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塘应该是我所知的最小的山村了。按散户算,8家,按家族算,实际只有2家,全村男女老少加起来常住人口也就30来人。
李家塘得名于村门口的水塘,一进村门口,左手边就是那口水塘了,水塘其实不大,估计也就200平米,是村里人家洗衣的地方。进村的右手边是我们家族,我大伯父家离水塘最近,土砖砌的房子,一共也就两间。他家门口是一片空地,村里人利用这个作为晒场。穿过晒场沿着右边再往里走,是村里的正屋,平常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都在这举办。正屋右隔壁是一间被锁着的空屋子,据说那家有先人吊死在那。我对那间屋子很好奇,但从来不敢走近看看。正屋的左隔壁是细奶奶家,他家已故的爷爷跟我爷爷是堂兄弟。再往上就是我家了,我家老宅地势比细奶奶家稍高一点,我爷爷奶奶和2个堂哥(大伯父的前妻生的2个儿子)一起住,各占一半,我们这边家族算起来共有5家人。村子左手边是李大娘家族,他们共有3家,老俩口带着未出嫁的小女儿住老屋,两个儿子都在旁边盖了楼房单住,小儿子的离得近,门对面,大儿子家远些,要上个坡,房子盖的都是两层楼,在村里算是豪宅了。
消失的故乡—李家塘不过我从来没有羡慕过,因为我最喜欢的那口小水井,在我家后院,距离不足5米,就跟我家的水缸似的。它跟传统意义上的水井不一样,是个像大水缸一样大的水坑,只有一米来深,没不过一个成年人的腰部,水是山泉水,从泉眼里冒出来,清可见底,十分甘甜,冬暖夏凉。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到这里来挑水喝,只有我家不用,厨房准备一个小桶就可以了。这口井是天然的,就靠山边,井底部都是一些光滑的石壁,有时候还可以看到有螃蟹从石缝里钻出来。据说它从未干枯,也不会满得溢出来,永远停留在固定的水位线。
爸爸成年后在山下当了中学教师,我家就在山下学校安了家,我是在山下出生长大的,每次放寒暑假,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都走光了,学校异常冷清,我的童年是孤独的,李家塘是我印象中最快乐的地方。每到放寒暑假最开心的是回李家塘,印象中冬天只回去过过一次年,夏天暑假倒是经常回去避暑,每次夏天回家爸爸都买个大西瓜回去,洗净皮就把它扔到井里泡着放凉了吃,那口井给我的感觉是很清澈甘甜的。
村口的李家塘给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甚至是有点阴森恐怖,我一直不太敢靠近,因为奶奶曾告诉过我有人淹死在那。后来我儿时的小伙伴,李大娘家大儿子的二女儿素珍在10来岁的时候也淹死在那,几年后,素珍她妈在生完5个女儿后好不容易生了儿子,却在3岁的时候也在那淹死了。他爸彻底不能忍受了,发动起李姓人家集资把水塘移走,那时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搬到了山下花油树村了,移水塘本不该大家的事,但体恤他家两个孩子淹死在那就都筹钱,让他家把水塘移走了,其实移得不算远,也就离原来水塘10多米吧,新水塘长什么样子,我没见过。
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随我家搬到了山下,后来我就几乎没再回去过。直到前年,我奶奶去世,老人家要土葬,我们送她上山,我才发现原来的李家塘已经彻底消失,当年回乡的小路已经没有了踪迹,小路旁边大片的庄稼地也荒了,到处都是杂草树木丛生。门口的李家塘早已不见了,整个村里的树木杂草长得进不去人,只有几间房子还看得见一点屋檐,告诉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个小村庄,如今村里的一切都消失在满眼的绿色里。
消失的故乡—李家塘我很想走进去看看我家后院的那口井,已经没路可进了。我站在村口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拍了几张照片留恋,随着送葬的人群离开。不知道那些在那住了半辈子的亲戚们看到此情此景是否跟我一样惆怅。
最近我夜里经常梦见那里,还和小时候的一个模样,多希望我是个画家,把消失的李家塘画进画里,永留心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