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笔记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笔记

作者: 索尔图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16:58 被阅读0次

        在一席上看过樊锦诗先生的演讲,知道了她被人称为“敦煌的女儿”。因此,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自然而然地开启了敦煌之旅。  

飞天

    摘录两个片段:

     (一)莫高窟在文革中没有破坏。在文革“破四旧”中,很多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莫高窟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没丢一本图书,没有一幅壁画和一尊彩塑被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文革中,敦煌文物研究所也搞派系,各派之间也都写大字报,互相攻击、互相批判,可对于洞窟保护和绝不把武斗引入的想法是一致的。读到这一句,让我对这些知识分子肃然起敬,他们对敦煌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性最恶的一面完全暴露的时候,这一份良知的底色仍然还在。当时的敦煌研究所总共48个人,共分成了16派,有的还是一个人宣布自成一派,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想笑,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在我看来有点像小孩子闹着玩吧。

    (二)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佛教的文化是包容的,要不然它怎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来呢。莫高窟第220窟有一幅初唐时期的经变画---《维摩诘经变》。维摩诘病了,文殊菩萨去看望并与他辩法,诸国王来听法,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的皇帝,昂首阔步、身着襟袍。这幅画的背后是一段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这种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沙门不敬王者、沙门不敬父母。一个是与王权的冲突,一个是与儒家孝道文化的冲突。佛教认为和尚只敬佛,而不敬国王。然而,最高统治者怎能容忍佛门弟子对自己的不敬呢?这个矛盾不解决,佛教的传入与传播肯定得不到政治支持,也就很难在当时生存下去。佛教又认为家庭和世俗社会是痛苦与烦恼的根源,只要脱离家庭和社会才能得到解脱。而这种思想与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儒家孝悌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这个矛盾不解决,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也不可能有群众基础。好在佛是灵活变通的,巧妙的解决了佛法与世间法、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对西北的大漠和风土一直有一种向往。看了此书,又多了一份敦煌的文化艺术向往。什么时候,有机会去走一走、看一看呢?祖国的大西北!

相关文章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笔记

    在一席上看过樊锦诗先生的演讲,知道了她被人称为“敦煌的女儿”。因此,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怀着对敦煌中华文化艺术隗宝莫高窟的好奇心,初读这本樊锦诗老师的自述,从老师做为一代莫高窟守护人的人生经历中了解了莫...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为西北甘肃人,从未去过敦煌是我心里的一点遗憾。好在敦煌莫高窟在上海举办过好几次展览,我有幸去看过两次。 如果说最...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最近在看一本有关敦煌莫高窟的著作,作者名樊锦诗,提到敦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不陌生,在小的时候我们都曾学过有关敦煌的...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1

    一一樊锦诗自述 2018年5月18日,我去敦煌参加沙漠徒步活动时,一个人参观了莫高窟。那天艳阳高照,当地旅游部门有...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2

    一一樊锦诗自述 今天阅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第三章《敦煌是我的宿命》,青年学子樊锦诗和同学大学毕业后被分...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3

    2018年5月,我第一次参观敦煌,被那些略略看懂的壁画震撼。直到今天阅读了这本传记,才知道敦煌莫高窟北后的故事,我...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

  • 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书,朋友推荐读的。说实话,我没有去过敦煌,所以一开始我有点怀疑,我能产生共鸣吗? 书的作者...

  • 《我心归处是敦煌》

    九月和几位好友一拍即合的组成读书会,一起认真看完一本书,惭愧至极,在之前竟然从未听说过“敦煌的女儿”,也从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iu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