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20句子1

古魅020句子1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18 11:58 被阅读0次

我们今天这一课要来学习,我们这个课程的语法的通论里面的第三部分——句子。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有关虚词的知识,和有关实词的知识。如果说虚词、实词是两个不同的建筑材料,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就是如何用这些建筑材料来构造房子,建造房子。这就是建筑的规则是什么?这些材料如何进行组织?

也就是句子的法则。

我们国家传统的语法理论,它的研究是偏重于虚词的研究。到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之后,句子的研究才日益得到重视。从那个时候开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于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构造、法则的相同相异,人们的研究得到了很多成果。

我们今天来学习古代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句法,我们也要把我们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于古今汉语句子构造的不同点的区别上学习上。

实际上我们学习任何一个通论,我们都要把重点放在辨析上,看它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只有在同中同义,同中求异,我们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提高我们阅读古文的能力。

古代汉语在句法上跟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一个就是古今汉语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

它都是由主、谓、宾、补、定、状,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来构成。

也都是只要具备了主语谓语,句子就完整了。也就是说,主谓宾是主干成分,补定状是修饰的成分,这是句子结构基本相同。

第二个是句子的词序语序基本相同,基本一致。

也就是主语通常在谓语前边,宾语在谓语的后面,定语状语在中心语的前面,补语在它后面。

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的句法上的区别。有什么呢?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从语序上、词序上,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语序,次序不一样。

第二,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比现代汉语句子的成分的省略更加普遍,也更加复杂。

第三,古代汉语当中有一些句式,是一些固定的特殊用法的句式,它的内部的分析和他表达的意义,是跟现代汉语很大区别的,是一个固定的用法。用一般的结构去分析它比较困难。

语序、省略、习惯句式,这就是古今汉语在句子的构造上的区别最大的三个地方。

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主要的也就着力于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来讲讲,这三个方面的有关内容。

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语序的。

语序也叫词序,也就是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和次序。

在汉语当中,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次序不同,它显示出的语法意义就不同,表示出的句子的本身的含义也就有区别。所以,词序是决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汉语的词在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它不像其他的一些语言会产生形态的变化,它没有。它作主语是这样,作宾语还是那样,形态并没有变化,只是靠着词序的变动,靠着虚词的辅助,来显示构造句子。

所以我们说,词序和虚词汉语造句的重要的手段,词序的安排,就显示了重要的语法意义。这就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的特点。刚才我们讲过,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的规律都是主语在谓语前面,定语状语在中心词的前面,补语在中心词的后边。

在教材上458页开始讲这个句子的时候,已经提到这个意思。古代汉语的语序跟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是,也有差别。基本一致,说明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继承而来。这说明了古今汉语之间语法要素的稳定性。

它不是两种语言,它是不同阶段的一种语言。他们也有差别,这就反映了语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学习语法,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脱离历史。在最开始我讲课时候,我就给大家提醒过,我们要讲古汉语三个要点,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观念、科学的观念。

这种历史的观念就是,要就着古代汉语本身来分析它的句法特征,要从语言事实本身出发进行研究。

所以,我们在这儿特别要强调的就是,古代汉语在语句上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我们不主张把它讲成倒装,不能够以今议古,用今天的格式、形式、标准,要求它,要求古代汉语。而是要把它看作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只不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语序发生了变化。

在语序的问题上,我们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谓语的位置。第二宾语的位置。第三介宾词组,以及介词宾语的位置。讲这么几个问题。

我们先说谓语的位置。

刚刚我们提到过,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汉语的一般的语序。但是,不管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都有谓语放到主语前面的现象。谓语放到主语前面之后,在表达意义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它的意义是一样的。

但是,修辞效果不同了,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当中。

比如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就是多么贤能啊,这个“贤”指的是有才干、有修养、有道德。主语是谁呢?“颜回”,本来是回贤哉,就是颜回贤哉。现在说圣贤啊颜回,就倒过来,多么贤能啊,颜回。平常就吃这一竹干饭,喝了一瓢清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多么有修养。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把“贤”放到了主语的前边,这就是谓语前置的词序。

像《论语》里面的“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也”,“堂堂”是相貌堂堂意思,说相貌容貌多么俊伟出众,本来是子张多么俊伟出众,反过来,这是因为子张这个人,把它的主要的精力放到自己的打扮上面,装饰上面,它不用于道德修养。所以,后面“难与并为仁也”,人们难以跟他一起作这种仁德的事情。

