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32《城濮之战》3

古魅032《城濮之战》3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3:05 被阅读0次

    好,我们这一节课来学习这个《城濮之战》的后面的一段。在教材的162页,下面这一段。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去都是离开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入居于申”,“入”实际上是指撤进楚国的那个方城,就是相当于后面的长城的这样的范围之内,让申叔离开谷,其实就是解开对谷的守卫,让子玉离开宋,就是解开对宋的包围。

    曰:无从晋师。从是追赶,进逼,不要追赶晋国军队,为什么呢?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这是一个方面。晋文公在外面流亡了19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在流亡的过程中间,他尝尽了艰难险阻。“备”,是全部的。强调的是数量多,一个都不少,就艰难险阻,这些东西一样的尝到,老百姓的真假,他全部都了解。

    情伪,情就是真,伪是讲假,情和伪是相对的。上天给了他年龄,这个年指的是高寿。因为当时晋文公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60多岁。而除掉了他的敌人,这个“害”呢,是对于晋文公有害的一些人,“其”这个指的是晋文公。

    上天的安排,“所置”,置于上天的安排,难道可以不管吗,这就放在一边不理他吗?顺应天意。

    《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军志》,就是军事著作。志,就是记载,就是古代的军事著作。“允当”指的是确实相等相当的敌人。“当”从字形上看,它上面是上,底下是田,所以,它的本来的意思指的是田当值,就是田地之间,两块田地之间是等值的,它引申表示一切事务的对等、等值。

    在这指的就是,两个最低的军队,如果力量相当的时候,差不多的时候,就应该避开,不要去打它,没有获胜的十分的把握,就应该回去。

    “知难而退”,如果知道战胜敌人是困难的,就应该不再打退回去。“有德不可敌”,如果对手是有道德的人,不能跟他打。他说,这三种情况,“此三志者,晋之谓矣”,这三个记载的这三种情况,指的就是晋国了。

    晋国现在跟我们力量差不多。战胜他是很困难的。同时晋文公是个有道德的人,有德的人,我们不能够跟他作战,“晋之谓”,这个句子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晋放到谓前面。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子玉派一个叫伯棼的官员向国君请求,因为国君在外面,请求要求出战,说,我不敢说我一定会建立功业,但是,我希望通过我这次战争的胜利,来堵住那些说我超过300乘,就再不回来的那种评价。

    就是蔿贾,这些人当初不是说吗?你子玉的能力是有限的,他说,我要堵住这些人的口,“间”,本来是门缝之间的缝隙,引申表示可以放进缝隙的东西,引申为堵住这个缝隙,在这就是堵住的一些。

    “谗慝”,是指那些说坏话的人。楚王生气了,“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西广就是右广,是楚国军队中比较低级的一个军队,“东宫与若敖”,这个呢?

    东宫是太子的亲兵。若敖呢?就是子玉的宗族的武装,若敖实际上是子玉的祖先,是楚国过去的这个国君,指派了这些军队去跟他一起去作战。这些军队实际上力量还是比较强大,并不比晋国军队少。

    下面一段讲的是,两军作战的时候,晋国军队作战之前,晋国军队它的战略的确定。看一下。164页。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这是下战书了,刚才伯棼是向国君请战,现在是向晋国下战书了,“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让卫侯回到国都,卫侯不是他国度的人嘛,让他自己住到襄牛这个地方了,

    让它回到国都去。第二,把已经被灭掉的曹国重新恢复。所以,叫封曹,曹国已经是灭了。臣,是用子玉的口气来说的。这相对于晋文公来说,子玉他是个臣子,子玉只能是一个臣子的身份来给晋文公说话,子犯就是说了。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子犯那个人我们说过了,这个是晋文公的舅舅,很有功劳的一个人。他这句话的意思什么?

    就是机会来了,我们要通过跟楚国的作战,来扩大我们的影响,树立我们的权威,而在春秋时期,你要想跟一个国家作战,又想通过作战来好令诸侯,你这个作战,应该有一点作战的理由。现在理由来了,什么理由呢?

