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350/4eb720c52eadcd42.png)
我们今天来学一篇新的文选,叫《寡人之于国也》,是在教材的103页。
这篇文选是从《孟子》这本书,《孟子》这个书是一部专门记录孟子的言行,以及孟子跟他的学生,当时的人互相问答,讨论问题的著作。
孟子名字叫轲,是战国时代的人,是邹国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子思的再传弟子,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在战国的中期,他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他从思想上继承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它在政治上主张的是所谓的王道、仁政,这种主张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因为那个时代农民和土地占有者、土地主之间的这种矛盾日益激烈,加上当时所谓战国嘛,战争非常多很频繁,孟子他企图缓和这种矛盾,就提出了一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样的一个主张。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是第二,君主位置最轻。
他提出这些主张有很多的内容,比如说,要给老百姓一定的土地家产,这样就会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不会起来造反。比如说,要减轻赋税,来发展农业的生产,比如说,要重视教育,减少刑罚,要强调教育教导老百姓,引导老百姓孝悌,让大家明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反对暴君,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政治主张,基本的理论是“性善”,人的天性是有善的,就是善端,就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只要发扬这种善心,社会就会实行仁政。
主张“天命论”,他这些主张从根本上说,当然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他曾经率领过很多的学生周游各国,到过齐国、宋国、鲁国、滕国、魏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各个国家的君主都很尊敬他,但是,内心都觉得他这些主张太迂腐、迂阔。所以,没有人用他这种主张。因此,孟子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它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施行。
他晚年回到家乡跟他的学生一起,著书立学就编成了这本书《孟子》,《孟子》这个书跟《论语》这个书,我们刚刚学过的《论语》书,和论语有不同。
《孟子》基本上是一个个人的著作。所以,它跟完全记录的对话体不一样。《孟子》这个书一共有七篇,它的篇名也是跟《论语》差不多,是以每一篇的开头的几个字作为篇名。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篇。所以,它有14篇。
《孟子》他虽然在记载的内容上,有孟子跟别人的对话,从内容上是这样,但是,它的篇幅比较长,已经形成了散文,这一点跟《论语》的那种完全是对话,简短的对话,是有很大的区别。
孟子他所处的时代,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就要把自己的这种主张,使得在争鸣当中使得战胜对方,使得自己的政治主张被别人接受。它就往往需要把自己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要想把道理讲得透彻,常常就需要用一些浅近的或者是形象的比喻。
所以,《孟子》这个书,它比喻用得非常多,这是使得他的文章生动活泼。这个是以前的著作有一定的区别的地方,由于它打比方,用来说明道理的,往往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因此,它就有一个很强的说服力。
并且在举出这些比方,打比方这些例子的时候,它往往是一种排比式的,排山倒海的接连着来,这样它就形成了一种气势。所以,孟子的文章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一个强大的气势磅礴、不可阻挡。
同时由于它这种善于比喻,由于它这种强大的气势,就带来了它的强有力的说服力,使得它自己的说理非常的透彻,逻辑性也比较强。
这些都是《孟子》的主要的特点。它跟论语的区别还有一个就是,《论语》往往是坐而论道,比较宽松,比较平缓。而孟子他往往是论战,他争论的时候,他这个说话的措辞,要比论语要强烈的多,这些都是我们在读《孟子》时应该领会到、感受到。
《孟子》也是“十三经”里面的一种,早在汉代就有叫赵歧的这个人给孟子作过《孟子章句》,就是解释《孟子》书的一个著作。到了南宋,朱熹又做了《孟子集注》,我们上次在前面在讲《侍坐》的时候,我们学过说朱熹有过《论语集注》,这个呢朱熹还有孟子的集注,清代有焦循的《孟子正义》,今天有现代的有杨伯峻的《孟子译注》,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孟子可以参考的著作。
《寡人之于国也》,我们选的文章很短,主要的是记录了孟子在魏国的时候,跟梁惠王,实际上就是魏惠王了,他们的一次交谈,它的具体内容,是阐述孟子对于“王道”的这种设想,这种主张。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很短,我们先把文章看一下。103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就这样,很短这么一小段。这小段呢?
