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人并不善良是初二那年。
13岁的赵沐子当时的脏话水平只停留在“滚”、“去死”来回切换的阶段。所以当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贱货”、“婊子”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她的吃惊程度不亚于白日里看到外星人。
我们很容易认为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恶意来自于人际交往的摩擦或者利益的冲突。
有些时候恶意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在交往中我们不自觉得把人分成三类:比我弱的,跟我差不多的,比我强的。
对于那些在自我评断中不如自己的人,对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比如:
“滚啊。你不要从我这边走!”一个看起来衣着整洁长相端正的女孩子对另一个穿着很久没洗还有补丁衣服的女孩子吼道。
被吼的女孩子是初二班上一个生活相对较悲惨的女孩子,父母早逝,一个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听到这儿我们很容易对她产生悲悯。
但实际上,
在女孩子开始学会臭美的年纪,她能做到一件衣服一周甚至更久不换。发馊的好像刚做好的馒头被捂了很久之后的酸臭味偶尔从她身上散出。
这些看似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太多影响的因素在什么都不懂的年龄却成了人三六九等划分的因素。
她是班级食物链的底端。
有些人或许内心对她有些反感,但至少在表面上不会为难。赵沐子是这一类人。
另一部分人以取乐她为生。课间的十分钟是她们发泄情绪的黄金时间。往往这个时候与赵沐子一样的很多人成了看客。
大人们以为小孩子之间的玩闹翻不出浪。
可这个年龄段的浪也许能够吞噬一个人。
欺负从言语发展到肢体冲突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不作声=默认欺辱的存在”
这个等式在施暴者眼中是绝对正确的。
没有人阻止这类暴行。
“我惹过你们么?”
第一次,被欺负的女孩子出声。这是受虐者的自问也是对施虐者的诘问。
而已成习惯的暴力行为不会因为这句话就戛然而止。
泪水泡红的双眼瞪着周围的人,换来的是更多的取笑以及更深程度的捉弄。
后来的后来,女孩子退学了。
“你还记得那个谁么?”
“就是那个一直不换衣服的……”
你看,大家记得不会是自己的罪行,而是别人的问题。
有一天,赵沐子做了个梦:
梦里,受欺负的女孩子开始反抗。她毁坏了班上所有人的课本、作业本。在满地废纸屑上,她睥睨众人:没有人就该收到欺负。
赵沐子看着她:可是我们惹过你么?
“你们那些看着我被欺负的人跟那些欺负我的人有什么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