾誓愿出家,曾作图南诗。

    不敢稍懈怠,恐负平生志。

    誓愿往生偈

    苦难道心强,磨炼意志坚。

    誓生极乐国,愿取紫金莲。

    誓愿成佛偈

    时光不能磨,岁月不能搓。

    此心永不改,吾誓愿成佛。

    心空偈

    炎凉经春夏,冷暖过秋冬。

    但徒增阅历,何日得心空?

    解脱偈

    生死轮回苦,六道转不休。

    解脱无别法,唯向佛门求。

    病中偈

    希圣希贤志,多愁多病身。

    同甘共苦者,心外更无人。

    千古偈

    往生诀一部,闻思录六篇。

    书可传千古,名能载末年。

    建制偈

    英勇胜利师,铁甲先锋团。

    二等功臣营,硬骨头式连。

    空门偈

    玩物丧意志,享乐退道心。

    早向空门去,红尘万丈深。

    无敌偈

    无敌真寂寞,绝顶太孤单。

    高山流水后,伯牙不再弹。

    怀志偈

    男儿怀天下,丈夫志四海。

    生当众中尊,死亦紫金台。

    莲花偈

    我命好似土,我心犹如莲。

    扎根淤泥里,花开直冲天。

    法不容情偈

    自作必自受,善恶终有应。

    因果只论理,佛法不容情。

    法王诗

    登河北凤凰山有感

    登山怀壮志,览物具豪情。

    群雄尽逐鹿,灵台谁问鼎?

    天地重久远,人生贵修行。

    今作此诗偈,诵与法王听。

    图南诗

    吾久欲出家,兵役相阻隔。

    因缘时不至,徒然唤奈何。

    鲲鱼困北冥,鹏鸟徙未可。

    直待培风起,图南莫夭阏 。

    自题诗

    读书万万千,从戎亦有年。

    上阵御敌寇,下马赋诗篇。

    才必兼文武,德需希圣贤。

    解甲归来日,出家天禄岩。

    兴趣诗

    少时兴趣广,爱好棋书画。

    十二作诗词,十四学道家。

    十五修异能,十六练丹法。

    同年因病苦,始入佛门下。

    同伦诗

    鱼龙非一类,鸡鹤不合群。

    龙腾归大海,鹤飞上青云。

    学佛离五浊,出世超沉沦。

    净土为吾乡,菩萨是同伦。

    大悲寺赞

    一五年七月,辽宁海城行。

    皈依妙祥师,法号为亲鸣。

    有净方称寺,无戒不名僧。

    释迦千载后,于今见道风。

    当兵学佛诗

    红墙解放寺,绿衣义务僧。

    四面逆缘境,八方无字经。

    修行来部队,忍辱到军营。

    磨炼人心死,苦难道心生。

    僧中仙

    自在山林里,逍遥云水间。

    哪由天地管?吾心独自闲。

    拂衣去名利,洗耳就清泉。

    不欲红尘扰,且做僧中仙。

    陆战之王

    滚滚尘烟起,隆隆铁甲行。

    矗立百吨重,飞驰一身轻。

    熄火如龟息,发动似雷鸣。

    陆战之王者,唯我坦克兵。

    ​治病救人诗

    世人皆有病,故需佛法医。

    应病与药者,乃可称良医。

    能不畏药苦,是真求痊愈。

    痊愈便归家,不用再隔离。

    慧剑诗

    菩萨纵下凡,无法度冥顽。

    世人何其愚,所说尽邪见。

    我心实在悲,难以与之谈。

    只能持慧剑,一把痴情斩!

    执行重大任务纪念诗

    内蒙朱日和,盛夏草原青。

    建军九十年,沙场大阅兵。

    河北省保定,隆冬冻土硬。

    开训动员会,军委主席令。

    七月战酷暑,一月斗严寒。

    勿忘当时苦,留作今日念。

    农家诗

    农村无限好,只是太辛劳。

    晨起五更天,干活皆贪早。

    晚归落日后,劳作方歇脚。

    此尚种植时,未到收获季。

    白天急采摘,半夜赶市集。

    价高始收益,价低空费力。

    不分天寒暑,不论价高低。

    但求早买完,不至烂地里。

    盘中果与蔬,碗里馍和米。

    须知农家苦,得来全不易。

    万法归一偈

    唯心为禅唯佛净,教下之旨唯众生。

    心佛众生原无二,禅净教下本为一。

    佛医偈

    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治本不治根。

    唯有佛陀大医王,治标治本又治根。

    清修偈

    其一

    人间何处觅清修,尽日思量尽日愁。

    此心已付诸佛法,身到而今不自由。

    其二

    人间何处觅清修,片片飞花逐水流。

    僧伽一遇阿兰若,便知此生最相守。

    其三

    人间何处觅清修,树下跏趺坐忘忧。

    了知三心不可得,一念弥陀万虑休。

    求愿偈

    念念但求生净土,心心唯愿见如来。

    三界二十八层天,不及西方下品莲。

    云水偈

    修行当不慕荣华,万事随缘只一衲。

    三衣钵瓶足以矣,何妨云水在天涯。

    出家偈

    出家只为修净业,修净只为生西方。

    生西只为成佛道,成佛只为度众生。

    生死偈

    生前死念阿弥陀,死后生在极乐国。

    此死彼生能相续,生生死死不离佛。

    小极乐偈

    出家便登小极乐,已是西方候补人。

    此生若能行不退,必证如来金色身。

    辞亲出家偈

    当兵服役已两年,于国于家少亏欠。

    便辞父母入深山,归去此心无遗憾。

    自题偈

    愿作闲云野鹤僧,平生不欲与人争。

    世事何曾用过心?最难割舍是亲情。

    当时偈

    今日不知明日事,此心非是明日心。

    汝今此刻千般想,不及当时一念心。

    一飞冲天偈

    羁留人间二十秋,此身未可得自由。

    一飞冲破樊笼去,天高海阔任遨游。

    一鸣惊人偈

    四生六趣尽沉沦,唯有出家智慧深。

    一飞冲破世间天,一鸣惊醒梦中人。

    成佛度生偈

    磨刀不误砍柴功,成佛不误度众生。

    莫道出家为不孝,他年忉利显神通。

    当兵学佛偈

    几次炎凉经春夏,几回冷暖过秋冬。

    当兵但徒增阅历,学佛何日得心空?

    历练偈

    自古英雄起阡陌,从来壮士发卒伍。

    不入基层经历练,修行怎知世间苦?

    天禄岩寺赞

    出家不到龙泉寺,隐居莫上终南山。

    径往福建泉州去,永春有个天禄岩。

    遥思偈

    卧龙山驻训有感

    青山处处留足迹,绿野时时映身姿。

    遥思当来出家日,踏遍神州未可知。

    听命三宝偈

    听家听国听天命,误人误己误终生。

    而今皈依三宝后,修行只听佛法僧。

    成年偈

    岁至二十称弱冠,人生到此已成年。

    无悔青春须寻梦,有志男儿岂等闲!

    心佛偈

    阿弥陀佛知我心,我心念阿弥陀佛。

    我心佛心心相印,不移一步到佛国。

    往生偈

    弥陀愿满三千界,彼岸花开七宝池。

    只需临终念佛号,往生极乐几人知?

