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 | 萧南居士
汇编 | 牡 丹 客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大意是“我小时候也很贫穷,为了生活也干过很多粗活”。由此可知“王侯将相并非天生的贵种”,所谓的圣人也只是后世人加予之名罢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43691/7dd12f9d97afa7b3.jpg)
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做《去圣乃得真孔子》,里面所提到的一个研究孔子生平的方法——剥去孔子圣人的名号,能为我们带来一个真实的孔子。
孔子所生时代于春秋末期,原本可以一出生就是贵族的他,却因为时代的动乱而沦落为士族阶层。所谓的士族就是专为贵族服务的人,这帮人有文化、有技能,相当于“知识份子”。
作为士族,需要学习礼仪、音乐、射击、驾车、识字和算术——也就是所说的“六艺”。孔子也不列外,由此看来他还算多才多艺,有了这些技艺傍身自然也就饿不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43691/5593710d02f2fb34.jpg)
虽说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但有亲戚朋友的帮助,所接受的文化渲染还是有的,也为他后来开办“学校”、成为教育家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做过会计,干过出纳,赶过马车,放过牛……感觉同一般人一样。但又不一样,否则他怎么能被后世之人推崇为圣人呐!
孔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不安分而研究思考一些问题”,总要寻个由来、问个究竟、刨个根底。还有一点,他是个有原则的人。从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可看出其对礼法的尊崇,他还认为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不知他遵守“原则”是否成为他不做官的理由,或是统治者们不喜欢这样有“原则”的人。
有些影视剧中把孔子演绎得穷困潦倒、神圣伟大,这样是不对的。虽说其一生并不富裕,可他绝对是个赚钱高手,这一点从他“办学”收学费可以看出——虽说是“有教无类”,但学费还是要收的。
三十六岁那年的他回到鲁国专心执教育人,从此他的思想便进入了广泛传播的阶段。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一般老师教人以六艺中的后四艺,也就是射击、驾车、识字和计算,而孔子主要教授礼仪,也就是教授人生哲学、做人的道理,可谓是中华第一人呀!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43691/7df9a153d19b1bc7.jpg)
在孔子教学期间,他的学生将其言论摘纳总结,于是就有了《论语》——总觉得造就“圣人孔子”这样一个ID,学生们功不可没!
孔子到了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孔子的儒派思想更是遍地开花。在此要说一点:“儒”并非孔子原创,“儒”指的是通过技能为贵族提供服务以赚取费用的士,“儒家”便取之于此。
儒家思想主要讲究“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思想切合后来封建历朝历代,有助于统治阶级管理天下,于是乎儒家思想便被大肆推崇,推崇至极也就成了“圣人”。最典型的便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对儒家思想的修饰与升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43691/3d20c8ab689dd52d.jpg)
不难看出,当代很多学者依然在尊崇“儒家思想”,不敢说儒家的所有思想都适合当代社会,但是也是需要的!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真正的理解儒家思想,让其适应当代,我们必须“去圣而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