这种谓语放到前面的这种形式,放到主语前面的形式,可以叫作倒装。

在疑问句里面,也有谓语放到前面的,比如,礼记里面的,“谁以哭者?”,就是哭的那个人是谁?“谁”是疑问的中心,是个谓语,“何哉而所谓达者”,《论语》里面的,你所说的那个“达”是什么内容呢?何哉是他的谓语。

不管是感叹句,还是疑问句,正常的这个谓语它的位置,而且应该在后面,现在放到前面了,这就是前置。

感叹句,它总要有一个感叹的中心。

比如,我们刚才见到“贤”、“堂堂”就是感叹的中心,现代汉语要突出这个中心的时候,可以利用谓语前置的办法,也可以用加副词的办法,比如说,多么贤,何等的贤,好不怎么样等等,来修饰表示这个中心的词或“者”字词组。

但是,现代汉语里面是用副词用得多,这种形式多,用前置用的少。而古汉语里面,虽然也可以用“何”,“何其贤”等等来修饰,但是,用前置的情况比用修饰的情况要多。

而谓语前置和不前置,如果我们进行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前置之后,它的感叹意味是很强烈的。比如说,“子玉、无礼哉”,这是我们学的《城濮之战》课文里面有的,“野哉,由也”,我们上一次课里面讲到过,子路是很率直的,如果说“由也,野哉”,就不如“野哉,由也”感叹的强烈。

所以,我们说这种感叹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突出它最首先关心的是中心的东西,就是谓语部分。比如说,我们出去坐公共汽车,可能售票员他叫你买票,不是说你买票了吗?

他不会这样。买票了吗,您,买票的吗,是他的关心的中心,“您”,那是后来他的点。所以,他首先要强调这一个中心,这是谓语前置。

好,我们现在来看,宾语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宾语的位置是古今汉语,语序差异的主要的地方,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的次序都是主谓宾,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后面。

但是,在古代汉语文言当中,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面,宾语常常会放到动词的前边,形成了一个主语宾语谓语这样的结构。很像今天我们日语的结构,日本语言它是这样,主语在前,宾语在中间,谓语在后面。比如说,我们学习日语,在日语里面是,先说我们,再说日语,再说学习,它就是跟我们的语序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跟日语又不一样,日语这是它一个正常的格式。我们的古汉语里面的这种宾语前置,它是有条件,这个条件是哪些呢?我们下面分别来看一下,主要有哪些形式?

我们教材上主要介绍这三种,第一个,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比如说,“谁、奚、安、何”这些疑问代词,当它作宾语的时候,它们通常是要放在动词在前面的。比如说,《论语》的辞海,“吾谁欺,欺天乎”。这就是孔子曾经生病,他生病以后,他的学生给他成立了一个类似今天的叫治丧委员会,因为他病得很重。

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以后,大家批评学生,就是说我这个身份,按照周礼的规定,只能成立一个治丧小组,你们搞这么大规模,我能够欺骗谁呢?我能瞒过谁呢?难道我可以瞒过老天吗,这个意思。“吾谁欺?”,不说“吾欺谁”,这是因为“谁”是一个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欺天乎”,还是疑问句。但是,“天”是一个名词。所以,它放在“欺”的后边,不放在动词的前面。

再比如说,《论语》子路里面的,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奚先”就是先做什么,奚是先的宾语前置的,《鸿门宴》里面的“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安,在什么地方,安是在的宾语前置等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一个古代汉语里面的正常的语序,我们不能叫他作倒置。这种宾语前置的形式比较严格。

我们曾经统计过,像《左传》里面的这些疑问代词的宾语,基本上都是前置,98.4%都是前置,那就是比例非常高,例外很少。

比如说,《论语》的子张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反问,他说,子张曰:“子夏云何?”,子夏怎么说的,本来应该是“子夏何云”,说什么?他现在说成“云何”,这么一个例子。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就是交朋友,能够好的就交朋友,不好就不能交朋友,当然这个例子,也显示出什么,在先秦时期,这个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后面,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极个别,正因为有一些在后面,所以,它才可能发展到后代,就变成正常的语序了。所以,这语序它的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

刚刚我们提到了,“吾谁欺,欺天乎?”这个“谁”是一个疑问代词宾语,它就前置。“天”是一个名词宾语,它就后置。

可见决定宾语和谓语之间的这种相对的位置的是宾语,而不是那个谓语。也就是说,宾语是不是疑问代词,是决定它要不要放到动词前面的一个条件。这也是我们,把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放在宾语的位置,这个小点里面来,跟大家讨论的原因。

大家这样想一想,你看我们刚才在讨论主语和谓语的时候,我们讨论我们说谓语前置,为什么?

