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四气调神大论
五、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蒙)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1、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气,在这里就是指阳气、先天、真阳等一系列的代名词。若能理解到阴阳的层面,它就是阳气,若能理解到先天的层面,它就是先天。
天气,就是最清净光明的象征。阳,就是光明,容不得一丝渣滓,容不得一丝阴霾,容不得一丝寒邪,其德性就是“藏德不止”,即健运不止,也就是《易经》所说的“自强不息”。天和阳,在《易经》里叫“乾”,其德性是“自强不息”,在中医里叫“藏德不止”。阳的一个特性就是老在那儿动,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任何东西都要看它的两面,一是它的本性,一是它的德性。本性是体,德性是用,全看德性怎么用。本性是体,“清净光明”就是体。光“清净光明”没用,关键要看这个“清净光明”怎么用。“藏德不止”就是用,就是永远在运化精华。
天的本性是“清净光明”,德性是“藏德不止”,永远在那儿运化,故不下也,指阳气不可以随便耗散,一定要散的话,也要知道散给谁。
2、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天明,注意这里的“明”当为“蒙”,指阴霾。“天蒙则日月不明”是指:雾霾天,阴阳都不清爽,太阳月亮都不清爽。雾霾天对人体有伤害。雾霾天时,阴和阳混沌不清,就没法汲取它的正能量,更何况还要吸收它不好的能量。这时要么是阴阳的过度消散,要么属于“虚阳外越”,要么是阴阳不交通,这些都属于是阴阳不明,都属于“邪害空窍”—— 邪气侵犯空窍。
空窍,在人体是眼、耳、鼻、舌,前后二阴,这些空窍,是五藏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一旦受伤,就属于“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指阳气闭塞,阴气不明,即阴阳之气隔绝之象。
什么叫“虚阳外越”?比如有位要去世的老人突然精神了,脸上突然有了一抹嫩红,此时就要小心。这就是阳气收不住,底下全空了,就那么点阳气飘在脸上,这就叫“虚阳外越”。满面红光,对人未必是好事,正常人的脸,应该像小婴儿的脸,略黄,滋润,而不应该是“红”。老人之所以脸上有红光,除了虚阳外越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脸上的绒毛都没了,含不住光亮了,皮主收敛,毛主宣散,毛没了,肌肤腠理的交通能力也就消退了。
人体若有蒙蒙的感觉,也是阴阳交通出问题了。阴阳交通出问题就是“邪害空窍”,就是邪气占据了你的眼、耳、鼻、舌这些空窍。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全靠“窍”来跟天地交通。六腑没有窍,六腑本身就是空,相对于五脏的“实”,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六腑的本性就是要长空。“邪害空窍”,就是邪气占据了空,空就指的是六腑,窍,指的是五脏之“窍”。注意空和窍,都是气机运转的地方,若被邪气占据,空和窍就不得运转,人体就会出大问题,这大问题就是阳气闭塞,阴气阻隔。
五脏有一个特点就是“实”。实的东西才需要开窍,天地万物,实的东西都要有“窍”,比如早晨和傍晚看山,会发现山上有些地方在冒气,那就是山之窍。五脏的窍,心开窍于舌,能不能说话,说没说错话,全是心的问题。舌头一旦不灵巧,或舌头突然变大,或舌头突然变小,这些都是心脏的问题。
五脏之窍: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脾主肌肉,我们身上有一块纯肉,就是嘴唇。嘴唇的所有问题都是脾的问题,比如嘴唇老起皮,老溃疡,嘴唇边上长疙瘩,全是脾病。
肺开窍于鼻,就是鼻孔。鼻孔里头为肺气所主。
过去得鼻炎的多,现在得过敏性鼻炎的多,过敏性鼻炎属于免疫力低下症。鼻炎是实证,过敏性鼻炎则是虚证。
关于肾窍,《黄帝内经》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但很多人误认为“肾开窍于两耳”。其实,《黄帝内经》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因为舌头看上去不是窍,所以道医说“舌为心苗”。如此,耳病,一定与心情有关,与肾精不足有关。
曲黎敏老师讲了一个突发性耳聋的案例,很有趣,也很有借鉴作用。有一个女士,来月经时与老公吵架,大怒之下,立马闭经,同时突发性耳聋, 两耳什么都听不到。刚开始吃药时,她的两耳狂痒,要通不通,则为痒;气到血不到,则为痒,可见大怒伤气又伤血,让她坚持吃药到下一个月来月经之前。果真,吃到下个月月经来的那一天,两耳突然就开了。这也说明下窍不通,上窍也会不通,下窍开则上窍亦开。
“邪害空窍”的话,就是阴阳不交通,“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气如果在上面被憋了,地气在下边也就不行,就不明了,隔绝了。阴阳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地气和天气要交通。
3、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这句翻译过来就是:地气气化上升而为云雾,天气气化下降为雨露。
天地之气隔绝的话,云雾不能输精于上,雨露则不得布施于下。其实天地阴阳交通特别简单,河流、湖泊、大海蒸发上去变成雨,再疏布下来,就叫天地阴阳交通。
从中医讲,水液在三焦的分布状态分别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关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曲黎敏老师用干燥症的例子讲的很透彻。
干燥症,西医没法治,称之谓“不治的癌症”。干燥症有什么症状?就是此人嘴巴里全是干的,吃个馒头都得就着水吃,吃饭不产生唾液,渐渐地会鼻孔干、眼睛干、阴部干。西医对这个病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叫“不治的癌症”。
嘴巴湿润不湿润跟肾有关。肾在五脏之最下,为水。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但生命就是奇妙,肾水的德性恰恰是可以逆向而行,气化后的肾水就是唾液。如果肾水按其本性下行,就是腿肿、脚肿,就是病。是什么力量让肾水上行?就好比这有一盆水,我们用什么办法让水汽蒸腾?要加热,或蒸发,且上去的不是水,而是水汽。所以让肾水上行的根本在于阳气,阳气足,则云雾精,上应白露则下。所以,要想治愈干燥症,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强上下交通的能力,也就是心肾相交的能力,加强心火对肾水的照射和温熏,这就是蒸发;二是加强人体阳气,肾阳足,则肾水方可蒸腾、上行,而不是滋阴。肾水要动起来,靠的是肾阳。归根到底,真阳足,心肾交通好,则嘴里有唾液如甘露。生活当中,要想加强心肾相交,让唾液多起来的方法还是有的:比如,卷舌功,当老师或干销售的都属于“开口神气散”,所以在歇着的时候,自己要常常卷卷舌头,且细细体会嘴里的唾液,唾液分上、中、下三等,最上等的一定是甘味的,叫甘露。甘和甜可不太一样哦,过甜,也是有病。
4、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交通不表”,就是阴阳不交通,万物之命生化不力,万物都不生长,名木多死。总之,要想生命好,就是阴阳得交通,阴阳不交通,树木尚且多死,更何况人乎?!
若想自学中医的话,四本经典足矣,《黄帝内经》讲医理,《神农本草经》讲药性,《难经》讲脉理,《伤寒论》讲方剂。学传统,最重要的是践行,而不是创新。先做个老实人,古方怎么来我们就怎么用,都用了几千年,证明足够好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