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经常被不同的老师问道:
“宝贝音阶的转指非常好,妈妈在家怎么教的?”棒棒糖的钢琴老师问道
“宝贝的画,画的不错,尤其是直线,圆圈,是不是在家有特别练过”画画老师问道
“宝贝的字写得不错,是不是每天在家练过啊”棒棒糖刚报了拼音和认字短期班,为幼升小做准备,上课时老师让小朋友学写字母。
“没有啊,她还没开始学写字.” 带她去上课的外婆开心的回答道
其实我也有过钢琴老师同样的惊讶。对手指的控制有些时候不是说到做到的,需要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一个固定的肌肉记忆,才能真正做到。而棒棒糖竟然在老师和我帮她纠正一次后就彻底做到。“没有特别教,只是帮她纠正了一次,她就改正了,然后一直没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不过老师您教的那个方法--让她每个音停顿一下,让手指站稳再弹下个音,非常有效果。”作为曾经钢琴10级的妈妈,我如实地回答。“恩,妈妈基因好,她的手先天条件好!”老师不忘也夸夸妈妈
要知道妈妈小时候是有多么羡慕那些老师口中“有天赋的同学”,学什么都毫不费力,信手拈来。似乎所有新知识,新技能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什么难点,一学就会,完全不需要太多的反复练习。而妈妈虽然不笨,但却只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这段时间不断的听到,老师对棒棒糖的表扬,最后都会归结为“天生的”!
真的是天生的?!
我不是研究生物学的,对“基因”遗传的问题充满着各种好奇和疑问。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脑,妈妈特意去查了一下,原来人的智力的差距,与神经元互相纠缠伸展的速度和复杂性有关。
大脑的运作,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就如一座现代都市的运作依赖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在出世之前便已开始建立。
孩子的大脑结构是由父母的基因奠定的, 它给大脑神经细胞的分布提供了一块模版,经过外部环境的刺激,这些神经细胞会连接起来,科学家称这种连接为突触连接。突触连接会直接决定婴儿的大脑如何处理新的信息,即直接决定孩子解释新知识的能力高低。而突触连接形式及数量是生后的环境决定的。
当年认识棒棒糖爸爸时,对爸爸的长相没有特别印象,小眼睛不帅,一般人吧,可是对那双手却是印象深刻--修长的手指,手掌张开跨度10个音中间再加两个黑键也绰绰有余--一副适合弹钢琴的好手啊,要是我有这样一双手,那我的琴技可以更上一层楼啊!唉,可惜了这双好手了!
棒棒糖的到来是我们计划外的,至今我都耿耿于怀当时没有提前好好调理身体。第一次怀孕当妈妈,临时抱佛脚,开始啃书本,恶补营养及胎教等从未涉及到的领域。
可是,改变自己以前的饮食,生活习惯及时间安排成为一个准妈妈,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想想我当时真不是位合格的准妈妈,但是我庆幸当时9个月里我坚持做了几件事:
1/每天坚持音乐胎教--当时结合几本有关胎教的书籍,归列出早期,中期以及中晚期需要听的不同的音乐单。每天在固定时间听固定的曲目,一般30分钟。
2/几乎每天练钢琴,尤其是在中期和中晚期。除了几首我拿手曲目,我几乎以《哈农》为主,因为《哈农》是主要练手指的灵活性,全部16分音符,而且是从低音一直到高音。书上说宝宝其实更喜欢爸爸低沉的声音讲故事,让她们更有安全感。那不敢确定钢琴胎教是不是也可以同理可得--低音部分的旋律是宝宝最喜欢的呢?我不知道,但一直坚持练手指从低音到高音,相信妈妈双手在琴键上飞舞的时候,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能同样感受到弹琴的感觉。但是,这期间我并没有开发练习新的曲目,因为识谱到弹熟,并且达到演奏的水平需要足够的时间以及连续性,我担心这个练习弹奏曲子质量不高的过程太长,会让宝宝听不到高质量的音乐,反而是不是会不利于胎教呢?