因为我们强调这个谓语的时候,我们才放前面,因为主导这种句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要强调那个谓语。所以,我们不说主语后置,而说谓语前置。现在是宾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说宾语前置,也可以说谓语后置,我们为什么不说谓语后置而说宾语前置呢,是因为决定这种形式的是宾语本身,它是疑问代词来前置,不是疑问代词他就不前置。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宾语位置的讨论。

汉代以后,我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先秦的,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逐渐的从前置转成后置了。当然汉代以后的模仿古代的那些文言作品,里面的疑问代词的这些宾语还有前置的。所以,我们对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这样的一种格式,要有一个历史的观念,要知道它是什么时代。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谁、何、安、奚”,这些疑问代词之外,像“孰、曷”这些代词,他们比较少作这个动词的,并用的比较少。但是,如果作宾语的时候,他们通常也是放到动词前面的。

我们大家看一看教材上面的例子,这是第一种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否定词“不、未、毋、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大多数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是第二种情况。首先它是有“不、未、毋、莫”,这些表示否定的词,“不、未、毋”都是否定的副词,“莫”本来是一个无定的代词,这个无定的代词,在魏晋南北朝以后也开始作否定副词,也是当“不要”这样的意思来讲的。通常适用的祈使句里面表示禁止,我们在这个虚词里面已经给大家讲过了。这四个词就都是否定词。

一个句子,有了这个否定词,它就是否定句了。在这个句子里面,如果宾语是代词,就要放到动词的前面。比如说,“今证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不我与”,就是不给我。“其与我乎”是肯定句,“不我与”是否定句,否定句中“我”就前置了,“与我”是肯定,“我”就不前置。

这就是第一个条件,他必须是个否定句,带了“不”否定句,后面这个代词宾语就前置了。

我们教材上有一个例子,460页下,下面倒数第二个,它的第一个例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为“己”是个代词。所以,它前置了,“不知人”也是个否定句,因为人是个名词,他就不前置了。

所以,这是第二个条件是在代词宾语前置。

所以,这第二种形式,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否定句,一个是代词宾语,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宾语就前置了。

比如说,《左传僖公28年》的,“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未之服”还没有戴它,当初子玉自己做了镶玉的帽子,还没有戴上,就是“未服之”。“之”在“服”的宾语前置了。

我们上一次在《侍坐》里面看到过的例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毋”表示否定,本来是“毋以吾”,它现在把“毋”作“以”的宾语前置了,这个庄子在秋水里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己若”就是“莫若己”,“莫”表示否定。

所以,“未、毋、莫”表示否定词的这些句子,它作代词宾语就是要前置的。

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先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语气。所以,不能叫作倒装。

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面是最严格的,很少例外。但是,在先秦时代的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么严格。所以,我们刚才在一开始我们就说过,第二类是什么?

第二类我们就说的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位于动词之前,就是从比例上看,放在前面更多一点。也就是说,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也有不放在谓语前面的情况。

既然它放在前面多,不放在前面的少,那不放在前面,如果你一定要说有一种是倒装的话,不放它前面的那才是倒装,但是,正是由于有这种在动词后面的用法,它才导致后来的语序的出现。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语序,除了前面我们说的这两种有条件的,都是代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的,在肯定句中也有代词宾语前置的。

比如,《国风•齐风•南山》“尔张”,“张尔”,就是张扬你。这是为了表示强调,《左传僖公四年》的“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昭王向南边去征伐,但是,没有回周王室,“我”就是齐桓公,我要来问问这件事。“寡人是问”,就是“寡人问是”,问这件事,这个“是”是一个指示代词“这”。

这种句式实际上是一个上古句式的一个遗留。在俞敏先生的《倒句探源》里面提到过,这是主语宾语,后面是谓语也是动词,这是藏语的语序,后来逐渐在中原里面才出现,变成现在的主谓宾。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个加进其他成分的这种形式。也就是说,它有两种格式。