开始是梁惠王提出了几个问题,他对于国家很用心,治理国家的工作做得很细致,但是,他国家的老百姓并没有增加,相对于他来说,临国的老百姓也没见得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给他作一个回答,他说,你现在要做的这些事情,跟其他的诸侯之间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承诺上的区别,在性质上并没有区别。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只是注意到了对于老百姓的生活的一些方面的治理。
而没有注意到王道的实行,具体的王道的内容它在解释。不说了。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里面哪些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一下。
我们先看第一段。梁惠王,这个教材上有一个注,就是说梁惠王就是魏惠王,这是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今天的开封,河南的开封这个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韩赵魏三国在交战,不说这是个战国吗?
由于利害的冲突,在交战,魏国实际上,它在这一次打败了赵的联军。而秦国君队又在这个时候,趁机来攻打魏国,抓住了魏国的魏相,攻占了魏国的庞城。
这个时候魏国的都城的安邑,就处在秦国韩国赵国三个国家的包围当中。它只有当时上党地区可以跟河内,也就是它的东部地区连起来。一旦道路堵塞,国都就会危险。所以,他们决定把国都迁到大梁,这样魏王就被人们称为梁王,用国都代替国家,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称呼。
如果是称国家,它应该是魏王,就是魏惠王,如果是国都,它就梁惠王。我们刚刚见到这种表达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国都来称呼这个国家。莫斯科当局,往往那就指的是俄罗斯当局,是这样,因为国指代在国家。
他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这句话,特别我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要能够分析它,这里面当然寡人,这是一个帝王的自称也是一种谦称,按照传统的说法,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缺德之人,是一个不好的称呼。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面已经知道,古人的第一人称是不常用的。第一人称往往是要用谦称来表示。所以,这也是这种措施的谦称,当然这是专门来让帝王来用的,让诸侯帝王们来用的谦称。
我对于国家尽了心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很好懂。但是,这句话的结构比较复杂。
“尽心”,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有利于老百姓,尽了心,尽心后面有“焉耳矣”三个词。这是三个语气词。这三个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表示“尽心”这个事情的坚定准确,不容改变。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的作用,当然有区别,“焉”它是个语气词,但是,我们在学虚词的时候给大家讲过“焉”,它实际上也是个代词,它有一定的代词的意味,放在这个位置,它相当于“于是”。
但是,由于前面已经有了“于国”,有了一个表示地点的,大家还记得吧?我们在讲这个虚词的时候说过,“焉”就要看它的前面,如果是有表示地点的地方,这个“焉”它肯定就是虚词了。因为地点不需要“焉”再来表示,它就是语气词,这样就是这个情况,前面有国了。所以,“焉”是语气词。当然它也可以看作尽心的对象。“尽心”当然尽心对于国了。
所以,前面有了“于国”,后面就是作为虚词来处理的。“耳”跟“耳矣”差不多,罢了就是了。这个语气词有排除其他的语气的这样的作用,排除其他的内容对象的一个作用,“矣”是表示确认,在这。
所以,“焉耳矣”,语气是非常自负的,很自以为是。就是说,我对于国家那尽了心了,这是非常坚定的一个表述。所以我们说,虚词在表达语气,表达文义上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汉代的赵岐的《孟子章句》在这底下就有个注,认为“焉耳矣”,恳挚之词,这是非常强烈的。
这句话里面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于国”,“于国”本来是“尽心”的对象,它是作状语的,它本来就是说“寡人”于国“尽心”,对于国家尽了心了,但是,在表达上,它为了强调动作发生在某个方面,我尽心这件事情在哪儿尽的心呢。
它要强调哪儿,就把介宾词组跟主语联到一起,就变成了主语加上一个“之”的介宾结构,再用一个“也”在后面,这样的一种结构,我们在讲代词“之”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我们一再强调,要把《通论》的内容跟《文选》的内容结合起来,这个“之”,我们认为它可以分析成主谓之间的连词,“寡人之于国也”,“之”,换句话说,我们就把“于国”的“于”分析为动词。
寡人之于国也,就看成一个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再来作主语,“尽心”作它的谓语,就因为“也”他是个语气词,用了这个“也”就使得这个句子有了停顿,前面就形成了句子的一个部分。有“也”,你还把于国跟尽心联系起来就比较生硬了。