    楚国来给我们下战书。他们提的要求是,复卫封曹两件事。而答应给我们的条件是,解开宋国的围困。我们现在是国君晋文公,他就是一个臣子,子玉作为一个臣子,他想获得两个好处,而且给我们作为一个国君就给了一个好的条件,它就是非常无礼的。

    既然他无理,我们就可以跟他打,机不可失。

    先轸曰,先轸,我们知道这是晋国军队破格提拔的重要的将领,他说,“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既然说你答应他,这是对子犯说的。“子与之”,你答应他,“与”就是交给他,你答应他这个要求,使人安定叫作礼,“定”是一个使动用法,可以翻译成使人安定,但是如果要翻译的比较流畅顺利一点,翻译成安定人叫做礼,意思也是能够的是一样的。

    所以,使动用法有两种不同的翻译。

    楚国一句话,就是请复卫封曹,对三个国家都有好处,所以,使三个国家都安定了,我们一句话就让他们都灭亡了。我们就无礼了,我们凭什么来作战?何以战乎,就是以和战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我们要不答应楚国的要求,等于是抛弃了宋国,因为楚国答应了,只要你复卫封曹,我就给他宋国围困了。我们是来救宋国的,现在却把他们抛弃了,我们对诸侯怎么交代,怎么说呢?

    楚国有三个方面的恩惠,对宋国曹国卫国都有恩惠。我们是结下来这三家的仇怨,我们不答应,这三家就得不到安定。他们三家都会对我们抱怨,抱怨我们仇恨我们的人多了,我们凭什么东西来作战,我们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来拉拢他们。

    “携”就是把他拉过来。然后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抓起来,来激怒楚国,打起仗来之后,再来考虑谋划复曹国卫国的问题。复卫封曹,咱们打起来再说。现在首先要把这仗打了,因为我们要通过这一次战争,来树立我们的权威,来称霸,建立霸业。

    这一段话非常有条理,也非常生动。

    先轸首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作战的意图,这就是你答应他,就是在决定战争战略的关键的时候,不能够有半点的拖泥带水。首先你给他,然后再说理由,你为什么要给他?

    因为我们要团结更多的人,安定人才叫做礼,楚国他们一句话,使三个国家安定了,我们这样就丧失了人心。这是道理,从理论上来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接下来,再提出我们自己的战略方针。我们给了他,答应了他,并不是真的就示弱了。我们是要采用一些战术,这就是私下里拉拢曹国魏国。

    同时用扣住使者的办法,激怒楚国,本来这两国交战,不能够扣留使者,我们用超常的方法来使对方激怒,这样就求得了一个作战的这个可能性。所以,前面不是子犯,就说机不可失嘛,就是要跟他打,现在说打,有的是办法,我们用这个办法打。

    所以,他是首先是亮出主张,然后是分析说明道理,最后再提出建议。这是一个逻辑非常清晰的这样一个表述。同时,它也反映出,像先轸这样的一个将领,对于国家大事的这种忠诚,以及晋国军队将领之间的那种无话不可说,当面就批评对方的错误的主张,来使得自己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得以确定。

    公说,晋文公都很高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果然就实现了先轸的计谋,把宛春这位使者扣留下来,而且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曹国卫国就跟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子玉带领军队追赶晋国军队,晋国军队往后退。军吏曰,这个军吏是晋国军队的下层军官,“以君辟臣,辱也。”,说我们是国君,它子玉是个臣子,我们作为国君,来躲避这个臣子的进攻,这是一种耻辱。“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并且楚国军队出来打仗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们已经疲惫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退呢?

    所以,子犯曰,他回答说,“师直为壮,曲为老。”,这是用一个人,打比方比喻军队,军队如果没有礼呢,他打不赢战争,它就像老人,“岂在久乎?”,难道在于他们出来作战的时间的长短?