一种是单纯的就是,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这个代词宾语是动词前面了,前面的否定词。也有的,是另外一种格式叫作扩展格式,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格式里面加进了其他的插入成分。

A、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比如说“莫之能御也”,教材461页最下面这个例子,本来是“莫之御”,现在加了一个“能”,这就是否定词,加了代词宾语,再加一个插入成分,再加动词。

B、否定词+插入成分+动词宾语+动词

也可以把插入的成分放在代词宾语前面,比如说,“莫肯之为”就是“莫肯为之”,否定词加上插入成分,加上这个“之”,是个代词宾语,加上“为”一个动词。

所以,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的格式,还有加入插入成分的比较更为复杂的这种拓展格式,也需要大家注意。注意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能够分析出,这样的句子当中,哪个是宾语,它处在什么位置?

先秦时期代词宾语在疑问句中、否定句中,通常是放在谓语前面的,放在后面的比较少。

到了汉代,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的情况,就逐渐发展起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后置情况,表现的就更加明显。到南北朝之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宾语后置,就变成了正常的语气了。特别是在口语当中确定的下来,唐宋以后在书面语言里,出现的代词宾语前置的语句,那都是仿古的结果,不是当时人的语言了。

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就说明代词宾语的前置现象,只是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现象。

所以,我们要学习他,来把握它,但是,你要知道它的这个文本,它是一个什么时代的语言,什么时代的材料。

好,现在我们来看宾语前置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名词宾语。主要是名词宾语,少数是代词的,用“是”和“之”加以复指,放在动词前,就是宾语用代词“是”和“之”来复指,就放在动词前面。

当一个名词宾语,作者要强调它的时候,它可以前置,放在宾语前面。但是,通常他都要加一个条件,这就是他要用一个代词“是”或“之”来复指的,然后复指的代词和宾语一起放到动词的前面。

比如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子之谓”,就是“谓夫子”,说的是夫子,夫子就是老师了,说的是老师。说的是您,说的是老师,“之”就是复指夫子的,然后放到谓语前面。

除了名词宾语,可以用“之”复指以外,代词宾语,也可以用“之”来复指。这就是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庄子秋水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我之谓也”本来就是“谓我也”,用“之”和“我”然后一起放到“谓”的前面。

假如名词宾语前头,还有疑问代词“何”来修饰它。疑问代词“何”就跟被它修饰的名词一起放到谓语的前面,并且也可以用代词“之”来复指。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这就是疑问代词,本来就是放在谓语的前面的,疑问代词+谓语,和宾语+之+谓语。

这两个格式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用“之”复指的宾语,又受到一个“何”的修饰,一个疑问代词的修饰。这样的句式有加强反问的语气的作用。

比如说,“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子,何罪之有?“何”修饰这个罪,然后用“之”而复指它,然后放到“有”的前面,这个表示的这种反问的语气就更加强烈一点,用“何”加个名词来作宾语,一般都是会用“之”来复指来前置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一个规律。

关于用来复指前置的宾语的“之”,我们认为是一个代词来复指前置的宾语。也有的语法著作里面认为这个“之”只是宾语前置的一个标志,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不管它是什么意见,它作为一个标志也好,作为复指也好,总之,它是这种形式下宾语的前置,它这有个“之”,有“之”以后这个宾语就前置了,你说它是个标志也行,说它是复指也行,这是不同的表述。但是,我们要知道,宾语前置有这样的一种格式。

2)用代词“是”来复置宾语前置,比用“之”来复指宾语前置,它的这种对于宾语的强调性更加明显,强调的更重了一点。

比如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就唇亡齿寒了,“虢是灭”,“是”是复指“虢”的,作“灭”的宾语,用这个“是”来复指的时候,对于“虢”的强调就更加突出了。“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15年》的例子,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还挂念着我们这些群臣。“群臣是忧”,就是挂念这些群臣。担忧这些群臣。

“求无奈尔是过也”,冉有,这不就要责备你了吗?

