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的歌》序
马少军
我的这本随笔集就要出版了,需要在前面写几句话,作为序言。有几位朋友建议,让我请个知名的作家写序,情况可能要好一些。但我还是一仍旧贯,自己来写。一是知名作家不好请。除了特别忙碌,没空给别人作序以外,他们还有别的顾虑。至于我,也有过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写一本书,请贾平凹题写书名,请莫言作序,再在书的腰封上,印上他们的金句。这样一来,自己看上去就会成为一个受知名作家器重的文坛新秀。但找人索序,就有借力出位的私心,这也正是关于名利的设计,会讨来人家的反感。孙犁先生后来不再给别人写序,就是明证。二是自己写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太过随意,心里没有底气,请人做序,要人家违心地去说好话,这也不是我的本愿。三是我也想借此给能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做一点介绍,就自己写了。
想说的有几下几点。
首先就是这本书的书名,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定为《都是我的歌》。有几位相熟的朋友建议我再想一想,能不能起个更好的名字。我觉得书名就像人名,好认、记好、念起来顺口,就可以了,这是其一。其二,也是使用别人成法,即一本散文集子,是可以拿其中一篇文章的名字,来作为整本书的名字的,这本书里就有一篇文章《都是我的歌》,里面写到了一首歌《黄土高坡》。小时候放牛,从我家后山的土坡上走过,迎面被风一吹,我总要吼上几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是一种情结,总是难以忘怀,就像我永远记着家门口的那几棵杨树一样。如今再把它拿出来,作为我这本书的名字,还是觉得亲切可感。其三,这本书里所写的,就是我的生活,不管过得怎么样,我都把它记录下来,有时候还要发表在网络上,这就算是我自己的歌吧,尽管五音不全,但我还是要尽量把它唱好。另外,我还有别的私心。去年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家在五里桥》,今年再出版一本《都是我的歌》,从而凑成了一对弟兄。按照老家起人名的习惯,就得一个跟着一个,比如我家那几个孩子,依次叫马东杨、马东航、马东鹏、马东禹。书名虽然不像人名那样好跟,但在字数上保持一致,看起来就比较整齐。如果以后再出版几本书,我打算还是这样五个字五个字跟下去,搞成一个序列。有些人不讲究这个,比如莫言的书,书名短的只有一个字,比如《蛙》,长的就有六七个字,比如《天堂蒜薹之歌》《师傅越来越幽默》。有些人讲究这个,比如贾平凹的书名大多两个字,余秋雨大多四个字,从而容易成为序列。
其次是这本书的内容。前面说了,这是我对生活的记录,表面上是日记,看起来像随笔,总体上是四不像。每篇都是凌乱和随意的,有时候是读点书,有时候是写点字,有时候是吃个瓜,有时候是做顿饭,有时候是赶个集,有时候是骑个车,有时候是宅在家,有时候难免要触景生情,感叹人生无常,总之都是想起什么就写点什么,不能成为完整的文章。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法给每个篇章起个合适的题目。我的办法还是一仍旧贯,即随意地写些文字,也就随意地起个题目,而大多都是从文中找个关键词来充数。另外,基本每天都要写,并在每个篇章前面加了日期,所以总体还是有点像日记。但日记往往是私密的东西,好多事不能公之于众,按照黄裳先生“日记”和“日记文学”的所说,我也动了斧凿,删去了近五万字的内容,成为目前的这个样子。
再次,对愿意阅读这本书的朋友,我想提一些建议。一是不要把它当做规范的文章去看,从而产生过高的期望值。里面的每一篇所谓文章,都是拼凑在一起的一些片段。比如早上去散步了,看到了河边的苇草,下午读书了,被一首诗所打动,晚上去外面吃饭,遇到几个相熟的朋友,我都会写一写,组合在一起,成为当天的随笔。在我,只是随意去写,在你,也尽量随意地去读,这样一来,大家都轻松。二是可以把它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书房的桌子上,床头的小柜上,客厅的茶几上,卫生间的小凳上,汽车的副驾驶上,办公室的抽屉里,平常背的小包里,这样方便你随时翻翻,从而利用起一些零碎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