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公元1596年—公元1650),近代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在哲学上,笛卡尔的在“怀疑”基础上得出的“我思故我在”的确定命题,揭示了人作为思维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在认识世界上的重要性。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一些清楚明白的观念,比如,上帝、灵魂、道德原则以及几何学的公理等,都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
在认识论上.笛卡尔认为,一些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简单公理与原则都是上帝在人出生前就放到人心里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是人们可以信任,并借此推理演绎而认识世界上其他复杂事物的基础。笛卡尔主张理性,希望以数学化的严密思维,逻辑推理来分析研究哲学,他提出了世界确定性的第一原则,即具有天赋性的“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百度百科)
洛克(1632年-1704年),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认识论上,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这就是“白板说”。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感性思维和现行的意识形态,笛卡尔的思想是不受待见的,逻辑推理和数理演绎、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重视,而洛克的思想却受到欢迎和支持。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哲学思想基础,追溯起来,有着相当浓重的“白板说”色彩。只不过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加偏重于经验的“输入”和“记忆”以及“功利性的运用”(例如考试用,现实中有用、能用)。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家长也相信“经验”的重要性。
以下从《西方教育思想史》(台湾·林玉体著 九洲出版社)摘录和整理笛卡尔、洛克对教育产生影响的有关观点和主张。
笛卡尔: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1, 怀疑
运用理性对以往信以为真的信念,对脑海中的固有想法,求本溯源,用心思索,ーー予以厘清,发现有哪些是经不起考验的。笛卡尔不主张绝对的“怀疑ー切”,怀疑的目的是找出绝不动摇的信念。经过“怀疑”这层手续,笛卡尔肯定了“我存在”、“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物质存在”等信念。
在教育上,如果鼓励师生尽情地怀疑,而以理性作为怀疑的工具,并以理性来维护或巩固怀疑的基础,则经过“怀疑”过滤后的结论,就比较可靠,日后对它起疑的机会也大为减少。若教学中不准许怀疑,或者没有勇气去怀疑,则失去为学的“真诚”精神。
2, 经得起“怀疑”的信念,是准确可信的
例如,数学公理和经过“演算”的几何定理等。
3,“清楚明白”与“显然有别”的观念
准确不疑的信念,有两大要求:ㅡ是要“清楚明白”,“呈显或展现在聚精会神的心灵当中,就像我们清晰地看到物体摆在眼前ー样,这些对象足以引起我们注意,且我们眼光也投注在这些物件上。”;二是“显然有别”,意则“恰好不与他物混淆”。“清晰”与“有别”之观念,乃是建立知识体系的硬石。“ 清晰”的观念,有两个根源,ー是客观事实,ー是演算;前者是经验世界,后者是数理世界。不过,笛卡尔ー再警告不可视感官经验为可靠知识的出处。
解决问题或去除怀疑,笛卡尔提出四个步骤:
(l)无法清楚了解者,则不可接受其为真。在这方面,还得避免草率与偏见。
(2)将我们所要查验的困难,尽可能地分成许多部分。
(3)先了解最简单与最容易的,然后ー点ー滴地往上升,步步为营,最后再探讨较为复杂与困难的。所注意的对象,即令性质上并无前因后果之关系,但在我们脑海里,也应将这些对象安置在ー定的秩序上。
(4)列举时应穷尽而不可遗漏。
4,“我思故我在”
思考使得人类异于禽兽,而怀疑更是思考的重大特征。标榜怀疑的笛卡尔,自与传统哲学之崇尚权威作风大异其趣。经过怀疑,站不住脚的学说与主张就销声匿迹,这对知识领域之澄清,产生无可估量的贡献。笛卡尔所提倡的“怀疑”态度及运用逻辑和数学进行“推理”的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此影响下,欧州教育文化界展现了崭新面貌。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洛克: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对经验主义予以理论化,使经验主义思潮对西方教育实际活动更显影响力。
ᅳ,知识论
(ᅳ)“感官知觉”和“反省知觉”
知识论旨在探讨知识的“起源、限度及准确度”。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以来,不少思想家认定人生下来即有“先天观念”,但洛克却断言,人性如白纸,像蜡版,可以经由后天之塑造来铸型。知识是后天产物,因此洛克断定知识来源于“经验”。
提供“经验”的管道有二:ᅳ是“感官知觉”,即透过五种“外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ᅳ是“反省知觉”,经由心灵本身地运作,例如经领会、思考、怀疑、相信、推理、知悉、意愿等“内感官”来产生各种观念。
洛克的经验主义(注:亦称“经验论”)此种主张,与观念主义(注:亦称“唯理论”)大相径庭。洛克认为我们所获得的观念,皆是“学得的”,并非“自明”。例如,ᅳ个天生的盲者不会有色彩的观念。