    折腾偈

    世人总爱瞎折腾,以吾观之尽徒然。

    名利两边枝末事,了知生死不相关。

    慧剑偈

    其一

    安得慧剑斩情丝,愿与青灯共白首。

    一条道路走到死,撞破南墙不回头。

    其二

    愿得慧剑斩情丝,断除妄想贪嗔痴。

    杀尽六根烦恼贼,解脱轮回度生死。

    安身偈

    格格不入于世俗,人间何地觅归宿?

    一句弥陀念到底,此中有吾安身处。

    誓愿偈

    言出必行真君子,反复无常是小人。

    出家一誓惊天地,成佛一愿泣鬼神。

    宾主偈

    生前空作千金赋,死后徒留万世名。

    文人之哀莫过此,宾主谁能分得清?

    修法偈

    一心修法即弘法,信知身教胜言传。

    释迦六载苦行林,成佛之前无一言。

    退伍诗

    不负男儿英雄梦,青春自当战沙场。

    几许从军报国志,归来还把美名扬。

    僧侣赞

    已脱家庭出牢狱,又断妻儿绝负累。

    人间谁能比僧侣,潇潇洒洒走一回。

    化生偈

    娑婆命连如铁锁,恩爱缠覆难解脱。

    何如极乐莲化生,随愿十方往供佛。

    隐逸修行诗

    隐逸修行在农家,种种菜来浇浇花。

    独处空闲好念佛,孤身寂静无牵挂。

    清风明月邀相伴,世谛俗情不管它。

    先当人间自了汉,后生净土作菩萨。

    往圣先贤诗

    尤思往圣慕先贤,爱居旷野住深山。

    觅得清净一处地,盖就茅屋三两间。

    诵经持咒兼念佛,行道礼拜并坐禅。

    不欲奔波逐名利,但求息机归寂然。

    想见思归诗

    心心想见见未得,念念思归归不成。

    想见弥陀慈悲父,思归极乐涅槃城。

    羁旅娑婆百年客,流落江湖一衲僧。

    人间尚有因缘在,何处安身了此生?

    学佛三秋诗

    学佛经今已三秋,奔波劳碌几时休?

    心为形役多愁苦,身随业牵不自由。

    只恨当初太优柔,总为亲情上钓钩。

    一入军营悔时晚,再出家是两年后。

    发心出家诗

    发心出家已四载,入寺六次皆未成。

    父母情牵去易回,伽蓝道阻路难行。

    佛子岂能空誓愿?披剃方不负平生。

    只待兵役法难尽,从此人间多一僧。

    退伍有感

    又是一年退伍季,离别时刻总悲伤。

    两年七百三十天,日日夜夜都难忘。

    同吃同住同训练,同苦同乐同担当。

    今日一别难再见,天南地北人茫茫。

    心地自性诗

    戒生定兮定生慧,贪生嗔兮嗔生痴。

    心地无贪自性戒,非更向外持余戒。

    心地无嗔自性定,非更向外求余定。

    心地无痴自性慧,非更向外学余慧。

    若人息灭贪嗔痴,即是勤修戒定慧。

    修行论述

    唯心论

    名依①物正②,名随物转③。实相物体,方便名称。

    若执④于名,则迷于物。如叶障目,故不见物。

    非物不存,因名障故。美名丑名,通为名障。

    无执于名,物体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物。

    其名虽存,则不为障。美名丑名,通为名称。

    物依身正,物随身转。实相色身,方便物体。

    若执于物,则迷于身。如叶障目,故不见身。

    非身不存,因物障故。贵物贱物,通为物障。

    无执于物,色身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身。

    其物虽存,则不为障。贵物贱物,通为物体。

    身依神正,身随神转。实相神识,方便色身。

    若执于身,则迷于神。如叶障目,故不见神。

    非神不存,因身障故。强身弱身,通为身障。

    无执于身,神识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神。

    其身虽存,则不为障。强身弱身,通为色身。

    神依业正,神随业转。实相业报,方便神识。

    若执于神,则迷于业。如叶障目,故不见业。

    非业不存,因神障故。阳神阴神,通为神障。

    无执于神,业报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业。

    其神虽存,则不为障。阳神阴神,通为神识。

    业依心正,业随心转。实相真心,方便业报。

    若执于业,则迷于心。如叶障目,故不见心。

    非心不存,因业障故。善报恶报,通为业障。

    无执于业,真心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心。

    其业虽存,则不为障。善报恶报,通为业报。

    注释:①依:依报。②正:正报。③依报随着正报转。④执著。

    安心论

    吾人业障之身,为业风所吹,非但死后神识做不得主,即便是生时亦做不得主,常常身不由己。

    此时应当随遇而安,不可妄生希冀之想、未来之心、攀缘之念。因为心不能定,在哪里都无法长久。

    不做主,常为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要试图去改变环境,而要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心,心安而后道隆。

    安佛论

    只因欣厌,净业学人,无法安心。

    又因欣厌,净业学人,可以安佛。

    出家无悔论

    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我说,出家后悔一辈子,不出家后悔无量劫。

    情理论

    动情即为业力所牵,

    明理方依愿力所行。

    心法论

    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牛角。何也?

    皆心与法不相应也。

    夫修小乘法,需具出离心;修大乘法,需具菩提心。

    发菩提心,修大乘佛法,是心法相应也。

    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人是在用小乘之心、外道之心、凡夫之心、是非之心、我慢之心、贪嗔痴恨之心、自私之心、享乐之心、名利之心,在修大乘佛法呢?恐怕有很多。

    菩提心如成佛之种子,佛法如阳光雨露空气。

    如果连成佛的种子都没有,有再多的阳光雨露空气,也不会结出佛果。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发菩提心,纵然精进的修行佛法,也不会修得正果。

    菩提心为成佛之正因,大乘佛法为成佛之正缘。欲结成佛之正果,因缘缺一不可,故需心法等持,不可偏也。

    建寺安僧论

    建寺篇

    建设寺院时可分为两部分建设,一是建设外院,二是建设内院。

    外院的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客堂、五观堂(即食堂)、法宝流通处、厕所等基础设施。

    内院的主要建筑为修行丛林(修行丛林分为自然丛林和人造丛林,自然丛林是原始丛林。人造丛林是原本没有丛林,自己植树造林)、修行大殿、僧舍、厕所等基础设施。

    寺院内外院的建设秉承便宜、结实为主,美观为次。不必建设如古代宫殿式的建筑,那样建设既耗损信众资财,又吸引游客扰乱,成为旅游景点,违反了建寺的初衷,建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安僧,而不是为了愉悦俗目,所以就按当今的建筑样式建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建设资金。

    修行丛林与修行大殿为内院最主要的修行场所,在修行丛林修行为野外修行,一般适用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时修行。在修行大殿修行为室内修行,一般适用于下雨天,大风天,寒冷天时修行。

    外院的大雄宝殿主要用于僧人早晚课诵和信众的礼拜供养。

    外院为僧俗同居土,僧人居士游人都可以在外院活动。内院为兰若清净土,为僧人起居修行之场所,未经允许,居士游人不得入内,为僧人学修创造一个清净良好的环境。

    外院和内院的占地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最好是1:1。另外内院的修行丛林面积越大最好,人均丛林面积不得小于每人100平方米。修行大殿人均面积不得小于每人9平方米。

