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的第一本作品,也应该作为初识他的第一本书。是揭秘家庭关系的基础,从能选择和不能选择、指向分离和指向结合的亲密关系中解读家庭和爱的真谛。但不论是哪种亲密关系,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
可是我并不想谈为什么家会伤人,而是想要告诉大家如何把家打造成一个爱人的地方。
一、感受的沟通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电影《婚姻故事》中,从妮可和查理拒绝念出对方的优点那一刻,我们就好像知道这段婚姻终将走向终结。两个人都将离婚当作婚姻生活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拒绝分享各自的感受。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法庭激战过后两人私下协商解决离婚的时候,他们都疯狂发泄着情绪,数落对方的不是,他们互相攻击、谩骂、诅咒,揭开彼此的伤口,两人本是最熟悉彼此的人,伤害起来也最是致命,可是最后紧紧相拥而泣,道歉……两人十年的婚姻,他们爱的惯性还在。
家庭中的规则是珍惜,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那么结果会是将对方越推越远,家庭生活就由此变成了一场闹剧。
二、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你“内在的小孩”
荣伟玲说: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成为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当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却常常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忘记了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蒙特梭利的观点,精神胚胎“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青春期的叛逆其实也是孩子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因此,最好的教养方式是:适当放手,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三、清晰的自我,源于内部评价系统
真实的自我,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在。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他的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组成的。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第一个应该看到这感受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被看到的孩子,他们通常非常独立,知道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局面,不会轻易为别人所动。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会更独立、更有创造力。
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四、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关于安全感,好像我们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我们看了太多因为物质而妻离子散的家庭,我们听过了太多风花雪月的浪漫,到头来却发现爱情依旧建立在物质之上的故事。于是把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因为对爱绝望,所以承认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还信誓旦旦告诉自己、劝别人不能太贪心;用一生去信守把一辈子的婚姻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然后和另一半达成了婚姻的“最高境界”——夫妻变成亲人,这样一来,婚姻变成最稳固的堡垒,从此看似百毒不侵。
可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最柔软的一块隐隐作痛,像男人在车里的烟圈,像女人一个人的辗转反侧;当婚姻过程柴米油盐的时候,到底是物质打败了我们还是原本的感情就没有那么坚固?武志红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很多人: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