    这是针对前面说的“楚师老矣”说的。老指的是出来时间比较长了,比较疲惫。

    “微楚之惠不及此”,这个话我们很熟,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里面也见过,“微夫人之力不及”,这个“此”,通常在这个左传里面,常常指的都是得到国君的位置,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得不到今天的位置,是这个意思。

    没有楚国当初给我们的恩惠,我们得不到今天这样的地位。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我们往后撤退,三舍就是90里,一舍是30里,我们撤退30里来躲避他,避开他,这是我们用来报答当初他们对我们的恩惠的。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如果我们不往后退,我们就背叛了当初别人给我们的恩惠。

    就是辜负了别人给我们恩惠,并且食言,就把这些话吞下去了,这就是不说话不算数,不实行自己的诺言。

    我们当初在楚国流亡的时候,曾经答应过楚成王。当时楚成王接待重耳的时候跟他说,说如果将来我们两军作战,你会怎么样?不是两军作战,就是说,你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你用什么来报答我?

    重耳就说,你什么都有。举了很多例子,你什么东西都有,我没有东西可以报答。这个楚成王就逼他说,你一定要说说,最后晋公子重耳,当时就跟他说,假如将来我回来做国君,如果我们两国军队交战,我要退避三舍。

    当时楚国的大臣,有些人很愤怒,说我们这么接待他,还想着打,他是楚成王还是比较有眼光的。当初答应了人家要退避三舍,我们现在就应该退,不退就是食言。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以亢其仇”的“亢”,就是保卫捍卫,用来捍卫“其”在这指代的是楚,“仇”就是敌人,也就是楚国的敌人在这,具体指的就是楚国,就是我们以往后退,直接就跟他作战,来保卫谁,楚国的敌人宋国,我们就没有理了。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一定要占有理,有理有利有节,占有理。他的军队,“其众”指的是楚国的军队,一直斗志昂扬,精神饱满,不能说他们疲惫了,我们后退,楚国如果也回去撤退,我们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我们本来就是为了要解开宋国的危困而来的。

    现在宋国得到解开危困,我们就胜利了。如果他们不回去,我们作为国君再后退,他作为臣子还进犯,那他们就没有理了,我们就获得了跟他作战的理由。退三舍,也是往后退了90里。

    首先一个就是前面说的,要使自己占有道义上的主动。

    第二,实际上敌人都说它其众素饱,它很有战斗力,在敌人很有战斗力的时候就跟他打,这个时候是不利的。我退,退的过程中间它也要追,我是主动的退,他在跟着我们后面跑。所以,它的军事的这种兵力的这种精锐的力量就会下降。

    所以,也是要来损伤一些对方的,这种所谓的一直具有的战斗力。其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战略。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你看同时还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楚国的军队想要停下了不追,说,对方这个国君我们别追了,我们只是臣子,子玉不答应,不可就是不肯,不肯停下来,怎么样?于是追上了。

    看下面这一段。

    刚才这个是第八第九两段,写子玉的刚愎无理,这是跟先轸他们的足智多谋,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忠心耿耿,来相对照着写的。左传就是这样的写法,他写出这些东西,已经暗示了后面这场战争,谁会胜是怎么回事。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到了4月戊辰这一天,晋国宋国齐国等等这些人,在包括秦国的小子慭(yin),他们在城濮这个地方驻扎下来。“次”是驻扎的意思。

    “次”在说文解字里面,有他的一个古文字形体的就是个帐篷。“次,不前不精也”,就说帐篷支开了以后,军队就不再前进,他就驻扎了。不精,是说帐篷不如这个正式的建筑房子精致。

    所以,这个“次”有表示次级点的,表示次品。在这是驻扎的意思。在城濮驻扎,“楚师背酅而舍”,楚国军队背靠的酅(xi),酅也是一个比较险要的地形,来驻扎。这是谁,是楚国,子玉很会打仗,所以,他率领军队,他先在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晋侯患之”,晋文公为这件事情感到忧愁,患什么,患楚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就是“背酅而舍”的这样一个有力的地形,不容易攻打。

    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同时又听到军队的将士们在那唱歌,唱什么呢?

