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最喜欢兜售“成功学”。
商人变成了明星,明星化身为作家,优越感稍强的人,也要谈谈自己的成功经验。
多数人趋之若鹜,抱着“跟着大哥有肉吃”的自慰心理,盲目崇拜成功人士,期待着“馅饼”有一天砸到自己头上。
反而,专家成了“砖家”,教授变成“叫兽”,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01
成功学,其实是一门伪科学。
换言之,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经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便你读烂了马云、王健林的成功之道,也永远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马、王。“成功不可复制”,正是血淋淋的事实。
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名叫“鸽子的迷信行为”:
实验中,每隔15秒鸽笼里会落下一份食丸。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只鸽子形成了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一只重复抬头与低头的动作,还有两只像钟摆不断摆头……
鸽子们相信是自己的动作导致了食丸落下,于是为动作和食物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总之,它们变得“迷信”了。
很多成功人士也为自己建立了这种关系,功成名就后,便开始总结成功经验。
他们像鸽子一样,同样认为,是自己特有的品质造就了今天的成就,比如努力、自律、创造性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这种“成功迷信”,却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与追随。
02
成功为什么不可复制?
毒鸡汤说,“我不断努力,拼命打拼,然后继承了亿万家产,变成了成功人士”。
听着忍不住发笑,却也揭示了深刻道理,如果想跟我一样成功,你需要有个好爹。
言归正传,成功是个概率事件。
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设计了一个思维实验,我们简称为“成功猴实验”:
假设一百万只猴子投资香蕉股市,随机购买股票。一年后,约一半的猴子赚钱了,另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猴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十年后大约只剩一千只猴子每次都赚钱,二十年后就只剩一只猴子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
这只猴子变成了亿万富翁,成为名副其实的“成功猴”。
我们会如何解读这种现象?这只猴子每次投资都成功,难道只是概率事件吗?绝大多数的人不会这样认为。
于是,媒体和观众会全方位解读这只猴子的“成功经验”,或许是它早起晚睡,或许是它经常发呆思考……
这些所谓的解读,成为了我们信奉的成功宝典,不断有人去学习、再解读。于是,便有了成功经验和成功学。
03
把伪成功学运用到炉火纯青的是骗子。
生活中,有个著名的“倒金字塔骗局”,成为如今电话传销的常用手段。
他们会给一千个人打电话预测股票,给其中的500人说会涨,给另外500人说会跌……
长此以往,有一部分人会惊讶的发现,骗子每次预测的都是对的,如何不去相信。于是,他们就上当受骗了。
其实,这样的骗局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正如我们始终相信,成功人士必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一样。
既然,实践证明了他们的经验能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也可能会成功。
这个命题看上去毫无破绽,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们不要忘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未必就是真理。
况且,成功经验往往都是成功后才总结出来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无从考证。
这个功利的时代,只有成功了才有成功经验,你不成功时,总结的经验没人去听。这也告诉我们,想成为马云,就需要你一直跟着他,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所以,与其贪婪地学习成功学,不如跟着个靠谱的人干事业。
04
之前流行“鸡汤文”,现在开始流行“毒鸡汤文”。诸多人标榜自律,花白讲“你的自律,正在慢慢逼疯你”。
很多人十分困惑,讲得都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
成功本来就是件功利复杂的事,如果你为此焦虑,至少说明,你有颗想红的心。
孟子说,“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篮球比赛讲,“胜者不变败者变”。
焦虑和恐慌,正在逼着我们做出改变,不断去培养好的习惯。
那么,这样就一定会成功吗?当然不是。还是概率事件,有人成功,也注定有人失败。
只是这样做了,至少我们会觉得心安理得,骄傲地告诉自己,“我曾为此努力过”。
如果你读懂了世间的伪成功学,还能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并努力去改善自己,就值得自我骄傲和他人尊重。
无需仰慕乔布斯、王健林,他们只是成功概率事件中的幸运儿。择其善者而从之,让自己不断优秀即可。
05
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
马云说:“我对钱没兴趣”,“最大的错误就是建立阿里巴巴”。
文到此处,我们揭开了“成功学”的面纱,共同面对着一个毛骨悚然的事实。
如果,你还要追问怎样才能成功?我只能说,不断努力更加优秀,然后听天由命吧。
如果你反问,既然成功的概率如此渺茫,为何还要去努力?我想说,你不努力只会败得一塌涂地。
成功的因素太多,只有一小部分的因素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个著名的“红桃皇后假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自古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的规律。
而今,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比一部分人跑得更快,否则,连留在原地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
那么,即便成功遥不可及,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安静思考以上感悟,起源于熊逸的《一切心法》,读书思考,提笔成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