所以,我们把它分析成,“寡人之于国也”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谓结构作主语,“尽心”是对它进行说明的。整个的这样一个结构。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河外,东西内外,这个“河”,指的是黄河。黄河,在魏国的境内是有两段,因为魏国和韩国和赵国,都是从晋国里面分开来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韩国呢,它是在中间,魏国在韩国的两边,在他的东边有一部分,在它的西边有一部分,同时在他的北边有这么一小条。所以,他要走这边走,咱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地图。
在它的西边的那一段就是黄河的上游那一段,它呢,走向主要是从北往南再往东转过来,这样一个走向。因此,按照这样的一个走向,它把这一块的地区分成河东河西。
魏国在韩国东边的这一块领土上的黄河这一段,它基本上是一个从西南往东北走的这样一个斜的走向。这样的一个斜的走向,它就把它分成了河内和河外,河内指的就是黄河的靠西北边的这一岸,河外指的是黄河的靠东南面的这一块。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所谓河内指的是什么?就是魏国在韩国的东边这一片领土的,黄河的西北边,在这一片土地,河东是在韩国的西边的魏国领土的黄河的东边,以及北边这一块。
“凶”是什么呢?
“凶”从字形上看,本来是地陷,是地震地裂的这样的一个形象。对人来说,地裂了这是一个最大的恶事,要碰上了就很糟糕。所以,引申为灾祸凶恶的事情。“凶”是不吉利的。
在一个地方“凶”,指的是收成不好,我们教材在注里面说了,河内地区发生了灾荒,实际上这个“凶”在这就是指的是灾荒,年成不好,就把河内的老百姓移到河东,“移其民”,这个“其”指的是河内。河内的老百姓移到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其”是指的河东,要注意。
我们在讲代词的时候,一再提醒大家,要知道这个代词它所指代的对象,第二个“其”指的是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把河内的老百姓,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而是壮年的老百姓,从河内移动河东去种粮食,如果都移走了,那就不必要把粮食再运到河内了,留下来的那些老弱的人,他们也需要粮食吃。所以,从河东再调粮食过来。反过来,如果河东发生了饥荒,“亦然”,也这样做。
“然”是个代词。指代的就是上面的这种两边的调拨这种作法。这个说从一地调粮食过去,一地调人员过来,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魏国来说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魏国怎么样?他要从河内到河东,它不能直接过来,他中间隔着一个韩国,他要从北边绕一个大弯,再从韩国的境外头,它不能穿过别人的国家。
所以,移民、移粟,对于魏国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个梁惠王才非常自负。因为我做了很多工作,是这个意思。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我仔细的观察考察,“察”,去仔细的看,要注意,一般来看叫“视”,比较仔细的看叫“观”,特别仔细看叫“察”。
我仔细的看了看临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么用心的。但是,这个结果是什么呢?是临国的老百姓没有减少,我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要注意的一个就是,“加少”这种表示跟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述,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多,加多没问题,越加越多,加了怎么还少,其实这个加少是减少,是更加少的意思,越来越少的意思。
这样的一句话,也反映出在当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对于劳动力的争取非常重视,人力还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因素,他们要积极地争取。所以,战争往往是打仗,打完了以后就是要掠夺当地的老百姓,成为自己的子民。
因此,他才会专门提出我的老百姓怎么不多,人家老百姓怎么不少,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没有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老百姓,主要就是由于他没有实行仁政、王道,尽管他在遇到荒年的时候,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本质上不实行仁政,跟别的各国没有区别。
同时从梁惠王的表述来看,它又很自负,认为自己作得很好。因此,孟子首先要打破它这种自负的心理。孟子采用的办法就是打比方。
他说,“对曰”,就是回答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您喜欢战争,这个时代的人喜欢作战,喜好爱好战争,请求您允许我,用打仗的事情来说明这个道理。注意一下,这个“喻”不是比喻,是晓喻,使明白这个意思,让他明白。
请允许我,用打仗的事情作个比方,来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喻”是明白的意思。“请”也要注意,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一件事情,跟我们现代汉语的“请”有不同。
