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饭时,无论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自己盘子里的食物没有吃完却还想要更多”的行为和状态,我们时常做的回应要么是“慢慢吃啊,这是专门给你做的,我们不吃都给你,还多着呢”,要么是“这孩子咋这么没成色,没吃过饭不是,吃着碗里占着锅里的”,要么是...
连吃饭也要吃的这么“心惊胆战”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不觉得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的体现,所以就不能去解读到孩子的内心在表达的是什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状态,孩子为什么担心和害怕,为什么明明有了还觉得不够?这已经不是吃饭的问题,而是在显示着孩子本身的缺,只是每个孩子找的出口不一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认为爸爸妈妈从来就没有理解过自己,明明是生的人和被生的人,心却离的那么远,有时候还不如陌生人的距离。因为我们只是看见了孩子的表面行为,就在吃饭的事情上去教育他,不清楚他本质上要的是什么,所以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方向才会跑偏,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当我们看见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是有了觉察,而之后的做是决定是否会转为好的关键,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认为去想孩子和引导孩子才是不对的。和孩子最亲近的爸爸妈妈如果不能够看见和解读孩子行为的实际需要,其他的人也是没有办法去真正解孩子心中的结的,毕竟在孩子心中爸爸妈妈的身份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爸爸妈妈正确的做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