    安僧篇

    出家以修行为本,修行以精进为要。僧人安身,必先安心,把心安住在佛法上,是为安心。

    推行十小时修行制度,世间人每日工作尚且八小时,还有加班,如此精进,更何况身为出家人呢?自然要更胜之。所以推行十小时修行制度,为一日修行制度,每周做出一份修行周计划表,明确每日修行内容。

    僧人十人为一班,班有班首。寺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建净宗班和禅宗班,根据每名僧人所修行的法门,自愿加入相应的班。由监院师监督每日修行情况,时间不到,各班不可带回僧舍。

    修行时,各班各自集合,统一穿着袈裟,带蒲团经书念珠等物,由各班班首师带领,前往修行丛林。下雨天或天气不好时,可以带到修行大殿内修行。学僧跏趺坐于蒲团之上,然后学僧由班首师带领,按当日修行计划修行。

    净宗班修行课程以念佛念经拜佛为主,禅宗班修行课程以参禅打坐为主。一般上午七点钟由班首师带出,十一点钟带回。下午三点钟带出,七点钟带回。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加上早晚课两小时,一天共修行十小时,是为一日修行制度。

    其中净宗班每人每日念佛最低标准为三万声,禅宗班每人每日打坐最低时间为四小时。禅净两班还可以在课程中间穿插安排一些如讲经、诵经、诵戒、念咒、拜佛、经行、跑香等课程。

    出家论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

    正如同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往生极乐世界并不能马上成佛,而是在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极乐世界起的是一个助缘,那是一个胜境,到了那里寿命无量,神通自在,而且诸上善人集会,处处皆能听法,得不退转,故而修行容易成就。

    出家也是一样,寺院起到的就是小极乐净土的作用,出家虽然并不能马上成就,但是出家后,有师父教导,有清规戒律约束,有师兄弟一同修行,故而修行胜易。

    有些人说红尘炼心,何必出家?我觉得这和说娑婆炼心,何必往生极乐一样。乃是狂言。

    如果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中转站,离成佛又近了一步的话,那么出家就是极乐世界的中转站,离往生又近了一步。

    故而我说:

    出家便登小极乐,已是西方候补人。

    此生若能行不退,必证如来金色身。

    入佛知见论

    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欲入佛之知见,需诵佛之经典,初学者如同婴儿没有牙齿,故而祖师造论作疏,把食物嚼烂了再喂给他吃,但是嚼烂的食物毕竟没有原汁原味的食物有味道,所以等到初学者长出牙齿之后,就可以试着自己吃一些食物了,不必再让别人嚼烂了喂你。

    故而我提倡一些有佛学基础的人,应该读诵佛经,恢复读经诵经的风气,毕竟自己啃着吃总比他人嚼烂了再喂你吃更有味道,更有营养。

    唯佛论

    明宗方得旨,见道后言行。

    问君修净土,念佛给谁听?

    我们念佛是给谁听呢?我认为念佛给心听的话是唯心,念佛给佛听的话是唯佛,念佛给众生听的话是唯众生。

    禅以唯心为宗,净土以唯佛为宗,教下以为唯众生为宗。这些我们要明白,修行需明宗方能得旨。

    我们修净土,一定要明白自己念佛是给谁听的,念佛给佛听才是净土宗之宗旨,这也就是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提出的“唯佛为宗”。

    念佛给心听是唯心,偏向了止观禅定,没有往生的信愿,无法和佛感应道交。

    念佛给众生听是唯众生,偏向了度化众生,没有往生的信愿,也无法和佛感应道交。

    只有念佛给佛听,是唯佛。念佛给佛听、念佛希佛应、念佛盼佛迎。如此念佛,则信愿行,悉皆具足,才能真正和佛感应道交,打成一片。

    如果念阿弥陀佛不是为了得到阿弥陀佛的感应,而是为了得到内心的禅定或者是度化众生,则将净土法门修的偏向了宗门教下,偏离了净土法门的宗旨。

    禅以唯心为宗,净土以唯佛为宗,教下以为唯众生为宗。这些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修行,需明宗方能得旨。

    其实念佛原理很简单,就是念佛佛应,就如同某人喊我的名字,我就会答应,并来到他身边。他喊我的名字,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听见,而不是念给自己听让自己定心的。也不是念给他人听,用来教化他人的,因为有些人并不一定喜欢听你念佛,这样念佛的教化作用也就很弱了,有时还会引起不信佛人的反感。

    所以我认为纵然念佛有定心和教化这方面的作用,有禅净教理上的圆融,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还是念佛给佛听,念佛希佛应,念佛盼佛迎。

    有人说心佛众生无二无别,唯佛念佛,是有分别心,不得佛法之圆融。

    我说若是真达到心佛众生无二别的境界,那么娑婆极乐也无二无别了,自然不需求生西方极乐,当下便是净土。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达到心佛众生无二无别的境界,却说心佛众生无二无别的话。那么娑婆极乐也无二无别了,那我们还念佛求生净土干什么?故而凡夫不可妄下此语。我们修净土,还是要有欣厌之心、分别之心的。

    我们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再说什么样的话,切不可以禅论净土、以空破有、以性废修、以理废事也。

    远视论

    厚古而薄今,重远而轻近,人之通病也。

    厚古而薄今,是时间上的远视。

    重远而轻近,是空间上的远视。

    时间上的远视,就以高僧而论,人们总以为古代的高僧多,而现代的高僧很少。

    其实不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说近处没有草,远处草就多。如果你走到远处,再看你刚才所站立的地方,你会发现草其实也很多。之所以之前没有发现,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如果过一百年看今朝,高僧并不比以前少。

    空间上的远视,就以拿破仑而论,拿破仑可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横扫欧洲,使整个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甚至称他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不可谓不伟大。

    可是他的仆人却说:"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因为他与伟人离得太近,拿破仑所有的生活细节、小小的毛病和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他赫赫的功业、巨大的光环并不能在仆人的面前掩盖个性的缺陷。

    总而言之,无论是时间上的远视,还是空间上的远视。人们总是对于离自己很遥远的事物盲目的追求,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却习惯性忽视,这其实就是人的远视。叶公好龙般的追求某件事物,可是真正得到了却又不加珍惜。

    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物最珍惜?我会告诉他,得不到的事物最珍惜。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物最珍惜?我会告诉他,眼前的事物最珍惜。

    希望人们看了此论,都可以治好远视的疾病,从而看清眼前的事物。

    那样的话,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眼前的事物也是那样的美好。

    那样的话,我们才会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

    那样的话,我们才不会好高鹜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智慧的彼岸。

    业果论

    世间出世间,有很多阶位。

    世间的阶位,称之为业位,业位是无常的,比如学位、官位、神位等,通称为业位。业位随报身,报身寿命终尽,业位亦尽。

    出世间的阶位,称之为果位,果位是恒常的,比如声闻位、缘觉位、菩萨位、佛位等,通称为果位。果位随法身,而法身具常乐我净,故而果位亦具常乐我净。

    吾辈修大乘佛法,小乘果位尚弃而不取,何况世间无常业位也?修行者共勉之。

    开悟入定论

    开悟和入定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

    开悟的人不一定能入定。

    印光大师在复周志诚书中写道: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所以说开悟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入定,还需要悟后起修。

    能入定的人不一定已经开悟。

    比如一些动物也能入定,但却没有开悟,比如狐狸、黄鼠狼、蛇等动物。

    那么,开悟的人入定,和没有开悟的人入定,

    有什么区别呢?