下面就是他举个例子,这种打个比方了,“填然鼓之”,“填然”本来是形容打雷的声音,在这儿形容击鼓的声音非常大。“鼓”是个动词,“鼓”本来就是动词,不是名词活用的动词,要注意,它的本义就是动词,手上拿东西在敲动,“兵刃既接”就是战争已经打开了,兵刃已经交接了。“兵”是武器了,“弃甲曳兵而走”,丢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走”是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50步,然后停下来,跑了50步的人,凭借着跑自己跑到50步这个条件,来指向逃跑的一百步的人,您看怎么样呢?这种作法怎么样呢?
兵是武器,这个“步”是两只脚,一只脚迈一步,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两步。从字形上看,有着一个左脚,一个右脚,这两个形体构成。所以,它是两只脚分别迈一步。因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步。所以,百步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200步,50步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百步,但是,从这个道理上说,还是一样的,就是跑了一半的人,跑的短的人,嘲笑的跑的长的人可以吗?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回答说,不能这样不可以。只是他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走,就是跑。
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直不百步耳”,“直”就是仅仅的意思。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了,大王您要是了解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就不要指望您的老百姓会比邻国多了,“多于邻国”的“于”引进比较的对象,前面是一个比较的内容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后底下说他的王道的内容,他说不违背农时,就按照一定的春播、夏耘、秋收,不要违背农时,来征用劳动力去作战,是这个意思,粮食就吃不完了,“不可胜食也”,“胜食”就是吃得完,“不可胜食”就是吃不完。
“数(cu)罟(gu)”,“数”是密的,细密的渔网,不到“洿池”,就是指的池塘,不是小的池塘,到池塘里面去捕鱼,鱼鳖这些东西也就吃不完。要注意生态环境,不能把那小鱼苗都给捞光了,不能竭泽而渔。“斤”也是一种斧子,“斧”是一个纵刃的斧子,“斤”是一个橫刃的斧子,都是指的砍伐木材的工具。
拿着这些工具,按照一定的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让老百姓赡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都不会有怨恨了。
“生”是活着的人,“死”是死去的人。“养”是赡养,“丧”是送葬、安葬。“憾”是怨恨的意思,就没有怨恨了。“材木不可胜用”,可以说指的是做棺材的材料,这就是“养生丧死”当中的“丧死”在用的。
古人对于安葬死人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专门要提到的,赡养活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怨恨,这就是王道的发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宅,指的是住宅地。
要注意宅,不是指的房子。是建房子的这个地方。在教材上的第13个注里面已经说了,大家可以看一看。当时的百姓,他自己的住处有两亩半地,在耕种的田地,那还有一个临时住的也有两亩半,加起来是五亩。
“树之以桑”的“树”是种植的意思,这是它的本义。树的本义不是名词,是动词,就是种植,种植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0岁的人就可以穿帛了,用蚕丝来织出的衣服。“鸡豚狗彘之畜”,猪狗,“彘”是种猪,“豚”是肉猪。
“无失其时”,养蓄,不失掉他的时节,按照一定的时节,就是让它们繁殖。“七十者可以食肉矣”,70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之田”,指的是当时的井田制,900亩为一井。900亩,它的井田制就划分为九块,每一块是一百亩,每一家就有一百亩。
然后中间的那一百亩刚才不说,就旁边八家嘛,八家有每家有两亩半的住宅地,有两亩半就是占掉了20亩,剩下的80亩是公家的。这个是井田制,所以,是百亩之田,就一家种一百亩。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不要占用、耽误,它的时机时节,几口人的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饥”是挨饿的意思,数口之家,当时的老百姓农民,好的农民一个人也就能养活九个人,一般的农民能养活八个人,比较差的农民,也能养活五个人。所以,数口之家。
“谨庠序之教”,到刚才四口之家可以无饥,这讲的都是民生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话就是物质文明,要有生活保证,这还不够,还要对老百姓进行教育,要有精神文明。
所以,底下说“谨庠序之教”,“庠序”这就是学校的意思,这是不同的时代对于学校的不同的名称,这个教材上有注。“谨”是谨慎的对待,就是恭敬的对待,教育,学校的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
反复的用孝和悌的道义,来教导老百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人,“颁白”,是头发花白的人,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东西走,“颁”是个假借字,头发的花白就是斑纹的斑,就是年长的人不用再这么劳累了,为什么?
