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记录自己的一个小心得
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可以区分出我们的计划(意图)和实际,比如说书中提到了语音写作这样的一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我们倾向于把这件事情是归在写作这样一个标签下面,但是如果我们在语写的同时还在做艾灸,或其他事情上,我们的专注转移到了艾灸给我的身体带来了什么感觉?
可能语音写作只写了几个字,通过事后检查,因为有了对事件的描述,应该把这个时间进行重新的归类,归到生活事务里去。而且这么做能锻炼自己做计划和实际落实的这种能力。
就像之前剑飞老师提到的,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和昨天最重要的三件事,通过每天的这种练习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想做的三件事和实际做了的三件事之间是会有差别的,从而反思,究竟是规划能力还是执行能力的问题。
要刻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在做阅读的时候,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规划自己一小时之内读多少页书,看事后的执行情况,从而不断了解自己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目的阅读情况,在第一次阅读和熟悉之后阅读之间的差别。这些感受和体验,都可以写在事件描述里面,而不是说就是像我现在写的这么简单。
2.时间记录锻炼正念能力
之前我问过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做到每天几分钟做什么都能记录下来,在没有手机完全是靠手动记录的年代。
当时李长太老师给了我一个回答,因为他非常专注于当下,他的正念练得非常得好,对当下的察觉能力特别强。
我自己有个体会,之前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无分别地把整个上午的时间都算作工作时间,每天一看下来,我的工作时间至少在6~8小时。
但事实上呢,有统计数据显示,我们专注于工作的时间是,每天是非常有限的,每天工作时间微信聊天的占比可能也比较大,而且很大一部分,也是在闲聊,所以我们笼统地把上午时间都记作工作时间,我觉得开始可以,但随着自己记录水平和专注当下能力的提高,在这一块可以把时间颗粒度变细。
所以我要有意识地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把工作时间再做分块。把我经常要做的一些事情,关键词记录在我的时间记录里,写在我的事件描述里,以后在看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我这件事情大致会花多少时间去做。
同时,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自然地进入到一个休息、娱乐的时刻,刻意地让自己的身体,大脑这些都进入一个休息的状态,虽然就5~10分钟,但对于自己管理时间、恢复精力应该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的生活是由事件组成的,按照事件来记录事件才是正确的做法!”加油!
收录于合集 #时间增值
16个
上一篇《时间记录》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