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受前韩国总统朴槿惠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的影响,在自传中她写道:
“自从与《中国哲学简史》相遇,我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许多不能理解的事情。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为了在这场战斗中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内心必须坚定,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此人生的苦难成为激励我的伙伴,真理成为照亮我前程的灯塔。”
我们暂且抛开朴槿惠近几年所经历的丑闻及坎坷,这本东方的经典之作曾经支撑着朴槿惠在绝望里选择顽强,并走出当时的黑暗与痛苦。我看完她的这本自传,就怀着一颗好奇心立刻购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希望能找到人生的灯塔。
翻开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它便把我带进了中国哲学知识的神秘海洋,我干涸的灵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它引领我对哲学的学习及研究更加的如痴如醉。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有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知识浅薄的我对书籍内容不敢妄加评论,因此分享一些书中经典的句子给各位读者。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实物。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墨家——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利之中取大,海之中取小”。
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
《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这宁可是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们现代人具有关于进步的观点,认为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往。
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情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但是因为他的心“廓然大公”,所以一旦这些情感发生了,它们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与他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他或喜或怒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他的心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任何东西。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是,只要对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这样,圣人虽然有情,而无累。
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中国人作为古老文明的继承者,在地理上与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国相距遥远,他们很难理解,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么会是有文化的人。因此,不论什么时候,他们一接触到不用的文化,总是倾向于蔑视它、拒绝它。他们不是把它们当做不同的东西,而径直认为它们是低劣的、错误的东西。
知命也就是成人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为永远快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只是说,有是自在的。
事物是自己生出来,而不是别的事物产生的。
知识聪明的由来是由于人的欲求超过了人的才智所能。
人如果力图超越本性,结果就丧失本性;只有不顾外面的引诱,顺乎自己的本性,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完整。
庄子《逍遥游》的故事提出了一个独立的人(大鹏),超越有限而融入无限,享受到无限所给予的绝对快乐。他因超越了有限,融入无限而“无我”。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
如果阳是宇宙中积极建设性力量,阴便是宇宙中的消极破坏性力量。
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对它自身的否定。当一个事物在被否定时,另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始了。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等名师,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
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