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接触文史,培养了阅读的兴趣,高中读了《麦田守望者》,《傲慢与偏见》本应是我的文学启蒙书,可惜我没能读下去,我非常感谢我的高三同桌给我多读好书的建议,高中耽于应考,没能多读,大学才全面开始,大学读的第一本书是《马丁伊顿》,这个也是来源于我同学的建议,我看过之后,真的打开了我的阅读世界,我很感激他,我十分向往和欣赏马丁伊顿式的奋斗逆袭之路,他肯用功学习知识并用写作改变自己,并为了爱情消除阶级差异矛盾,虽然故事的结局是悲剧,但整个奋斗向上游的过程十分励志,所以《马丁伊顿》代替了《傲慢与偏见》正式成为了我的文学启蒙书,从此开启阅读之旅,我也看林清玄,只是觉得文字优美,可能与书籍包装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与高一同桌也看林清玄有关,当时在阳光下捧着书读的美丽剪影始终还保存在脑海,在读书的最开始,我还是需要别人去引导的,最开始是同学或者是图书馆管理员,然后看了一些书之后,我就不需要再依靠身边的人来做推介,直接可以由书里面的主角或者说是作家来做推介了,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或者说对我本人比较受用的作家首推村上春树,他推介了大量书籍,不止如此,还推介了大量的摇滚乐,当然,对于村上春树推荐的音乐我也做不到照单全收,爵士乐我一直还没能涉足,可能是时机和缘分未到,我喜欢的摇滚乐全部拜村上春树所赐,书籍主要是雷蒙德卡佛,但读卡佛已经10年之后的事情了,同样十分受用,回到作家村上春树本身,他的小说除了提供伟大的连接器功能,更是教会我面对孤独的方法,这个很重要,基本上已经影响到接下来十几年的人生,不出意外的话,会接着影响下去,除此之外,回到文字本身,村上春树的语言风格在所有作家中我是最推崇的,甚至是他的弱故事性,我也欣赏,换言之,村上春树基本上是第一个我照单全收的作家,我基本也了解到自己的文学美学趣味和态度,基本上坐标是一定不会改动的,整个大学,我基本读完了村上春树所有的长篇,这个是大学里最大的收获,我也读鲁迅余华,但鲁迅一直到目前,我仍然觉得有些晦涩,《呐喊》和《彷徨》仍在读,时而也找一些杂文读,时有惊喜,但仍感艰涩,吸收程度较慢,余华是我大学毕业之后专心攻读的第一位作家,契机来自图书馆借来的《先锋小说中篇合集》,见识了一批先锋派作家的风采,其中包括后来得诺奖的莫言,读了不得要领,雷同的情况也发生在苏童身上,有一个叫朱文的作家的作品觉得不错,但后来找《我爱美元》不了了之之后,就没有办法再续前缘,最大的收获就是读到了余华,如前面所言,我从余华的中篇开始读,读到了一系列中篇杰作和名作,自此中毒。余华是一个奇怪的作家,他的中篇和长篇完全两种风格,但两种风格我都喜欢,所以,顺其自然的,余华成为了我第二个照单全收的作家。个人非常喜欢余华的语言风格,中篇洗练,长篇圆熟,对文字感情的处理无出其右者,真正地做到参与而抽离、客观而悲悯。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文字功力,余华的笔下世界离我有些距离,但他绝对是我的向导和成熟小说创作的标杆。读完余华,我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碰到心中满意和契合的作家,我读过米兰昆德拉和加缪,但都是介于一本和两本之间,我很喜欢【局外人】,但更多是对故事主题的认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家的书籍,我都是浅尝则止,没有继续硬着头皮去读,所以,我不认同将读书这件事等同于登山,要艰涩地爬满各座高山,我试过艰难阅读完一本书,一周后即忘的状态,所以对于博览群书这件书,我不再迷信,我只读我能读和想读的书,我比较相信温故知新,我会反复读我钟情的作家的书,他们给了我很大的裨益。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找不到合适的书来读,我就会反复地去读已经读过的好书,忙于工作,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太读书,不读书的时候就会听音乐看电影,总而言之,这三样事情总有一件事情我正在做,我坚信只有这样才可以补充自己充足养分,直到2010年前后离开原来的城市去了另一个城市,开始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再捡起书来读已是十年之后,卡佛是村上春树链接的,但真正捧起书来读还是拜妻子所赐,原因很简单,书是她买的,【大教堂】,看完欲罢不能,5年后,我买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卡佛自此成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的极简主义我奉若神明,我感觉自己又找到了一座灯塔。欣喜不已。从此,雷蒙德卡佛成为了我第三个照单全收的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