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 | 萧南居士
汇编 | 牡丹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vxID: gwxs100
“共和”不就在这,不就指的是“共同繁荣,和睦相处”,还有什么好深入探讨的!?
非也,非也!
“共和”一词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它还能算是一种政体制度。
其实,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很多文化、政治、礼仪的根基可以说都奠定于周朝时期——八百多年的存在可不是吹牛的。
诗词歌赋起于周朝,孔子编撰整理的诗经是前人散落的文稿;礼崩乐坏中的“礼乐”指是周朝时的礼乐;“天下”的概念是周朝的周公提出来的;“中国”一词初见于周朝时期,某一青铜器的内壁上便刻有“宅兹中国”,指的是“天下之中”……
不过战斗英雄倒没出现几个,却出现了一大堆思想概念——这也印证了“乱世出英雄,和平出思想”的说法。
话题扯远了,说回来!
对于“共和”一词的说法存在两种。
一说,国人暴动之后,由两位大臣召公和周公出来稳定局势,联合执掌,史称“共和执政”,由此开启“共和元年”,“共和”就是这么来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至少《史记》上是这么说的。
但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说法。
二说,周幽王被推翻后,出来执掌大局的并非周、召二公,而是一位叫“共伯和”的“代行天子之政”——至少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里是这么记载的。
vxID: gwxs100周朝的青铜器铭文里也清楚的记载了“共伯和”这个人的真实存在。“伯”这个字可能与当时的某种思想相冲,故而省略,谓之“共和”。
2011年,历史学家们从战国中期的竹简当中整理出一部叫《系书》的史书,上面记载的“共和执政”与《竹书纪年》一致。
哎呀,司马迁的《史记》又错了!
看来以后读历史要慎重了,引用王国维的那句话“不仅要善用纸上之材料,还要注意地下之新材料”,这才是品读和研究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