    开悟的人念佛,和没有开悟的人念佛,又有什么区别呢?

    开悟的人指导没有开悟的人修禅定,除了参究得悟之外。

    还可以直接告诉没有开悟的人开悟的知见,就是要做到一念不生。

    这就相当于直接把悟境告诉了没有开悟的人,把禅定的心法告诉了他,没有开悟的人如果照着一念不生修禅定,也不会修错。

    但毕竟不是自己悟得的,所以需要开悟的人随时指点。

    而念佛的话,开悟的人念佛,和没有开悟的人念佛也是有区别的,开悟的人知道世间不可贪恋执着,所以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修行容易相应。

    修行梦论

    修行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家梦;

    第二阶段是往生梦;

    第三阶段是成佛梦。

    四个坚定不移论

    坚定不移的信佛所说;

    坚定不移的依佛出家;

    坚定不移的念佛往生;

    坚定不移的成佛度众。

    山僧说

    昔莲池大师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生终焉之志。

    夫慧远大师居庐山,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

    故知僧爱山,山亦爱僧矣。

    《华严经》云: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楞严经》云: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法灭尽经》云: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

    古德云:

    “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岩阿。

    山泉流出人间去,清水自然成浊波。”

    唯业篇第二

    因果偈

    因果唯心现,因果不可欺。

    能欺骗他人,谁能欺自心?

    唯神篇第三

    种田诀

    意守下丹田,如开荒种地。

    拔除其野草,耕精而作细。

    唯身篇第四

    炼身论

    人的身体可以锻炼的地方,有肌肉与神经。

    锻炼肌肉为炼体,锻炼神经为炼神。

    劳体可以得到外在物质上的收获,炼体可以得到肌肉本身上的收获。

    劳神可以得到外在思想上的收获,炼神可以得到神经本身上的收获。

    外在上的收获终究不如本身上的收获。

    所以说劳体不如炼体,劳神不如炼神。

    总结为:炼身为上,养身次之,劳身为下。

    神经感应术

    右手五指并拢成掌,指尖朝前,伸出指向对方眉心。

    中指指尖距离对方眉心约一厘米,全神灌注于右手,冲击对方眉心。

    此时对方眉心会产生各种觉触,或者麻,或者痒。

    这种看不见的存在于生命体中的精神力,只有神经末梢可以感应到,而眉心的神经末梢最为灵敏。

    唯物篇第五

    道论

    灭生物,物生精,精生气,气生神,神生虚,虚生道①。

    生生身,身生欲,欲生情,情生思,思生存,存生执②。

    有生则灭有漏③,无生则灭无漏也。

    有身则物有漏,无身则物无漏也。

    有欲则精有漏,无欲则精无漏也。

    有情则气有漏,无情则气无漏也。

    有思则神有漏,无思则神无漏也。

    有存则虚有漏,无存则虚无漏也。

    有执则道有漏,无执则道无漏也。

    注释:①寂灭产生物质,物质产生精,精产生气,气产生神,神产生虚,虚产生道。②生命产生身体,身体产生欲望,欲望产生情绪,情绪产生思念,思念产生存在,存在产生执著。③漏失。

    唯名篇第六

    诗词选集

    无题

    仆①本欲逍遥,奈何世事扰。

    人生如梦②幻,而我独飘渺。

    注释:①旧谦称“我”。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秋词

    解尽惟秋日,枯树向晚枝。

    余霞犹落照①,山川辗为石。

    穷极未逢月,浑然不自知。

    松柏无人问,言于瑞雪时。

    注释:①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

    遣悲怀

    结庐堪闭户,愁对满中庭。

    别来寒水意,老去秋风情①。

    袭是迹而动②,忽若陌上行。

    寂寞怜芳草,常在客中青。

    注释:①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②贾谊《治安策》:“袭是迹而动。”乘袭这些迹象而行动。

    关山月

    塞寒八月戍边声,胡笳①吹雪倦客情。

    疏英暗度关山月②,天涯何处有长亭③?

    注释:①:乐器名,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②雪花仿佛是从遥远月亮上飘落下来。③指送别之地。

    遣怀

    故乡篱落夜阑珊,梅花①吹彻晓云寒。

    为问离愁与风月,只道闲情说渺然②。

    注释:①指横吹曲《梅花落》。②自问离愁和爱情,只道离愁来自闲情,而爱情太过渺然。

    无题

    少年青丝①终白发,怜君几度到天涯。

    此地莫言曾系马,一样莺啼送落花。

    注释:①喻指黑发。

    临江仙

    人生天地有形内①,准拟浮华梦寐。料樽前几曾相会,暂去若流水,相送不相违。

    纵饮狂歌情似味,又道年年岁岁②。落花识得人憔悴,归来每独醉,世事且堪悲。

    注释:① 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②刘希夷《代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临江仙

    多情只为无情苦,恨薄情总轻负。纵梦绕此生若浮①,春归毕竟去,芳草长亭路。

    叹年来多少欢娱,而今空成今古②,算六代繁华都尽。斜阳仍旧在,寂寞经行处。

    注释:①《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②叶梦得《八声甘州》:“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秋月赋

    虽不令行其往也,斯遗世而春秋。

    去以关河之摇落兮,夷则偕逝之与共。

    薄晕华以掩月兮,为云汐之返照。

    访婵娟于坠露兮,其飘然之若降。

    落木逢迎,秋声属晚。

    叹时不我与而向若兮,

    于骤然而哀者,非复察也。

    抱缺之美,胜乎满冠。

    逢期之遇,不若偶然。

    余谓以黔娄之所侍,穷留而无之所思也。

    何钦彼之华膏①矣。

    注释:①孟郊《寒地百姓吟》:“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原指华美的灯烛,此代指秋月,以表示其盈润。

    诗词选句

    清风拂袖去,明月映江来。

    还应共携月,记取洛桥东。

    日暮西天暖,月夜北风寒。

    风云同幻灭,形影共流离。

    八月秋风催叶落,万木萧疏百草枯。

    世人多爱痴心梦,平生最羡是放羊。

    举樽倒酒成江流,提箸凌波变独舟。

    万里浮云常自在,百年孤月独徘徊。

    嫦娥无奈寒宫寂,银河泣泪化星稀。

    自古君王多墨客,长叹项羽是武者。

    愿效愚公移山计,凿尽山石成土泥。

    才华不以闻当世,青史从来重古人。

    秋风几度吹渭水,相思随叶落成灰。

    别梦依稀今若在,浮萍一片此中来。

    可叹十载愤寒窗,由来一梦怨黄梁。

    大笑人间能几回,古来万事空垂泪。

    伤心莫问前朝事,人间犹有未安枝。

    自古英才多早死,我借苍天五十年。

    逍遥自在人间世,百无聊赖是秋风。

    人言逆道可成仙,我亦逍遥返自然。

    马一鸣著

    序文

    闻思录按《法门论》分为六篇,余因六门均有涉猎,皆有所得,故作此录。

    法门论

    唯心者,慧字门,修行第一法门。

    唯业者,福字门,修行第二法门。

    唯神者,性字门,修行第三法门。

    唯身者,命字门,修行第四法门。

    唯物者,理字门,修行第五法门。

    唯名者,文字门,修行第六法门。

    唯心篇第一

    修行偈诗

    念佛偈

    不昧前因,增上善果。

    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痴情偈

    惜哉乎鱼,贪饵吞钩。

    叹痴情人,亦复如是。

    无量偈

    不为情牵,不为欲累。

    大喜大舍,大慈大悲。

    全力诗

    念佛虽易,岂可随意。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切勿托大,后悔莫及。

    早日出家,全心全意。

    西方偈

    岁月去悠悠,韶华更难留。

    人世已无恋,西方逮可求。

    慎戒偈

    盛世淫习起,乱世杀业兴。

    美色与刀兵,一样夺人命。

    彼岸偈

    一味寻清净,其行未必然。

    若心无挂碍,此岸即彼岸。

    知音偈

    漫漫修行路,悠悠佛子心。

    无人称道友,何处觅知音?

