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到自己 ——自我探索工作坊探寻

回到自己 ——自我探索工作坊探寻

作者: Mike回到自己 | 来源:发表于2020-09-24 23:54 被阅读0次

    最近我们群里来了一位很有个性的朋友,他在群里的发言很激烈,引发了一些争论,后来通过跟他的互动,了解到他因家人学习九型人格及在家不恰当的情绪表达,他不接纳,也没有很好的去做情绪梳理,他与家人发生了冲突,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件事给他带来内心的痛苦。关键是他面对这些纠纷和痛苦,没有采取积极的心态和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而是采用一种极端的攻击和对抗,使他没有意识和心力去清晰自己:连接自己的感受,坦诚自己的情感,去梳理自己真实的需要;也没有去真正去理解、懂得、包容家人情感和需要,并恰当支持自己的家人;他面对痛苦采取的是逃避和转嫁责任,给他更增加了困扰。我建议去梳理自己婚姻的初心,家的初心,但是没有回应;想尝试私下加微信私聊,也没有回应;我期待他能在群里多去袒露自己,去正视自己当下的困难,也去梳理自己信念,这样他就能逐渐看见事实的真相,回到现实。可惜的是,在最近一次的怒怼中,自己退群了,很遗憾。

    通过以上的事件,从中我们会产生一系列关键的疑问:我们原本是什么样的?人的成长形成了什么机制?才导致我们内在的冲突痛苦?什么是回到自己?当下成长的目标是什么?是什么阻碍我们回到自己?我们如何回到自己?

    1、我们原本是什么样的?

    生命刚出生,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有如天使,原本是纯净和喜悦的,放松的自然的,蕴含韵律,此时我们是与自己的身心深入链接,处于先天本体与自然万物连接的状态,从而感知原始生命的活力,我们是处于混沌及合一状态。当我们能重回此状态,就能逐渐净化和唤醒我们的内心,进入觉知的意识层面,我们能重新体会生命拥有的真正柔软、健康、力量、宁静、喜悦、亲密和幸福;在那个当下我们有如天使一颦一笑呈现的是真实的自己,一举一动是本心的流动,这时我们也从头脑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心是敞开的,也是自由的,我们连接的是真实的他人,我们也可尽享生命的喜悦,如迎接朝阳的嫩芽一样,呈现出内在本自具足、旺盛的生命力,也与当下融为一体。

    2、人的成长形成了什么机制?

    但是我们日常很难体会到那份喜悦、宁静和爱,这是为什么呢?先来看人的生命历程。胎儿的时候,人是在一个温暖、恒定、有爱、理想的母体中孕育成长,经历分娩时的剧烈痛苦,与母体分离,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去被迫去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也产生了第一次的分离之痛,此时,我们也从完全混沌状态——合一状态中逐渐分离出来,从喜悦、宁静、和爱中脱离出来,产生了人最深层的恐惧,为了对抗内在的恐惧,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开始把注意力向外关注外在的环境变化,我们去寻求外在的看见、接纳、允许和认同,但是与我们相处的父母不临在的,不能在当下恰当的回应我们的需要,基于生命的体验,我们产生了自己的认知,但是这个认知与真相有偏差,就是这些与事实的偏差卡住我们,也形成了内在的伤痛,我们也由此不断发展强化自己的人格模式,也形成个人固化的视角来看世界,这个视角也是我们的信息筛选框,只有进入信息筛选框的信息才被我们接受。

    就比如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我们每个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且我们每个人都笃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相,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每件事是不是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一样有很多真相?不是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只是看到真相的一个角度,或某个方面而已。

    3、我们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因过去形成了自己的信念,而越早期的信念容易成为越深层的潜意识,这些信念制约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本身及全貌;我们为了生存,内在为了获得爱,获得他人的看见、认同和接纳,注意力向外,期待外在的人、事、物来满足自己内在的需要,形成个人的价值定位和自我形象,就产生了我执。但是这些信念进一步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活在头脑里的世界中,注意力向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终究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因模式使我们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他人,他人也不能真正懂得自己,不能与人同频互动,人内在的纠结和痛苦就会发生,人与人、人与外界的冲突就不能避免。

    例如经过多年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易使我们带上家庭和社会的烙印传承,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性格、认知、思想、思维逻辑等是受家庭(家族)、社会环境影响。好处是因此我们能以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为起点,学习并适应社会,能够快速走向自立;负面的影响就是我们在没有体验到时,就被动吸收父母、家庭或社会的观念,这些观念逐渐内化成了我们的信念,使我们在面对当下人事物中,看不见真实,陷于自己的头脑的故事中而迷失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我们可能因环境的不同,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就长成了不同的人。

    4、什么是回到自己?

    你是否看到眼前一天的家务,是否有情绪?

    你是否看着那个熟悉的陌生人,对你没有任何表示,你是否又来情绪?

    你是否看着那个家里的“神兽”,每天为他操心,但是他只会是一遍遍给你添堵?你是否也偶尔被勾起对父母的情绪?

    你是否在工作、生活中,心情被各种人、事、物搅动,产生困惑?

    你是否有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卡点、甚至痛苦?

    你是否清楚你的想法总与他人的想法不一样,而使你不懂他人?

    你是否被自己过往的信念制约你,使你这不能、那不敢,是你很无力?

    你是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问自己此生活着的意义?