    诵,是他们的歌谣。原田的草,长得很深了,原田每每,每每是草茂盛的样子;原田是古代的这种按照他的休耕制,可以轮换耕种的田地。原田,古人为了让田地的地力,得到休长,种庄稼好的地,你可以每年都种,有的地不太肥。你这个种的庄稼,就得考虑种一段时间要休养一下。这种田叫原田。

    “舍其旧而新是谋。”,就是应该换一块地来种了,放弃那些旧的,考虑都种新的,就是这样。“新是谋”就是谋新,“是”复指“新”做“谋”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式,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来这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公疑焉,晋文公对这件事情感到有些疑虑,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子犯就说了,打仗打赢了我们就能够获得诸侯,就是在诸侯当中称这个称霸了。

    得到诸侯的拥戴了,如果我们打不赢,我们国家有山河作为屏障,“表里山河”,就是里外和山河作为屏障,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公曰:“若楚惠何?”,晋文公说了,当年楚国给过我们恩惠,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事情?若什么何,我们说过,这是一个习惯,对这件事情怎么办?

    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汉阳,汉水的北边。阳是水的北边。这就是,这是河流它的北岸,因为我们是国家是在北半球,太阳从赤道那边照过来,是从南面往北照。因此从水边,水不是这样下去的嘛,照过来,如果是南边,从那河上照过来阴影,就是阴的,如果是北边照的就是阳的,所以,是阳。

    山,正好相反,所以,山之南水之北叫做阳。山的南面是亮的,水的北边是亮,山的南面就是水的北边,作为汗水的北边,各个这些姬姓国,这跟晋国是一家的,都姓姬。

    楚国实际上完全把他们都消灭。我们只想着,“思小惠而忘大耻”,我们不能够仅仅想着当初给了我们一点恩惠,忘掉它灭了我们很多的同族。所以,我们不如去跟他作战。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晋侯作了一个梦,梦见跟楚王摔跤,摔的结果是自己倒在地下,仰面朝天,楚国扒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子。“盬(gu)”,就是吸自己脑子,“是以惧”,由于这个原因感到害怕。子犯说了,这个梦好啊。为什么?

    我们倒在地下,面朝着天,就是我们获得了上天的帮助,楚王爬到我们身上,它就会在我们的面前,他就趴着,他就表示他服罪了,而且它在吃我们的脑子。古人认为脑浆这个东西如果被人吃了,脑子这个东西被人吃了,是可以柔软东西的,他吃多了它就软了。

    这个是说晋侯作了一个梦,通过子犯,给他的分析而增强了他的信心。这个梦,应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可信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子犯的分析,使得这个梦本来是感到一个害怕的梦,摔跤我摔输了,被别人咬了,结果经过他的分析,成为了一个好的征兆,从而鼓励他的信心。因此跟他们作战。

    看下面这一段。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子玉派斗勃来请战说,我请求跟你们的军士们一起玩一玩,“戏”就是摔跤,玩一玩,这是打仗的一个委婉的说法,不能直接说打仗,我们跟你们一块玩了,您扶着车把手,冯(pin),就是凭借的意思,就是扶着你车前面那个扶手,轼是横木轼板,你来观看,“得臣”就是子玉。他的名字叫得臣,子玉说,我就趁着这个机会,跟你一起看一看,“寓”,就是借用临时,临时借的光,沾光来看一看。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侯派栾枝回答,栾枝是晋军的下军将,斗勃是楚军的右军将。所以,楚军的右军,是晋军的下军,所以,这边也派个下军将去回答,栾枝回答,说,我们国君听到您的命令了,当年楚国国君给我们的恩惠,我们没有忘记,未敢忘之。这个“之”是忘的宾语,是在有“未”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本来是什么呢?

    本来我们应该在30里之前就给你打了,现在为了报答你们国君当初的恩惠,我们往后退了三舍,退避了90里来到这儿,所以,才在这跟你们交战。

    我们面对着你的一个大臣,我们都往后退,难道还敢抗衡你们的国君吗?