    明宗偈

    明宗方得旨,见道后言行。

    问君修净土,念佛给谁听?

    衣钵偈

    一钵轻五岳,三衣傲王侯。

    趋向涅槃道,截断生死流。

    出家偈

    未来妙音佛,何事久磋砣?

    今日出家去,他年极乐国。

    誓愿出家偈

    吾誓愿出家,曾作图南诗。

    不敢稍懈怠,恐负平生志。

    誓愿往生偈

    苦难道心强,磨炼意志坚。

    誓生极乐国,愿取紫金莲。

    誓愿成佛偈

    时光不能磨,岁月不能搓。

    此心永不改,吾誓愿成佛。

    心空偈

    炎凉经春夏,冷暖过秋冬。

    但徒增阅历,何日得心空?

    解脱偈

    生死轮回苦,六道转不休。

    解脱无别法,唯向佛门求。

    病中偈

    希圣希贤志,多愁多病身。

    同甘共苦者,心外更无人。

    千古偈

    往生诀一部,闻思录六篇。

    书可传千古,名能载末年。

    建制偈

    英勇胜利师,铁甲先锋团。

    二等功臣营,硬骨头式连。

    空门偈

    玩物丧意志,享乐退道心。

    早向空门去,红尘万丈深。

    无敌偈

    无敌真寂寞,绝顶太孤单。

    高山流水后,伯牙不再弹。

    怀志偈

    男儿怀天下,丈夫志四海。

    生当众中尊,死亦紫金台。

    法王诗

    登河北凤凰山有感

    登山怀壮志,览物具豪情。

    群雄尽逐鹿,灵台谁问鼎?

    天地重久远,人生贵修行。

    今作此诗偈,诵与法王听。

    图南诗

    吾久欲出家,兵役相阻隔。

    因缘时不至,徒然唤奈何。

    鲲鱼困北冥,鹏鸟徙未可。

    直待培风起,图南莫夭阏 。

    自题诗

    读书万万千,从戎亦有年。

    上阵御敌寇,下马赋诗篇。

    才必兼文武,德需希圣贤。

    解甲归来日,出家天禄岩。

    兴趣诗

    少时兴趣广,爱好棋书画。

    十二作诗词,十四学道家。

    十五修异能,十六练丹法。

    同年因病苦,始入佛门下。

    同伦诗

    鱼龙非一类,鸡鹤不同群。

    龙腾归大海,鹤飞上青云。

    学佛离五浊,出世超沉沦。

    净土为吾乡,菩萨是同伦。

    大悲寺赞

    一五年七月,辽宁海城行。

    皈依妙祥师,法号为亲鸣。

    有净方称寺,无戒不名僧。

    释迦千载后,于今见道风。

    当兵学佛诗

    红墙解放寺,绿衣义务僧。

    四面逆缘境,八方无字经。

    修行来部队,忍辱到军营。

    磨炼人心死,苦难道心生。

    僧中仙

    自在山林里,逍遥云水间。

    哪由天地管?吾心独自闲。

    拂衣去名利,洗耳就清泉。

    不欲红尘扰,且做僧中仙。

    陆战之王

    滚滚尘烟起,隆隆铁甲行。

    矗立百吨重,飞驰一身轻。

    熄火如龟息,发动似雷鸣。

    陆战之王者,唯我坦克兵。

    执行重大任务纪念诗

    内蒙朱日和,盛夏草原青。

    建军九十年,沙场大阅兵。

    河北省保定,隆冬冻土硬。

    开训动员会,军委主席令。

    七月战酷暑,一月斗严寒。

    勿忘当时苦,留作今日念。

    万法归一偈

    唯心为禅唯佛净,教下之旨唯众生。

    心佛众生原无二,禅净教下本为一。

    佛医偈

    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治本不治根。

    唯有佛陀大医王,治标治本又治根。

    清修偈

    其一

    人间何处觅清修,尽日思量尽日愁。

    此心已付诸佛法,身到而今不自由。

    其二

    人间何处觅清修,片片飞花逐水流。

    僧伽一遇阿兰若,便知此生最相守。

    其三

    人间何处觅清修,树下跏趺坐忘忧。

    了知三心不可得,一念弥陀万虑休。

    求愿偈

    念念但求生净土,心心唯愿见如来。

    三界二十八层天,不及西方下品莲。

    云水偈

    修行当不慕荣华,万事随缘只一衲。

    三衣钵瓶足以矣,何妨云水在天涯。

    出家偈

    出家只为修净业,修净只为生西方。

    生西只为成佛道,成佛只为度众生。

    生死偈

    生前死念阿弥陀,死后生在极乐国。

    此死彼生能相续,生生死死不离佛。

    小极乐偈

    出家便登小极乐,已是西方候补人。

    此生若能行不退,必证如来金色身。

    辞亲出家偈

    当兵服役已两年,于国于家少亏欠。

    便辞父母入深山,归去此心无遗憾。

    自题偈

    愿作闲云野鹤僧,平生不欲与人争。

    世事何曾用过心?最难割舍是亲情。

    当时偈

    今日不知明日事,此心非是明日心。

    汝今此刻千般想,不及当时一念心。

    一飞冲天偈

    羁留人间二十秋,此身未可得自由。

    一飞冲破樊笼去,天高海阔任遨游。

    一鸣惊人偈

    四生六趣尽沉沦,唯有出家智慧深。

    一飞冲破世间天,一鸣惊醒梦中人。

    成佛度生偈

    磨刀不误砍柴功,成佛不误度众生。

    莫道出家为不孝,他年忉利显神通。

    当兵学佛偈

    几次炎凉经春夏,几回冷暖过秋冬。

    当兵但徒增阅历,学佛何日得心空?

    历练偈

    自古英雄起阡陌,从来壮士发卒伍。

    不入基层经历练,修行怎知世间苦?

    天禄岩寺赞

    出家不到龙泉寺,隐居莫上终南山。

    径往福建泉州去,永春有个天禄岩。

    遥思偈

    卧龙山驻训有感

    青山处处留足迹,绿野时时映身姿。

    遥思当来出家日,踏遍神州未可知。

    听命三宝偈

    听家听国听天命,误人误己误终生。

    而今皈依三宝后,修行只听佛法僧。

    成年偈

    岁至二十称弱冠,人生到此已成年。

    无悔青春须寻梦,有志男儿岂等闲!