    等等……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眼前当下的发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通常带来不愉快的、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本身是生命的信使,里面蕴含着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因不被满足我们内在抗拒、评判和不接纳产生的情绪,及需要发生时的故事,包括演绎的故事,以及形成的认知和信念;这些从未忘记的身体记忆污染了当下,把我们从当下的生活带走,进入头脑中,卡在情绪中,固化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越来越使我们看不到当下的真实,越来越得不到我们要的幸福。

    外在是内在的显现,我们需要去梳理过去形成的信念,对曾经的伤痛需要去看见、梳理、疗愈、转化,去获得内在的丰盛和身心的自由。

    我们是谁?我们由什么定义,是由我们的生活成长环境定义?还是因我们的经历定义?还是因我们的成就定义?都不是。成长环境或经历的不同,只是把我们内在的某一方面特质显化,也会极大丰富我们的生命本身,但是我们的生命远不止于呈现。

    回到自己就是还原我们未曾意识到的自己,回到真实的自己,回归那个没有被外在施加的各信念和由于没有正确认知而产生的恐惧驱使的自己,那个本真、温暖、友爱、和顺、富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己。

    5、当下成长的目标

    这里有一个疑问,当下成长目标是什么?很多人一谈成长,就自然去认为是追求身心灵成长的终究目标——开悟(涅槃、救赎),不错,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不是我们当下阶段的目标,当下阶段成长的目标就是做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真正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就是内在有独立、完整的人格,连接真实的自己,内心丰满富足、有力量,外在有担当、能自我负责、自我满足,又能看见他人、包容他人的人。也就成长为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同时又能活在当下,恰当应对当下发生的人。成长是入住我们的身体,健全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心灵。

    6、成长的障碍

    身心成长常见有两种极端的倾向,或者说阻碍成长的障碍:一、不正面正确面对当下的困难,不回看自己,认为我没有问题,把生活中出现困难,归结于外界的缘故,向外指责和评判,对于不了解的事项采取直接否定,内心缺乏好奇和探索之心,固守原来的观念,这阻碍我们提升自己,改善与人、与外界相处互动,妨碍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功,这是成长中明显的障碍。

    二、另一个隐蔽的阻碍成长的障碍,就是没有发展需要独立的意志、自我负责的心态、敢于求证探索的精神,直接追求灵性成长的感觉,寻求解脱或开悟,追求大智慧,忽略实际遇到的心理、情感等现实问题,不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地实践,这是成长的巨大陷阱。

    只要正道的身心灵成长流派或宗教,一定会强调,成长的本意是彻底看穿这颗心的造作,了悟真相,生产智慧,以达到解脱。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凡是没经过自身体证的真理,都不是你的真理。

    这句话说的极对,但几乎被所有人都主动的忽略。因为某个道理大师说过,或我认可的导师说过,那一定是对的,而没有自我意识地对理论方法毫无置疑的全盘接受。

    成长的过程一定是身体的打开,心智逐渐健全和意志独立的学习开启过程,也是心灵体悟实践的过程,否则没有这些实践体证就是盲从。

    你真的能做得到从此情绪没有波动,永远平静如水吗?做不到。

    你亲身见证成长的各个阶段的状态吗?没有。

    你实证到那些身心寂灭的境界了么?并没有。

    几乎所有人,直接相信了这一切——只是因为某个“神”这么说。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对方太强大,而是自己的自我意识太弱小。

    有的人说,成长就是需要放下小我,放下头脑,去连接那份本体(神性或佛性),这没有错。但是在没有一个很强的自我意识,对自我认知还不清晰的时候,还没有梳理出自己的信念系统的时候,就开始妄想要去泯灭它,这就是成长的“陷阱”。

    《僧侣与哲学家》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必须先有一个强壮的自我,才能发现它的不存在。”

    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支撑一个人的力量是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金钱、地位等世俗的东西,也不是用各种感情、宗教信仰、学问知识、心理灵修理论等高大上的东西装饰自己,否则都是一种自我孱弱的表现。

    换句话说,一个人不管是金钱多富有、地位多高;还是一到庙里见到佛像就全身心做五体投地状;或是满脑子的知识理论,其实从本质上讲都一样——他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完整独立大写的人。

    这有个故事,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刚刚出生之时,就向四方各行七步,然后举起自己的右手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是何等的气魄的自我意识,也基于此佛陀开始迈向更深的修行。也就是说,成长需要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保驾护航。

    但我们还没有,我们成长的需要回到自己,去发展自我意识。是需要去被看穿和超越,随着修行境界的深入,人就会看到实相,证悟无我。

    智慧上的洞见需要亲身的实证,自我薄弱者以“神”为尊,不以实证的真相为尊,就成了“神奴”。胡适说,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隶建造起来的。同理,做内在的功课比对外征战建立一个国家更难,更不是一群“神奴”能够达成的。

    生命成长,先从脚下开始,先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一个完整自强,鲜活有爱的人。

    7、如何回到自己?

    好奇内在的神性,犹如我们站在大地上,仰望星空,需要立足我们的人性,我们需要从当下出发,感受我们的感受,体会我们的情绪,觉察我们的念头,出离我们演绎的故事,看见我们真实的需要,这不仅仅支持我们懂得自己洞彻他人,帮助更好的在人世间生存,穿行于人间,也是我们向内探索的基础,这也是神性落地的根基;只有了悟人性,我们才能去真正的拥抱内在神性。

    自我探索工作坊,既是协助你清晰当下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你穿越人生卡点和痛点的臂助,协助我们清晰自己,也是度你修行的一座船,让我们来一次次练习,一遍遍梳理,一点点看见,遇见真实的自己,让力量自然呈现,让生命得以绽放。

    自我探索工作坊——等你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到自己 ——自我探索工作坊探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lx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