有孝悌之义,年轻人孝顺,就会去扛去替他“戴”,“负”是在背上背着,“戴”是在头上顶着。今天还有一些民族,像朝鲜族的人,就是脑袋顶东西,这就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0岁的人有了丝衣服穿,有了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像这样做到了,国君还不能称王,这个王把念成“忘”,就是说是动词称王的意思,不称王的话从来没有过,“未之有”就是为有之,宾语前置的,就是否定句中带“未”的否定句的当中的代词的宾语前置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狗彘”指的是国君养的猪狗,吃人吃的粮食,还不知道节俭,道路上有了饿死的人,这个“检”是节俭的意思,节制的意思。“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殍(piao)”本来是零落凋落的花草,你看它从草,是花草凋落的树叶,凋落的意思,人死了,就好像草木的落叶落下来一样。所以,比喻为人。“饿殍”,就是饿死的人。“涂”就是道路的路途的途。这两个字是这古代是通用的,这个途就是道路的途,这是一个常见的通用的字。
“而不知发”,“发”是打开,开启,是开启开仓,来给老百姓发放救济粮。“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是我,是年成让老百姓死的。“非我也,岁也”。“岁”在这指的是年成、收成。没有好收成。是饥荒让老百姓死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个“是”是个代词,这样做跟把人刺杀了之后,说,“非我也,兵也”。把人杀死,用一个武器把人杀死了,然后说不是我杀的,说武器杀了他,跟这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刺人而杀之”,先刺,然后使人死,这个“何异于”的“于”的宾语是什么呢?
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整个的作“于”的宾语,然后跟这个“异”相比较,有什么区别,跟哪个有什么区别?跟把人杀死,还说不是我杀的,是武器杀的,这种说法有什么区别?所以,要注意一下,“于”后面的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宾语。
“王无罪岁”,大王您不要怪罪年成。“斯天下之民至焉”,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到你这儿了。“罪岁”,“罪”本来是罪行罪过的句子,这个名词用成动词,活用成动词,是归罪的意思,把罪过归给年成这样的意思。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是这样,指示代词,这样的话,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到这里。“至焉”的“焉”,跟刚才我们说的“尽心焉耳矣”,就不一样了,它的前面没有一个表示地点位置的词。所以,它这个“焉”本身就是一个代词,于是到魏国。
这一段的里面,实际上孟子是阐述了自己对于王道的一些看法,一些主张。
我们通过简短的一小章《孟子》的学习呢,我们了解了跟孟子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也看到了用“之”连接主语和介宾结构的这样的用法,也感受到了一些“语气词”,在古代文献当中的重要的表意的作用,还有一些语序上的一些现象,我们也能够看到。
这跟我们前面学过的句子的《通论》,这些知识希望大家结合起来,进行掌握。这一课的课文是要求大家全文背诵的,请大家认真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