3/每天坚持背德语单词,并且用左手默写--妈妈不是想在这里炫耀什么,之所以选择德语,而不是英语,是因为妈妈德语的水平较英语差很多,更有挑战。用左手默写,是担心自己默写时不走心,左手没有右手灵活,写字得一笔一画,都得过脑子。都说一孕傻三年,妈妈当时完全出于“怕自己变笨”而考虑,唯一阻止变笨的方法只有多动脑筋,也相信妈妈用脑子的时候,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一起帮妈妈动脑筋,这样妈妈不但不会变笨,还会变聪明呢。
宝贝出生后,妈妈尤为关心宝宝的手,轻轻打开宝宝拳握着软软的小手,妈妈并没有看到爸爸那双漂亮手遗传的痕迹,就连外婆也说:
'宝宝一双大手大脚,一点都不想你(妈妈)小时候的手,你从小一生下来就是一双纤细的小手'
妈妈听完外婆这番话想哭……
一个婴儿大脑在母体里28周 就已经有124(百万个)突触(连接点),出生时达到253(百万个),出生后8个月,一个婴儿的脑里会有约1000万亿个接触点,之后这个数字会减少。而'神经元'的生长和链接,需要外部因素去激活。未能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会消失。在0~12岁时,这个孩子脑里的连接网络会下降至500 亿个接触点(突触)。
孩子出生不久,神经细胞就进行频繁的神经活动,并与其他神经细胞建立联系,当这些神经联系被反复地使用或被感知经验刺激时, 就得到加强,否则这种联系就会减弱或消失,一个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成为大脑永久结构的一部分。
这也解释了蒙特梭利'幼儿敏感期'的理论。孩子在某段时间对某些事物会有偏爱性学习,或有特殊性感受,如果家长抓住这个关键期/敏感期,给予适当的刺激,并系统性连续性的加强开发,可以帮助孩子大脑建立更多的突触链接。突触链接越多越复杂,大脑内部神经元网络的通道就越多。所以家长在“敏感期”开发孩子的智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贝出生后的近2年,我每天都记宝贝成长的流水日记,尤其是什么时候发出第一声,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爬,什么时候会走路。她的成长轨迹中丝毫没有透露出宝贝有比别的宝宝过人之处,甚至她说话,走路相对同龄的女宝宝来说还是有点落后的。
在做月子期间,除了照顾宝宝,我开始研究育儿方面的知识,当时我非常认同汪培珽妈妈的育儿经验和 蒙特梭利理论的 '幼儿成长敏感期'
从宝贝6个月开始,我坚持给宝贝天天讲英文故事,白天我上班时,外公外婆会给宝贝听英文故事的音频,那时我一直重复地和宝宝讲'i can read level 1' 中'dinosaur系列的故事。后来,外公外婆惊奇地发现,每每当故事音频响起,开始讲故事时,宝贝都能从一堆故事书里准确的找到那本故事,然后笨拙地拽出来给外公外婆让他们帮忙翻页。开始几次,大家都认为是巧合,后来外公外婆特意做了一个小实验,将要播放的几个故事的故事书估计打乱,并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可是当故事音频响起时,宝贝还是能准确的找到那本书,而且屡试不爽。
哇哦,妈妈终于第一次感觉到宝贝的'天赋'。
在宝贝快一岁时,外公抱着宝贝在外面玩耍,宝贝突然指着一辆车说' 卡' '卡',外公连忙纠正'宝宝,那是车车',后来,外公晚上听着我给宝贝读英语故事时,里面出现了'卡'的音节,细心的外公连忙问我,
'你刚刚读的'卡'是什么意思?'
“是 Car,车的意思,怎么了?”我奇怪外公怎么会在意这个
'哦,宝宝今天在外面,说的是英文'car' 呀,我还不知道呢!'外公恍然大悟,将白天的发生的这细小环节讲给我听。
哇喔,我又一次感觉到宝贝的'天赋'
原来,从小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是可以做到了。幼儿成长期仿佛地球的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逐渐进化。在婴儿期,她们神经系统似乎处于简单,行为更趋于'本能',但是神经元却很敏感,而且可塑形很高。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刺激那些神经元,让它们得到足够的伸展和生成。
神经元之间接触点的产生及消失,也可以由思考上的刺激来决定,这也是大脑能力提升的来源。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个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用得越多,能力越强。
育儿书上说: 一般孩子在1-2岁是大肌肉群的敏感期,小肌肉群的敏感期大概是1.5-3岁。
棒棒糖刚开始自己学吃饭时,她是无意识的有时左手,有时右手,使用起来似乎完全没区别。我和棒棒糖爸都是右手使用者,棒棒糖估计没有“左撇子”的基因,虽然我们都羡慕“左撇子”的人右脑比我们一般的右手使用者要开发的完全。于是,我们并没有强调棒棒糖一定要右手吃饭。相反,在她学用筷子时,我们是让她左右手一起学的,一顿左手,一顿右手。现在她两只手用筷子的能力似乎没太大差别。可以确定的是她左手拿筷子肯定比妈妈右手还用得好。当然,写字一定是右手!
