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杂志,经过两年甄选审定世界上五十个此生不可不到的地方,公布于世后引起我的注意。在城市、天然景观、人间乐土、自然大地及世界奇观五大类别中,我当时对世界奇观一项内,在中国长城、金字塔、梵蒂冈、塔姬玛哈陵寺等许多人类伟大的建设中,出现了与之齐名的「电脑领域」,那莫测高深的键盘之间,有何佳境可同美丽人间相提并论?
原来这个领域太大了。
在这包罗万象的虚拟空间中,使有价值的信息截体迅速凝聚了受众者,九十年代后,仗着信息与速度的优势,博客如平步炸雷遍地开花,在纸质文字写作到网络上出现博客,从小众写作到大众写博,从文字到综合了摄影,音乐,有视觉与听觉两种效应,产生出新媒体。
Blog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块方寸之地被个人小心呵护更新,由于能够得到关注及点评,博主的思想能瞬间获得共鸣或共识,人们互相暗中关注,竞相献出自已最佳的作品。
电脑的窗口恰如真实人生,从世界每个角落发来的回响,博客被无形的力推搡着一步步升级,走入一个向上旋转的漩涡中。
在现代化社会,速度加方便是得胜的先决条件,人们喜欢以较短的时间去攫取这些聪明的成果,享受它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惬意,你非无所不在,但却无所不能,你轻松地与世界浑然融汇成一体,而现在一打开网站,朋友们的笑脸,朋友们的问候,朋友们精彩的文章,动人的诗歌便映入眼帘,使孤独中从此不再寂寞。
2007年,雅虎博客极盛时期,在那里有一个文学艺术的群,那里每天以势不可挡的速度互相开放。平等地、有些是公开有些是匿名的交换信息及心得,这里没有权威,人们坦诚相见,很快优存劣汰,自然而然地筛选存留出一个朋友圈子来。我当时就生逢其时的端坐在世界回响处。跨越东西方地域的界限和两种制度下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同质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吸收、质疑、认同或者联合,基本上有共识的价值观在,我用了一个网名,凝聚了一群粉丝,互相问候关怀,渐渐形成新社交模式的虚拟状态。
我们从雅虎网站博客为友开始,天天交流,忽然雅虎面临关闭的局面,当时引起网上一片恐慌,唯恐朋友失散无踪,幸好好消息及时来了,大家如逃难一般相互关照着一键搬至网易,虽然丢失了无数的粉丝,许多志同道合者又在网易聚首了。后来纷纷又到新浪或网易微博,近来在微信密聚,筛选到最后己是只剩知音建立了聊天群。
终于有一位日本女友想与我见面,地点约在上海,我从纽约回去,她从东京过来,行前告诉我她的真实姓名。既是雅虎老友聚,我在网上便公布了饭局地点时间,欢迎网友同往。
是日一早,微信群里不断冒泡,有两位在中国南方城市登机了!一位在浙江赶高铁!……,当时便惊到了我,方觉咫尺千里啊。
在这新世纪的新社交活动中,文字的乐谱从东方到西方发出天籁之声,我们聚散旡常忽隐忽现,来旡影去旡踪,今天我们从和乐中降临尘世,如星星下坠,如仙子下凡,在人间烟火中拥抱握手,笑语喧哗,彼此看到了灵魂依附的肉身,及一张张灿烂的真实笑脸。
其实在网络朋友圈里,是一个日久见人心的地方,大凡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喜怒哀乐、性格脾气及人品修养,都会在笔端无形暴露,在这么多日子里通过阅读彼此的文字,温暖心灵,互相勉励关怀,这种新媒体的新社交形式的分合恰如磁场的相吸相斥,比之一般的生存圈子更加精炼和任性,后来我们又相聚了几次, 从虚拟的世界相聚一堂,充满了惊喜。
分手时确实难舍难分,毕竟要千山万水的聚拢来实在不容易,哪能如网上任性的来无影去无踪呢?一旦离去,便是平步青云各自回了云端,甚至不知道对方真实姓名。
如此的社交模式应该是新媒体衍生的必然产物, 它实际上不比任何社团群体中成员关系疏远, 相反, 它们至少在心思上必须默契,许多社会活动都在网络上发起,召集,互动,回馈完成,这种社交圈子越来越多,放射性的分枝活动如水中一层层涟漪扩散,在空间又相撞碰击,分裂再组合,在这种新媒体新社交圈子里,人们更加直接取舍与个体或群体的关系,无须考虑传统社交的礼仪方式,这一切被人们更加欣慰的接受,无论你在世界上任何角落,在孤独中不再寂寞。
顾月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