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晚上准备去玩会儿篮球,偶尔打打篮球是先生目前唯一的健身活动了。
但公婆都叫他别去:“打球多累,天还这么热,已经累了一天了,多休息才是。”
公公很生气:“你以后再怎么辛苦我也不会心疼了,打篮球这么累的事你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
有时,先生请公公帮忙,公公反问:“你有时间打篮球,没时间做这个?”
对先生来说,打篮球是件愉快的事情。可公婆自己感觉累,就认为先生也应该感觉累。
先生认为打篮球很有意思,但公婆觉得打篮球就是自找罪受。
image殊不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就如同劝水里的鱼:上来晒晒太阳。
我想,那些能够日复一日坚持自己爱好的人,累的同时肯定有一份他人无法体会到的愉快感成就感,这份体验远远超过累的感觉。他们自己不见得觉得多累,是旁边看着的人觉得累,因为旁观者体会不到那份愉悦和满足。
image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几个印象深刻的经历。
中学的一天晚上,我花了2h左右,认真的复习了一个单元的数学。
我记得记忆了概念和公式,做完了例题和课后习题。
完成后,我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觉得自己真的好了不起、好厉害。非常渴望与人分享、得到夸奖。
可是,爸妈却说:“早点休息、别那么累”。
好像在他们的认知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感到的只有累和辛苦。
我疑惑了。难道我的感受不对吗?学习原来应该累啊?我应该觉得累才正常啊?我不应该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我想,不用多说也知道,如果类似情况多次重复,原本觉得学习有乐趣的孩子慢慢也会一想到学习就觉得累、没劲。
可笑的是,这时家长又开始着急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呢?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不让人省心?
孩子多冤哪。
image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替换孩子的感受,不要破坏孩子与自己感受之间的链接。
如果不能引导孩子去体验学习的成就与乐趣,也请不要将你对学习的痛苦感受强加给孩子。
如果不能引导孩子,也不会回应孩子,至少不要去随意干扰孩子,不要随意切断孩子与自身感受的联系,让孩子按自己的感受来。
要么,自己真的学会了再来教孩子。否则,不要轻易去干涉孩子。
image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可我也记得很多我明明感觉到的是很开心很幸福的时刻,妈妈却总会在这些时候愁眉苦脸地表示都怪她们没能力才让我们跟着受罪作孽。
比如,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桔子树、李子树,我经常贪吃到吐。
虽然吐起来确实不怎么好受,但歇在树上大口吃,真的很爽啊。
可,每当我吐的时候,妈妈总会愁眉苦脸地自责自己没能力,买不起别的东西给我们吃,才让我吃到吐,要是连自家树上的都不让我们吃,又怕我们怨她。
我很疑惑。贪吃不是人正常的反应吗?只要有好吃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贪吃吧?原来我会贪吃到吐不是我的原因,而是爸妈没钱给我买其它好吃的导致的?
一直到读大学,我还是一吃东西就要吃完、就会吃多吃撑。
直到大学遇到我现在的先生,我想吃什么,他从不说我;我想吃又舍不得买,他就用做家教挣的钱带我去买各种我觉得很贵的东西让我尽情地吃。
大概1年多以后,我这个习惯才慢慢有了改善。
以前,拧开饮料瓶,我一口就要喝掉近1/3;
以前,只要有吃的放在我面前,我就会特别想吃,哪怕我已经很饱了;
以前,打开一袋零食,我考虑的是我一口气吃不完怎么办。
现在,大部分时候喝的速度慢了很多。
现在,大部分时候东西放我面前我可以不动它,甚至会忘记还有吃的存在。
现在,开零食想的是我喜不喜欢吃、我想不想吃。
image又比如,小时候和其它伙伴一大早结伴走路去学校。
很早就吃完早餐从家里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玩的很是开心。
可,每当吃早餐的时候,妈妈总是会表达是她们没能力才让我们这么早就要起床走路去学校。
尤其赶上刮风下雨的时候,她更觉得我们受苦了。
我也很疑惑。明明和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很有趣啊?明明下雨的时候很好玩啊?原来我不应该开心啊?原来我应该觉得自己很可怜啊?
一直到现在,无论做什么我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可悲。
明明是我花钱办理会员卡去剪头发,却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只任由理发师剪,再不满也只是忍着,顶多以后再不去这家店了。
明明是我花钱办理会员卡去按摩,却不敢提出要自己满意的工作人员服务,只任由对方安排,顶多以后再不去了。
明明是我花钱去买衣服、买护肤品,却不敢讨价还价、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对方嘲笑我。
image image有一种累,叫做父母觉得你累。
有一种可怜,叫做父母觉得你可怜。
可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你如何看待一件事,你的孩子很可能也会如何看待它。
你如何看待孩子,你的孩子很大可能也会如何看待他自己。
作为家长,你正在帮你的孩子书写他的自我概念——他如何看待他自己。
孩子最初如何看待自己是从父母的反馈中得来的。
父母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我认为我......”最初来自“你认为我......”。
比如,有的家长天天指责孩子磨蹭拖拉,结果呢?
结果是磨蹭拖拉就被你亲自写进了孩子的自我概念中,孩子真的就认为自己是个磨蹭拖拉的人,然后越来越磨蹭拖拉。
家长通过自己的评价参与孩子的自我概念建构过程,却不知自己的描述正是你给自己孩子写下的剧本。你恨他不爱学习,却不知让他远离学习的导演正是你自己。
家长要想真正帮到孩子,首先得对自己的自我概念进行矫正,得先学着自己认识自己,得先学会用内部评价替代外部评价。
而父母能给予孩子的真正帮助却是——在人生的关键发展阶段帮助孩子不断促进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持续自我修炼、自我进化。
网友评论
也许等我们可以平静的接纳父母的时候就是我们脱胎换骨之时。
我没有指望自己能改变父母,余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和他们的相处模式。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更好。
父母当初因条件所限,能给的都给我们了,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
但我现在不同,我有机会去学习去见识,我剖析自己分析父母,是期望我能斩断这个链条,能让我变得更好,能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