从棒棒糖2岁开始,妈妈就迫不及待的搂着宝贝坐在钢琴前开始音乐启蒙,可是小家伙当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钢琴的喜好。而是一直对儿歌,故事很感兴趣。没关系,妈妈可以等“敏感期”的到来。直到2岁半以后的某一天,我依旧搂着宝贝在钢琴上弹奏她喜欢的儿歌,突然,宝贝主动将她的小手学着妈妈手那样窝着小房子放在琴键上,刚刚好一个手指一个键!哇喔,妈妈激动着,敏感期终于到来了。于是妈妈立马为宝贝报名了“小小莫扎特”班,可是要等到她3岁才可以开始上课。于是棒棒糖在3岁时正式开始了中英双语的音乐启蒙。4岁开始一对一的钢琴学习--这应该属于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
接下来,棒棒糖在4岁时,应她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先后学习开始Jazz 鼓(计划为期2年)以及滑轮(短期)。这也是为了帮助她大肌肉群,身体平衡性能发展得更完善,更全面,希望可以帮助宝贝左、右脑均衡开发,也希望能对智力的发展有所帮助。
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这个时候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这就是孩子之间的智商差异的原因。
孩子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这12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期间突触会大量地产生和消失。
这12年,尤其是最早的3年,奠定了一个人思考、语言、视力、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1-3岁儿童时期获得的知识量和吸收程度以及启发能力,科学上定义成人需要学习60年。12岁前特别方便建立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出现,大脑的基本结构亦定了型。
婴儿的大脑不只是成人大脑的一个缩影,它是记录经验,塑造其内部网络连接的一个日新月异的组织结构。
早期的经验帮助孩子调整大脑内的突触连接,并最终使他的大脑形成一个网络,使其学习效率达到可能的最佳水平。幼儿末期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髓鞘化。5岁幼儿的大脑已发展到接近成熟,为学前教育和智能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和可能性。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会说:“教育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学前教育如能提供丰富,复杂多变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皮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增多。早期经验对调节脑部神经连接有重大影响,而这种连接又最终造就大脑的构造方式。也就是说,孩子早期的生活环境,实际上决定了大脑的结构,他所经历的事物越多,越有连贯性和趣味性,他的大脑就塑造得越精妙。这也许就是成人口中说的'天生聪明' 或'天赋' 吧。
@ 棒棒糖
宝贝,妈妈今天在写了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炫耀妈妈对你的教育有多么的成功,相反妈妈觉得很愧疚,妈妈对儿童教育完全是0基础,一直都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摸索着前行。妈妈希望记录你0-5岁时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许妈妈会在培养你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或者还有许多需要日后改进的地方。你长大后,可能对这段时间的记忆不会很深刻,妈妈希望这些文字能唤醒你大脑深处可能还存在的或对某段时间的回忆和感受。妈妈希望你能在未来教育你自己的下一代时,可以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改进现在妈妈在对你教育过程中不足之处---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不断进步的,不是吗?
你即将进入小学了,你的学前教育根据你自己敏感期的出现以及妈妈的规划已经基本完成,有很多现阶段的技能学习将在入小学之前告一段落,包括你喜爱的打鼓 (的确对你的四肢协调性,以及节奏感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你将在日后可能会接触的体育项目以及继续学习的钢琴中受益非浅)。但是妈妈会保留你喜欢的画画,以及你又爱又恨的钢琴和舞蹈。接下来你将进入下一阶段的知识学习,情商培养以及毅力磨练。
'吃得苦中苦,…… 宝贝,下句是什么,哎呀,妈妈好像想不起来了”
棒棒糖妈@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