    既然我们没有得到免战的命令,你们撤兵就得了,你们还不撤,我们退了九十里,你还追。这个是什么?这是你逼的太厉害了,既然我们得不到不再作战的这种可能,“不获命令”,这是委婉的说法,“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我们斗胆麻烦大夫,麻烦您回去,跟你们的将军们说,“戒尔车乘,敬尔君事”,好好的准备你们自己的君车,谨慎的对待你们国君的大事,就是战争。“诘朝将见”,明天早上我们相见,“诘朝”,就是明天早晨。

    这个第十段,第11段,这两个小段讲的是,晋楚两国即将交战,晋国的准备非常的充分,为什么呢?他要对于战争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国君的信心不足进行了调理,进行了心理治疗,要让他要拥有信心来参与作战,士兵也愿意打仗,为什么?

    他们说,原田每毎,舍其旧而新是谋,就是赶紧打,打赢的话回去种田,这边国君,通过自己的梦的分析,也树立了信心,我获得上天的支持,就是要跟他作战。

    最后这一段讲的是战争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但是非常清楚,我们来看。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韅(xian)、靷、鞅、靽,这四种东西都是马身上的各种装备,缰绳,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这种缰绳,这是马身上的很小的东西,小的绳。但是晋国的军队700乘战车的这些小的部件,都准备的非常好,这说明什么?

    说明晋国军队做了充分的准备,非常细致,什么事都没落下。

    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然后,晋文公就登上一个古代的生活的废墟的遗址,来检阅军队。

    “观师”,就是检阅军队,看自己的军队。看的结论是什么?

    通过他的口来说出晋国军队的状况,这就是晋国军队的,“少长有礼”,就是军队的年纪大的年纪小的人,先后尊卑有序,包括说,壮年的前,老的老兵在后,知道礼让,知道这些就知道要服从命运,要遵从礼,要尊卑有序,这样就可以作战。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于是砍伐当地的木材来增加他的武器。“益”是增加,兵是武器,“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陈于莘北”,就是要莘的北边,摆开阵势,胥臣是下军佐,带领下军跟陈国蔡国,是对方的联盟当中的最弱的这一块。先用下军把它冲上。

    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玉率领的他的家族的精锐部队说,今天一定要把晋国灭了,“今日必无晋矣”。

    “子西将左,子上将右”。子西子上分别率领左军右军。左军是晋楚国的上军。

    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这说的什么呢?看它作战的过程,首先是晋国的下军就是胥臣,把虎皮蒙在马上,来进行冲锋,吓唬对方的马,对方的马,一看到虎来了,所以,陈国蔡国,是对方的薄弱的环节就撤退了。

    因为他是盟军,它这个作战没有努力的就跑了,而带来了楚国的右师就崩溃了。这时候狐毛呢,狐毛是晋国的上军了,假装的是中军,就做两个大帅的旗子,假装后退。这个时候用栾枝,这是下军将,让车子拖着柴火,扬起尘土,伪装的后退,楚国军队一看对方的撤退,赶紧追,追过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先轸、郤溱,率领中军,晋国的真正的主力,它是埋伏在这里,当对方追赶栾枝他们的时候,它横着拦腰来打击对方。

    然后狐毛,这是上军将。狐燕上军的左,这是晋国军队的第二主力,第一主力是中军将,第二主力的上军。又夹攻子西,子西是楚国的上军就是左军。这样楚国的左军也都败了。

    右军是由于虎皮蒙的战术,带来了陈、蔡的溃败而导致它失败,而楚国的最重要的军队,还有他的上军左,是由于他们在运动中调动了他的楚国的军队拦腰横击,导致他失败。

    写得非常清楚,最后子玉收拢了他的失败的士兵,所以,这还是写子玉,还是有军事才能的,但是他们没有什么,没有道义,没有理,所以,他们失败了。

    这个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儿,请大家把160页的教材的这篇文选的第六段,和164页的第九段,请大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另外把,“劳之不图,报于何有”,“此三志者,晋之谓矣”,这两个句子,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它的句子结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32《城濮之战》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