    心佛偈

    阿弥陀佛知我心,我心念阿弥陀佛。

    我心佛心心相印,不移一步到佛国。

    往生偈

    弥陀愿满三千界,彼岸花开七宝池。

    只需临终念佛号,往生极乐几人知?

    折腾偈

    世人总爱瞎折腾,以吾观之尽徒然。

    名利两边枝末事,了知生死不相关。

    慧剑偈

    其一

    安得慧剑斩情丝,愿与青灯共白首。

    一条道路走到死,撞破南墙不回头。

    其二

    愿得慧剑斩情丝,断除妄想贪嗔痴。

    杀尽六根烦恼贼,解脱轮回度生死。

    安身偈

    格格不入于世俗,人间何地觅归宿?

    一句弥陀念到底,此中有吾安身处。

    誓愿偈

    言出必行真君子,反复无常是小人。

    出家一誓惊天地,成佛一愿泣鬼神。

    宾主偈

    生前空作千金赋,死后徒留万世名。

    文人之哀莫过此,宾主谁能分得清?

    修法偈

    一心修法即弘法,信知身教胜言传。

    释迦六载苦行林,成佛之前无一言。

    退伍诗

    不负男儿英雄梦,青春自当战沙场。

    几许从军报国志,归来还把美名扬。

    隐逸修行诗

    隐逸修行在农家,种种菜来浇浇花。

    独处空闲好念佛,孤身寂静无牵挂。

    清风明月邀相伴,世谛俗情不管它。

    先当人间自了汉,后生净土作菩萨。

    往圣先贤诗

    尤思往圣慕先贤,爱居旷野住深山。

    觅得清净一处地,盖就茅屋三两间。

    诵经持咒兼念佛,行道礼拜并坐禅。

    不欲奔波逐名利,但求息机归寂然。

    想见思归诗

    心心想见见未得,念念思归归不成。

    想见弥陀慈悲父,思归极乐涅槃城。

    羁旅娑婆百年客,流落江湖一衲僧。

    人间尚有因缘在,何处安身了此生?

    学佛三秋诗

    学佛经今已三秋,奔波劳碌几时休?

    心为形役多愁苦,身随业牵不自由。

    只恨当初太优柔,总为亲情上钓钩。

    一入军营悔时晚,再出家是两年后。

    发心出家诗

    发心出家已四载,入寺六次皆未成。

    父母情牵去易回,伽蓝道阻路难行。

    佛子岂能空誓愿?披剃方不负平生。

    只待兵役法难尽,从此人间多一僧。

    退伍有感

    又是一年退伍季,离别时刻总悲伤。

    两年七百三十日,日日夜夜都难忘。

    同吃同住同训练,同苦同乐同担当。

    今日一别难再见,天南地北人茫茫。

    心地自性诗

    戒生定兮定生慧,贪生嗔兮嗔生痴。

    心地无贪自性戒,非更向外持余戒。

    心地无嗔自性定,非更向外求余定。

    心地无痴自性慧,非更向外学余慧。

    若人息灭贪嗔痴,即是勤修戒定慧。

    修行论述

    唯心论

    名依①物正②,名随物转③。实相物体,方便名称。

    若执④于名,则迷于物。如叶障目,故不见物。

    非物不存,因名障故。美名丑名,通为名障。

    无执于名,物体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物。

    其名虽存,则不为障。美名丑名,通为名称。

    物依身正,物随身转。实相色身,方便物体。

    若执于物,则迷于身。如叶障目,故不见身。

    非身不存,因物障故。贵物贱物,通为物障。

    无执于物,色身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身。

    其物虽存,则不为障。贵物贱物,通为物体。

    身依神正,身随神转。实相神识,方便色身。

    若执于身,则迷于神。如叶障目,故不见神。

    非神不存,因身障故。强身弱身,通为身障。

    无执于身,神识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神。

    其身虽存,则不为障。强身弱身,通为色身。

    神依业正,神随业转。实相业报,方便神识。

    若执于神,则迷于业。如叶障目,故不见业。

    非业不存,因神障故。阳神阴神,通为神障。

    无执于神,业报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业。

    其神虽存,则不为障。阳神阴神,通为神识。

    业依心正,业随心转。实相真心,方便业报。

    若执于业,则迷于心。如叶障目,故不见心。

    非心不存,因业障故。善报恶报,通为业障。

    无执于业,真心自在。如叶去目,故能见心。

    其业虽存,则不为障。善报恶报,通为业报。

    注释:①依:依报。②正:正报。③依报随着正报转。④执著。

    安心论

    吾人业障之身,为业风所吹,非但死后神识做不得主,即便是生时亦做不得主,常常身不由己。

    此时应当随遇而安,不可妄生希冀之想、未来之心、攀缘之念。因为心不能定,在哪里都无法长久。

    不做主,常为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要试图去改变环境,而要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心,心安而后道隆。

    安佛论

    只因欣厌,净业学人,无法安心。

    又因欣厌,净业学人,可以安佛。

    出家无悔论

    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我说,出家后悔一辈子,不出家后悔无量劫。

    情理论

    动情即为业力所牵,

    明理方依愿力所行。

    心法论

    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牛角。何也?

    皆心与法不相应也。

    夫修小乘法,需具出离心;修大乘法,需具菩提心。

    发菩提心,修大乘佛法,是心法相应也。

    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人是在用小乘之心、外道之心、凡夫之心、是非之心、我慢之心、贪嗔痴恨之心、自私之心、享乐之心、名利之心,在修大乘佛法呢?恐怕有很多。

    菩提心如成佛之种子,佛法如阳光雨露空气。

    如果连成佛的种子都没有,有再多的阳光雨露空气,也不会结出佛果。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发菩提心,纵然精进的修行佛法,也不会修得正果。

    菩提心为成佛之正因,大乘佛法为成佛之正缘。欲结成佛之正果,因缘缺一不可,故需心法等持,不可偏也。

    建寺安僧论

    建寺篇

    建设寺院时可分为两部分建设,一是建设外院,二是建设内院。

    外院的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客堂、五观堂(即食堂)、法宝流通处、厕所等基础设施。

    内院的主要建筑为修行丛林(修行丛林分为自然丛林和人造丛林,自然丛林是原始丛林。人造丛林是原本没有丛林,自己植树造林)、修行大殿、僧舍、厕所等基础设施。

    寺院内外院的建设秉承便宜、结实为主,美观为次。不必建设如古代宫殿式的建筑,那样建设既耗损信众资财,又吸引游客扰乱,成为旅游景点,违反了建寺的初衷,建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安僧,而不是为了愉悦俗目,所以就按当今的建筑样式建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建设资金。

    修行丛林与修行大殿为内院最主要的修行场所,在修行丛林修行为野外修行,一般适用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时修行。在修行大殿修行为室内修行,一般适用于下雨天,大风天,寒冷天时修行。

    外院的大雄宝殿主要用于僧人早晚课诵和信众的礼拜供养。

    外院为僧俗同居土,僧人居士游人都可以在外院活动。内院为兰若清净土,为僧人起居修行之场所,未经允许,居士游人不得入内,为僧人学修创造一个清净良好的环境。

    外院和内院的占地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最好是1:1。另外内院的修行丛林面积越大最好,人均丛林面积不得小于每人100平方米。修行大殿人均面积不得小于每人9平方米。

