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篇《东林书院的崛起与大明的崩溃》一文,其中讲到明朝的灭亡是因为财政收入太少,还不足以养活辽东的军队,也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是因为金融上的问题,想到最近学习与金融相关的文章内容,于是写下一点读后这篇文章的体会。
文章分为最富有的王朝,最贫穷的皇帝、全球的白银,潮水一般的涌入大明、4500万公斤白银,去了哪里、东林书院的崛起,大明王朝的崩溃、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东林党蠢蠢欲动五部分内容。文章主要讲是因为东林党因为集团利益而不征收工商税,所以最后导致大明财正虚空而灭亡。
要是崇祯皇帝不轻信东林党的与民争利,藏富于民进言,而是加大对工商业征收税赋,不以农业税为主要税收来源,或许大明及此后的历史都会改写,这就是崇祯的财政与金融政策也与大明存亡息息相关。
这使我想到我国对近年来重视小微企业的政策,2013年,我国小微企已创造了60%的GDP和50%的税收,还为90%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我国从2013年起更加重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随后进行组建村镇银行,破解小微企的资金难题,这是国家根据我国当时的情况所采取的金融措施。看了本文后,我才明白我国为什么在2013年开始采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金融政策。
在明朝,江南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纺织业的兴盛没有给大明带来应有的财政收入,那时早已萌牙的资本主义也没有从海外流入的9亿两白银给财政收入带来多少变化,每年300万两的财政收入中,工商业仅为大明做了0.3%的贡献,也就是只有30万两才进入大明的国库,致使大明在崇祯年间不能摆脱关外驻军发不起工资的窘境,直至崇祯身死社稷,可谓悲矣,不仅是对大明,更是对东林党人!
东林党的减免税收、藏富于民其实只是为了江南财阀的敛财,东林党的崛起就是大明的没落。江南财阀为主的经济实力吸纳了全球30%-50%的白银,这些财阀形成以东林党为核心的朝廷关系网,把持着以讲学为主要手段的舆论阵地,处于道德的制高点,致使大明一步步走向末路。
文中提到“东林党人的主张和今天的公知毫无二致”也令我深思,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我对“公知”们也有了更多的认知,所谓“民国之后,再无大师”似乎是个伪命题。秦始皇杀儒生、雍正反腐、蒋介石礼遇民国的知识分子这些历史事件使我明白其中更多的历史的涵义!
的确,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本文使我知道了东林党人原来的真实面目,原来所谓的“公知”竟是这样的可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