洛克把“观念”定义为:“在心中的实际知觉”,而心又似白纸般地可以容受所有印象,所以,未经“感官知觉”和“反省知觉”,则无法产生观念。
在这里,洛克所说“反省知觉”是ᅳ种理性的作用。理性是“上帝置放于人心的蜡烛”。在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岁月里,如果接触到经验,理性开始运作,则自然就会产生诸如“1+1=2”,“两个物体不能同占ᅳ个位置”、“白不是黑”、“方形不是圆形”、“黄色本身不是甜本身”,“是即为是”、“同ᅳ件事,不可能既是又非”、“全体大于部分”等观念。
“感官知觉”和“反省知觉”产生的观念有几种
1,只依ー种感官而生的观念:眼看色、耳听音、鼻嗅香、舌尝味等。
2,根据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官而生的观念:如空间、形状、动、静等,乃因视觉加上触觉而来。至于时间观念,更是多种感官知觉的产物。
3,因“反省知觉”而生的观念:如思考、意愿、记忆、分辨、推理、判断、知识、信仰等。
4,“感官知觉”加上“反省知觉”而生的观念:如快乐、高兴、痛苦、不安;权力、存在、同ᅳ、持续等。
(二)物体的三种性质
引起感官注意的物体,当作用于心灵时,产生三种不同的性质:
1,第ᅳ性:完全内存于物体本身而无法与物体分离者,如实体性、延展性、形状、流动性。这些属性,即令予以切割至看不见的部分,其属性犹存,绝不消失。洛克称此种性为“原始性,或基本性”。
2,第二性:并非物体本身,却是物体经由感官而作用于心灵时所滋生的附属性质,如颜色、声音、滋味等。
3,即我们对物体感觉时所滋生的感情,如喜爱或讨厌、好或坏、美或丑等。
二,方法论
洛克虽然主张人性如白纸,但人性却有求知若渴的本能。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了解,与其作为ᅳ个学问家,不如“让他兴起ᅳ股对知识喜爱及敬重之情,吿诉他探讨知识的方法,当他有心于知识时能够改善自己”。洛克在《悟性行为》ᅳ书中举出为学方法与为学态度,与教育更具密切关系。
扫除追求知识的心理障碍
1,运用理性,获得独立自主的己见:不可只依附他人的想法与做法,要动用思考,并且要检验自己思考的可靠度。
2,勿以偏概全:要多角度看问题,不要只跟某ᅳ类人交往交流意见,不要只阅读某ᅳ类型的书,不要只喜欢听某ᅳ类型的观念。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却“无勇气冲进知识的浩瀚海洋来查勘大自然的丰足资源。除了自己所站的那ᅳ小据点之外,其他领域可能更为纯真,更为稳固,更具用处。因此切勿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不要像磨坊里的马,只在同ᅳ个领域中绕圆圈。”
ᅳ偏之见,就是先入为主之见或是成见,这是心胸狭窄的象征。胸襟开阔,尽纳各种不同意见,才有可能逼近真理。
免除各种偏见,有必要注重教育。教育并非旨在栽培学问家,却要学童不受束于单一理念,思想活泼又知变通,绝不僵化而成为死脑筋。“教育的工作,我想不是使学生精通各种学科,却在于开启并安顿学生的心灵使之可以尽力发展任何可资发展的方向。人们如长期只习于ᅳ种方法或ᅳ种想法,他们的心灵就会硬化,而无法作其他改变,因此需要给他们了解知识的各种层面,在多样且广泛的知识库里运用其领会力。与其多样但只是知识的堆积,不如多样且自由地思考,如此才可以增加心灵的能力及活动,而非只是扩展其所拥有的领域而己。”
3,了解错误的观念的联合:A观念与B观念并无必然的关联,但却因习俗、教育、传统,而使二者如影随形,例如ー些迷信的观念。
这些错误的观念联合,皆非天生,而是后天的人为因素所造成。“我们不应该根据人的意见来作判断,却应依赖具体证据来衡量。”让事实呈现眼前,是消除迷信的良方,也是奠定知识基石的稳固办法。
以“经验”起家的洛克,ᅳ再强调人类的“经验”有限,但知识无穷,不知的领域大过于知,所以在为学上必须谦虚,不应以己见为定见;当更多的经验事实呈现眼前而与自己先前所形成的观念相左时,就应修改或推翻自己的观念,而来接受新的看法或想法,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教育主张
(ᅳ)身体的锻炼:“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全的身体”。
(二)品德的陶冶:“拒绝自己所想要的,把自己的意向打叉,完全遵循理性所指示的最好方向,即令口腹之欲倾向他方。”成人要分辨哪些是属于孩子的天然需求,哪些是孩子的幻想需求,前者要尽量满足,后者不必理会。要让孩子作“欲望的主人”,而非“欲望的奴隶”。
在知识论上力倡经验的洛克,在德育的培养上,则高谈理性的价值。他说孩子本就有说理的天性:“他们理会理性,就如同他们了解语言ᅳ样地早,并且,若是我的观察无误,他们喜爱别人以理待之,这种期望的时间比我们所想象的还快。”“你越早把他当大人看待,他就越早成为大人。假如你准许他有时跟你作严肃的议论商量,你就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的心灵地位。”儿童受到尊重,有助于他的心理发展成熟。洛克所说的理性是有层次的,要按孩子发展的年龄来考虑。
洛克还主张要让儿童对上帝有清楚的概念,养成彬彬有礼的习惯,学ᅳ学善待他人,他还认为:童年才有的举动,大人不必在意,要宽容孩子ᅳ些童稚的行为。“适合于儿童而似乎是愚味或孩子味的行为,应该准许他们去做。·但这似乎有ᅳ个“度”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对于“体罚”,洛克原则上不认可,但也认为这也是“最后ᅳ招”,适度用ᅳ下。
(三)智育:儿童本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不要熄灭这股天赋的本钱,并使其了解知识的可贵及探讨知识的态度与技术,则智育就已大功告成。对于儿童的发问,不可以讪笑待之,却应诚心真意地据实告之,否则,孩子的好奇心被阻挡了,追根究底之意向被忽略了。“假如用温和又敬重之情与之讨论,问题又给以解答,以满足他们的疑难,则我相信他们可以在阅读当中找到乐趣,知识也增长了,既多样也新颖,总比ᅳ再把玩玩具来得快活”。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克的“白板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