    安僧篇

    出家以修行为本,修行以精进为要。僧人安身,必先安心,把心安住在佛法上,是为安心。

    推行十小时修行制度,世间人每日工作尚且八小时,还有加班,如此精进,更何况身为出家人呢?自然要更胜之。所以推行十小时修行制度,为一日修行制度,每周做出一份修行周计划表,明确每日修行内容。

    僧人十人为一班,班有班首。寺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建净宗班和禅宗班,根据每名僧人所修行的法门,自愿加入相应的班。由监院师监督每日修行情况,时间不到,各班不可带回僧舍。

    修行时,各班各自集合,统一穿着袈裟,带蒲团经书念珠等物,由各班班首师带领,前往修行丛林。下雨天或天气不好时,可以带到修行大殿内修行。学僧跏趺坐于蒲团之上,然后学僧由班首师带领,按当日修行计划修行。

    净宗班修行课程以念佛念经拜佛为主,禅宗班修行课程以参禅打坐为主。一般上午七点钟由班首师带出,十一点钟带回。下午三点钟带出,七点钟带回。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加上早晚课两小时,一天共修行十小时,是为一日修行制度。

    其中净宗班每人每日念佛最低标准为三万声,禅宗班每人每日打坐最低时间为四小时。禅净两班还可以在课程中间穿插安排一些如讲经、诵经、诵戒、念咒、拜佛、经行、跑香等课程。

    出家论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

    正如同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往生极乐世界并不能马上成佛,而是在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极乐世界起的是一个助缘,那是一个胜境,到了那里寿命无量,神通自在,而且诸上善人集会,处处皆能听法,得不退转,故而修行容易成就。

    出家也是一样,寺院起到的就是小极乐净土的作用,出家虽然并不能马上成就,但是出家后,有师父教导,有清规戒律约束,有师兄弟一同修行,故而修行胜易。

    有些人说红尘炼心,何必出家?我觉得这和说娑婆炼心,何必往生极乐一样。乃是狂言。

    如果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中转站,离成佛又近了一步的话,那么出家就是极乐世界的中转站,离往生又近了一步。

    故而我说:

    出家便登小极乐,已是西方候补人。

    此生若能行不退,必证如来金色身。

    入佛知见论

    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欲入佛之知见,需诵佛之经典,初学者如同婴儿没有牙齿,故而祖师造论作疏,把食物嚼烂了再喂给他吃,但是嚼烂的食物毕竟没有原汁原味的食物有味道,所以等到初学者长出牙齿之后,就可以试着自己吃一些食物了,不必再让别人嚼烂了喂你。

    故而我提倡一些有佛学基础的人,应该读诵佛经,恢复读经诵经的风气,毕竟自己啃着吃总比他人嚼烂了再喂你吃更有味道,更有营养。

    唯佛论

    明宗方得旨,见道后言行。

    问君修净土,念佛给谁听?

    我们念佛是给谁听呢?我认为念佛给心听的话是唯心,念佛给佛听的话是唯佛,念佛给众生听的话是唯众生。

    禅以唯心为宗,净土以唯佛为宗,教下以为唯众生为宗。这些我们要明白,修行需明宗方能得旨。

    我们修净土,一定要明白自己念佛是给谁听的,念佛给佛听才是净土宗之宗旨,这也就是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提出的“唯佛为宗”。

    念佛给心听是唯心,偏向了止观禅定,没有往生的信愿,无法和佛感应道交。

    念佛给众生听是唯众生,偏向了度化众生,没有往生的信愿,也无法和佛感应道交。

    只有念佛给佛听,是唯佛。念佛给佛听、念佛希佛应、念佛盼佛迎。如此念佛,则信愿行,悉皆具足,才能真正和佛感应道交,打成一片。

    如果念阿弥陀佛不是为了得到阿弥陀佛的感应,而是为了得到内心的禅定或者是度化众生,则将净土法门修的偏向了宗门教下,偏离了净土法门的宗旨。

    禅以唯心为宗,净土以唯佛为宗,教下以为唯众生为宗。这些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修行,需明宗方能得旨。

    其实念佛原理很简单,就是念佛佛应,就如同某人喊我的名字,我就会答应,并来到他身边。他喊我的名字,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听见,而不是念给自己听让自己定心的。也不是念给他人听,用来教化他人的,因为有些人并不一定喜欢听你念佛,这样念佛的教化作用也就很弱了,有时还会引起不信佛人的反感。

    所以我认为纵然念佛有定心和教化这方面的作用,有禅净教理上的圆融,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还是念佛给佛听,念佛希佛应,念佛盼佛迎。

    有人说心佛众生无二无别,唯佛念佛,是有分别心,不得佛法之圆融。

    我说若是真达到心佛众生无二别的境界,那么娑婆极乐也无二无别了,自然不需求生西方极乐,当下便是净土。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达到心佛众生无二无别的境界,却说心佛众生无二无别的话。那么娑婆极乐也无二无别了,那我们还念佛求生净土干什么?故而凡夫不可妄下此语。我们修净土,还是要有欣厌之心、分别之心的。

    我们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再说什么样的话,切不可以禅论净土、以空破有、以性废修、以理废事也。

    远视论

    厚古而薄今,重远而轻近,人之通病也。

    厚古而薄今,是时间上的远视。

    重远而轻近,是空间上的远视。

    时间上的远视,就以高僧而论,人们总以为古代的高僧多,而现代的高僧很少。

    其实不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说近处没有草,远处草就多。如果你走到远处,再看你刚才所站立的地方,你会发现草其实也很多。之所以之前没有发现,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如果过一百年看今朝,高僧并不比以前少。

    空间上的远视,就以拿破仑而论,拿破仑可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横扫欧洲,使整个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甚至称他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不可谓不伟大。

    可是他的仆人却说:"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因为他与伟人离得太近,拿破仑所有的生活细节、小小的毛病和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他赫赫的功业、巨大的光环并不能在仆人的面前掩盖个性的缺陷。

    总而言之,无论是时间上的远视,还是空间上的远视。人们总是对于离自己很遥远的事物盲目的追求,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却习惯性忽视,这其实就是人的远视。叶公好龙般的追求某件事物,可是真正得到了却又不加珍惜。

    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物最珍惜?我会告诉他,得不到的事物最珍惜。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物最珍惜?我会告诉他,眼前的事物最珍惜。

    希望人们看了此论,都可以治好远视的疾病,从而看清眼前的事物。

    那样的话,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眼前的事物也是那样的美好。

    那样的话,我们才会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

    那样的话,我们才不会好高鹜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智慧的彼岸。

    业果论

    世间出世间,有很多阶位。

    世间的阶位,称之为业位,业位是无常的,比如学位、官位、神位等,通称为业位。业位随报身,报身寿命终尽,业位亦尽。

    出世间的阶位,称之为果位,果位是恒常的,比如声闻位、缘觉位、菩萨位、佛位等,通称为果位。果位随法身,而法身具常乐我净,故而果位亦具常乐我净。

    吾辈修大乘佛法,小乘果位尚弃而不取,何况世间无常业位也?修行者共勉之。

    开悟入定论

    开悟和入定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

    开悟的人不一定能入定。

    印光大师在复周志诚书中写道: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所以说开悟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入定,还需要悟后起修。

    能入定的人不一定已经开悟。

    比如一些动物也能入定,但却没有开悟,比如狐狸、黄鼠狼、蛇等动物。

    那么,开悟的人入定,和没有开悟的人入定,

    有什么区别呢?