“过”是责备,指责,“尔”是宾语,“是”复指这个“尔”,在这就强调了突出了,要批评的是谁,批评的就是你这个人。用“是”复指宾语,比用“之”加强调语气更加坚定,这是用“之”和“是”不同的地方。

3)除了这个“之”和“是”之外,也还有用“实”“焉”作为复指代词,用来复指宾语的代词,就是复指代词。

比如说,《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鬼神不是亲人,而是依德,是这个意思,“实”就是一个用来复指宾语的代词。“唯德是依”的“是”,我们常见,前面那个“实”跟那个“是”的作用是一样,它也可以用来复指前置的宾语。

《左传隐公》,“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要注意这个“焉”不是疑问代词,这个“焉”是一个表示,用来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周王室,周平王向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晋文公、郑武公。

因为当时是晋文公郑武公,辅佐的周王室实现了东迁这件事,而不是说周之东迁,我们东迁以后,晋国、郑国依靠谁啊,不是这个意思,不能误会了。所以,这个“焉”是一个复指前置宾语的“焉”。

因此,“实”“焉”也可以复指。

名词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如果名词前面再加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范围的副词“唯(惟)”,表示范围的程度,表示范围的这样的一个副词“唯”,就构成了“唯……是…….”,“唯……之……”这个句式,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强调宾语的语气,而且它表明了动作行为的对象指示宾语,它的单一性排他性。

比如说,《左传僖公12年》的,“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专门寻找敌人作战,就是“唯求敌”,只找敌人打仗。

用这种固定格式,现代汉语实际上继承下来了,这就是“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你是问”等等这样的成语。“唯什么是什么”,这种格式里面呢,用来复指的代词也可以是“之”,但是比较少,比如说,“起居无时,惟是之安”,“惟是之安”,就是怎么舒服就怎么做,“惟”就复指那个“是”的。

“惟什么是什么”,这样的一种格式。在古汉语里面并不仅仅限于“是”个字,也就是它的宾语不一定就一个字,“唯利是图”,“唯命是听”,不一定就“是”一个字,可以是比较长的。

比如说,《左传•襄公十四年》、里面的,“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唯余马首是瞻”,就是我的马头,就大家看我的马头往哪冲,我们就一起往前冲打仗。“余马首”,这就不是一个词了。不是一个字,所以,比较长的,这也有。

这是我们说的宾语前置的基本情况。

我们小结一下,宾语前置主要分成两块,第一个是代词宾语,代词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不、否、毋、未”,这样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对于名词宾语,可以用“之”和“是”来复指前置,并且可以在复指宾语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惟”来加以限定。“之”和“是”用来复指前置的宾语,它们总是跟被指称的宾语放在一起,处在同一个位置,因此,它就比较虚化。

所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之”和“是”不用翻译出来。比如说,“夫晋何厌之有”不用解翻译成,那个晋国国有这个什么满足,这个不用,有什么满足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

  • 2023-01-16《句子手的句子们》第020号:点燃的只是导火

    《句子手的句子们》第020号

  • 分析16年火一时的互联网项目,020 微商 支商 何去何从

    2016年初,020在风靡全国,人人都再说020,人人都在做020,什么020餐饮,020旅游,020便利店,02...

  • 2019-07-15

    凝炼联六中级班第二讲作业: 清馨020一笔之力 判断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征雁衔秋穿落日【秋水青衣】 修...

  • 听月光

    听。 月光。 魅色月光。 句子的开始就没有了主语。 谁在听? 窗外的月光碎了一地的华丽。

  • SCP-020 - 隐形霉菌

    项目编号:SCP-020 项目等级:Keter 特殊收容措施:SCP-020的样本被保存在一个密封的直径1米,高一...

  • 魅妖1

    “啊啊,这种程度可不行啊,博雅。” “喂你这家伙!打石距别让我单挑好吗你给我回来啊!!!” 大天狗瞧着炸毛的源博雅...

  • TOP100summit 2017:【案例分享】魅族持续交付平台

    本篇文章内容来自第10期魅族开放日魅族科技运维架构师古日旗的现场分享。 编辑:Cynthia 一、自动化建设历程 ...

  • 简书周刊020发布

    《简书周刊020》epub下载地址 《简书周刊020》豆瓣阅读地址 《简书周刊020》多看阅读地址 《简书周刊02...

  • 万里春•古新诗(词林正韵)

    新诗怎醉。对内陶然诗意。 散文形式与其谈,不凭谁韵气。 古律诗何企。散文内嵌诗音里。 古新诗、意境通关,问谁诗香魅...

  • 【实盘日记】:020 “股手”日记第020天: 【日期】:2022.12.21 【今日】:-1470。 【当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20句子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