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加具体的说法是:人是其所有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构成了你的世界,人的生存本质上是契约化的生存。
我们在埋怨自己缺少资源、没钱、穷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所谓没资源、没钱,就是契约少;再深究一下的话,是因为自己的契约性行为很少。
如果我们给自己做一个个人资产审计(你拥有的契约量和契约种类有多少,尤其是契约种类里有没有缺项),你会发现你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行为中,真正契约化的行为很少,而大量的行为、思考和念头都是非契约性的——既没有清晰的目标,也没有郑重的承诺,更没有严格的流程化的执行。
契约性行为一定不是随机性的;
契约性行为一定要郑重承诺,轻诺必然寡信;
执行契约是一个流程化、长期的过程,要一点一点地来。
轻而易举做成的事情不是契约行为。
那么,到底什么是“契约性行为”?你可以想象一份商业合同。一件很简单的事,成为合同却需要几十页,甚至还有各种补充协议,为什么?因为这是要把事当事做,而不是简单动了一个念头。
我们制订计划的时候,可能有A计划、B计划、Z计划:
A计划是朝着既定的目标走是什么可能,B计划是替代性方案,Z计划是如果遇到了阻碍甚至失败时候的逃生性方案;
A、B、Z三种类型的计划都包含在一份真实的契约中,都是抱着把这事做成的意向去做,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如果这个目标出现问题,要怎么改变和调整,以及如果实在不行,出现最坏结果时候的办法;
三者合一才是一个真实的契约。
你可以想想自己生活当中“把事当事”做的时刻有多少?一个最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打开你最近一个月的邮件、微信或者通信记录,看看里面有哪些契约性行为,哪些非契约性行为(契约性行为是有清晰的目标的,是需要郑重承诺和严格执行的行为;非契约性行为是随机性的,比如刷抖音肯定不是契约性行为)。
我们的计划有多少如期执行了?承诺有多少兑现了?责任有多少履行了?契约总量决定我们的价值总和。
“契约构成了你的世界,人的生存本质上是契约化的生存。”
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一是慎重签订契约,正是老师所说的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二是严格履行契约,一旦订立必须履约,履约能力和结果或许不能完全在掌控之中,但“努力到无能为力”是应有的态度;三是履约就是提升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履约态度和能力说明是否能让人信任你是一个靠谱的人。
之前,网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作息时间表,说王健林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健身,24小时飞两个国家,三个城市,六千多公里,晚上七点十分再回到办公室。很多人看待此事的角度是,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其实,运用今天的课程内容,这件事情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
王健林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凑,每一个时间定点准确,项目明确,领导会见、签约仪式,甚至是乘坐飞机,都是一个又一个契约行为。他的一天,有目标、有流程、严格执行,契约化行为的密度远比我们普通人高。一天的时间,他不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完成了小目标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密集的契约关系在构建。
人群之间的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是如何搭建的?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定约和履约的循环,个人信用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你与他人契约关系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你的社会网络就越发达,个人也就越有价值。而这些东西,都是在每一天的时间从,一点一点去做的。
王健林的日程表,除了能看到努力,也能看到应该如何在每一天的时间中,有目标有执行力的履行契约性行为,在日常中织密契约网络,提升自我价值。
人是由他的契约数量和质量决定的。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契约在身,不得不执行。比如照料老人,养育小孩,参与工作,等等。但在这些共性的契约之外,人与人的差距就体现在有没有自动或被迫执行一些契约,因为契约会赋能。
如果要我只推荐一个好契约,那就是写日记。
日记的目标是:客观记录,三省吾身。
日记的困难是:难以坚持,一旦断档,容易就此放弃。我的解决办法是,实在没时间写,至少写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比如我今天很忙,或“忙”。其实,当你下笔第一个字,很可能就会写下去。
日记的标准流程是:购买一款好的付费日记APP,自制模板,每日填空。除了不写你感觉对不起钱,还能很好的提醒、催促你,还能让你体验到日记的乐趣。个人觉得格志APP和印象笔记不错。
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些都是“契约性行为”,越是有契约精神的人,资源就会向他靠拢。
马云说我们的财富只是社会委托我们把财富经营的更好而已。事实恰恰是因为你有契约能力,财富才会向你靠拢,而不是先有资源,才有契约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