    开悟的人念佛,和没有开悟的人念佛,又有什么区别呢?

    开悟的人指导没有开悟的人修禅定,除了参究得悟之外。

    还可以直接告诉没有开悟的人开悟的知见,就是要做到一念不生。

    这就相当于直接把悟境告诉了没有开悟的人,把禅定的心法告诉了他,没有开悟的人如果照着一念不生修禅定,也不会修错。

    但毕竟不是自己悟得的,所以需要开悟的人随时指点。

    而念佛的话,开悟的人念佛,和没有开悟的人念佛也是有区别的,开悟的人知道世间不可贪恋执着,所以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修行容易相应。

    修行梦论

    修行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家梦;

    第二阶段是往生梦;

    第三阶段是成佛梦。

    四个坚定不移论

    坚定不移的信佛所说;

    坚定不移的依佛出家;

    坚定不移的念佛往生;

    坚定不移的成佛度众。

    山僧说

    昔莲池大师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生终焉之志。

    夫慧远大师居庐山,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

    故知僧爱山,山亦爱僧矣。

    《华严经》云: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楞严经》云: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法灭尽经》云: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

    古德云:

    “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岩阿。

    山泉流出人间去,清水自然成浊波。”

    唯业篇第二

    因果偈

    因果唯心现,因果不可欺。

    能欺骗他人,谁能欺自心?

    唯神篇第三

    种田诀

    意守下丹田,如开荒种地。

    拔除其野草,耕精而作细。

    唯身篇第四

    炼身论

    人的身体可以锻炼的地方,有肌肉与神经。

    锻炼肌肉为炼体,锻炼神经为炼神。

    劳体可以得到外在物质上的收获,炼体可以得到肌肉本身上的收获。

    劳神可以得到外在思想上的收获,炼神可以得到神经本身上的收获。

    外在上的收获终究不如本身上的收获。

    所以说劳体不如炼体,劳神不如炼神。

    总结为:炼身为上,养身次之,劳身为下。

    神经感应术

    右手五指并拢成掌,指尖朝前,伸出指向对方眉心。

    中指指尖距离对方眉心约一厘米,全神灌注于右手,冲击对方眉心。

    此时对方眉心会产生各种觉触,或者麻,或者痒。

    这种看不见的存在于生命体中的精神力,只有神经末梢可以感应到,而眉心的神经末梢最为灵敏。

    唯物篇第五

    道论

    灭生物,物生精,精生气,气生神,神生虚,虚生道①。

    生生身,身生欲,欲生情,情生思,思生存,存生执②。

    有生则灭有漏③,无生则灭无漏也。

    有身则物有漏,无身则物无漏也。

    有欲则精有漏,无欲则精无漏也。

    有情则气有漏,无情则气无漏也。

    有思则神有漏,无思则神无漏也。

    有存则虚有漏,无存则虚无漏也。

    有执则道有漏,无执则道无漏也。

    注释:①寂灭产生物质,物质产生精,精产生气,气产生神,神产生虚,虚产生道。②生命产生身体,身体产生欲望,欲望产生情绪,情绪产生思念,思念产生存在,存在产生执著。③漏失。

    唯名篇第六

    诗词选集

    无题

    仆①本欲逍遥,奈何世事扰。

    人生如梦②幻,而我独飘渺。

    注释:①旧谦称“我”。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秋词

    解尽惟秋日,枯树向晚枝。

    余霞犹落照①,山川辗为石。

    穷极未逢月,浑然不自知。

    松柏无人问,言于瑞雪时。

    注释:①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

    遣悲怀

    结庐堪闭户,愁对满中庭。

    别来寒水意,老去秋风情①。

    袭是迹而动②,忽若陌上行。

    寂寞怜芳草,常在客中青。

    注释:①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②贾谊《治安策》:“袭是迹而动。”乘袭这些迹象而行动。

    关山月

    塞寒八月戍边声,胡笳①吹雪倦客情。

    疏英暗度关山月②,天涯何处有长亭③?

    注释:①:乐器名,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②雪花仿佛是从遥远月亮上飘落下来。③指送别之地。

    遣怀

    故乡篱落夜阑珊,梅花①吹彻晓云寒。

    为问离愁与风月,只道闲情说渺然②。

    注释:①指横吹曲《梅花落》。②自问离愁和爱情,只道离愁来自闲情,而爱情太过渺然。

    无题

    少年青丝①终白发,怜君几度到天涯。

    此地莫言曾系马,一样莺啼送落花。

    注释:①喻指黑发。

    临江仙

    人生天地有形内①,准拟浮华梦寐。料樽前几曾相会,暂去若流水,相送不相违。

    纵饮狂歌情似味,又道年年岁岁②。落花识得人憔悴,归来每独醉,世事且堪悲。

    注释:① 陆机《文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②刘希夷《代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临江仙

    多情只为无情苦,恨薄情总轻负。纵梦绕此生若浮①,春归毕竟去,芳草长亭路。

    叹年来多少欢娱,而今空成今古②,算六代繁华都尽。斜阳仍旧在,寂寞经行处。

    注释:①《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②叶梦得《八声甘州》:“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秋月赋

    虽不令行其往也,斯遗世而春秋。

    去以关河之摇落兮,夷则偕逝之与共。

    薄晕华以掩月兮,为云汐之返照。

    访婵娟于坠露兮,其飘然之若降。

    落木逢迎,秋声属晚。

    叹时不我与而向若兮,

    于骤然而哀者,非复察也。

    抱缺之美,胜乎满冠。

    逢期之遇,不若偶然。

    余谓以黔娄之所侍,穷留而无之所思也。

    何钦彼之华膏①矣。

    注释:①孟郊《寒地百姓吟》:“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原指华美的灯烛,此代指秋月,以表示其盈润。

    诗词选句

    清风拂袖去,明月映江来。

    还应共携月,记取洛桥东。

    日暮西天暖,月夜北风寒。

    风云同幻灭,形影共流离。

    八月秋风催叶落,万木萧疏百草枯。

    世人多爱痴心梦,平生最羡是放羊。

    举樽倒酒成江流,提箸凌波变独舟。

    万里浮云常自在,百年孤月独徘徊。

    嫦娥无奈寒宫寂,银河泣泪化星稀。

    自古君王多墨客,长叹项羽是武者。

    愿效愚公移山计,凿尽山石成土泥。

    才华不以闻当世,青史从来重古人。

    秋风几度吹渭水,相思随叶落成灰。

    别梦依稀今若在,浮萍一片此中来。

    可叹十载愤寒窗,由来一梦怨黄梁。

    大笑人间能几回,古来万事空垂泪。

    伤心莫问前朝事,人间犹有未安枝。

    自古英才多早死,我借苍天五十年。

    逍遥自在人间世,百无聊赖是秋风。

    人言逆道可成仙,我亦逍遥返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闻思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er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