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卡片笔记写作法:进入学习的正循环

卡片笔记写作法:进入学习的正循环

作者: 陈子桓 | 来源:发表于2024-05-13 22:09 被阅读0次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我们的记忆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并不总是合理且符合逻辑的,而是根据某种心理规则。大脑按照经验法则工作,即使不是合理的,但是大脑也会让它看起来是合适的。

用卡片盒转移到外部记忆当中,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忘记它。尽管着听起来很矛盾,实际上,遗忘有助于长期学习。

一个能记住所有东西的人听起来很厉害。索罗门.舍列舍夫斯基就是个例子。他的上级在开会的时候看他不做任何笔记,就怀疑他不敬业,结果怀疑错了。他能一字不差的复述出会议的内容以及之前的会议内容。最吃惊的是他,他吃惊地发现其他人几乎把所有事情都忘了,即使是做笔记的人。

一般人记忆力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存在,可是这种优势也是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他能记住的东西很多,可是他也难以忘记那些事情,大量细枝末节的事情都浮现在他脑海里,无法阻止去想起它们,而把重要的事情淹没了。他善于记住事实,可是他不太能理解要旨,无法理解细节背后的概念,在理解文学和诗歌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他可以逐字复述一本小说,可是无法理解这个小说背后的意义。

在追忆似水年华一书里,普鲁斯特被玛德林的蛋糕的味道触发了儿时的记忆。这些不由自主的记忆,像是思维屏障上的小裂缝。我们可以通过它瞥见一生中所有的记忆,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再想起。

如此看来,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树立起了一道思维的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机制。这个好处也容易理解,如果没有这个机制作为过滤器的话,我们就被大量记忆淹没,没有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事情上了。我们非常依赖这种潜意识机制,能够一直稳定的抑制住所有的记忆,除了极少数对当下情境真正有帮助的记忆。

良性循环的学习和恶性循环的学习

将注意力从存储强度转移到提取强度是很有意义的。学习不像在硬盘上存储信息,而是在信息和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在合适的时候绕过抑制机制。提取就是用特定的线索来触发特定的记忆。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回想起最有用的信息。

大多数人的学习仍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的,即使提高不了。传统学习方法主要是记住孤立的事实而不是强调联系。就是心理学家们说的“死记硬背”。

还有,没有外力的帮助下,人们可能只会考虑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却考虑不到已经忘记的那些信息。那个信息有大多都已经找不到了,而卡片盒就有这样的一个功能,不断的提醒我们早已遗忘的信息。

通过使用卡片盒可以不定期的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闪卡”。真正的智者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个懂得扩展资源和理解的人,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通过反思、转化为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多功能思维模型”。

有了思维模型框架和可依附的网络,我们可以更容易的记住这些事实。不是做个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后我们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和速度得到实实在在的积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够保存我们所学习的知识,那么学习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上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无法用新的信息来进行填补,因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知识漏洞。学习就变成了一场艰苦的战役,失去了乐趣而变得疲惫不堪,似乎我们的大脑和记忆达到了容量的极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片笔记写作法:进入学习的正循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zp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