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刚需“这个词就是哪位卖房子的产品经理所臆造出来的,它更像是一种”煽风点火“的情绪,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要在人们渴望买房子的心上再添上一把火。”
01
—
平时由于工作的关系,总会涉及需求这个话题。
有些人会对我说:我这是“刚需”,你必须帮我搞定!
这时,我一般会问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刚需”收费,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呢?
为了让大家理解我问的这个问题,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你现在住的房子有六七十平,
一家三口平时生活起居也没多大问题,
但假如有一天,你希望家里的老人能过来一起住,
你就可能没有多余的房间可以使用了,
总不能让老人住客厅吧!
所以,你的需求是希望有个12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
这样,可以让自己和爱人、小孩、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
而且你认为,这事迫在眉睫,你也有能力为此买单。
接下来,如果我再问你,假如你有两个小孩,
你更希望两个小孩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老人过来也能很好地照顾他们,
那你的居住需求还是120平米的三居室吗?
至少也得140左右的四房吧。
那这时候,你还愿意花更多的代价来实现居住环境吗?
你可能会说:“嗯,两个小孩还小,上下铺先挤一挤,等以后再置换一套大的。”
你看,既然是需求,都是会涉及成本的,
如果承担不了成本,需求也就没了。
但反过来,你可能会这样做:
这么多人天天生活在一起,肯定有矛盾啊。
怎么也得爸妈住一套房子,自己住一套房子,
最好在同一小区,这样的话平时大家串门也方便,
周末还能聚在一起吃饭,所以最起码两套房。
我把老房子做个置换,然后再加上公积金贷款,完全可以承担。
你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从一套房变成了两套房,
但在你愿意为它付出足够代价的前提下,
这个需求仍然成立。
02
—
所以,我问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提醒我的同事们:
小心那些根本没人愿意承担”代价“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在没有人为它承担代价之前,一切需求都是虚假的。
而那些”刚需“,也不是衡量必要性的标准。
因为,所谓的”刚性“在成本面前,可能啥都不是!
我甚至都怀疑,”刚需“这个词就是哪位卖房子的产品经理所臆造出来的,
它更像是一种”煽风点火“的情绪,
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要在人们渴望买房子的心上再添上一把火。
这就像我的同事们,在他们实在无法说服别人时,
就会拿 ”刚需“来说事,
但一旦进入到这种逻辑,就可能不是一种理性了,
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与表达。
而这种情绪,完全没有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