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我的童年》中的“一片灰黄”究竟指什么
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就像一位老爷爷讲的故事,他坐在一棵大树下,周围的孩子们不停的在询问。他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面带笑容,神态平静。贫穷、苦难都成为过去,何况有出自一位大智的老人口中呢?
文中用五个小标题,即使都是童年的事,也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叙述自己的身世、生活、玩伴、思念。文章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红和绿不指的是颜色,而是极具感情色彩,到底是什么呢?
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不只是家穷,而是写社会的贫穷,经济的凋疲,尤其是处于边远的农村,更是如此,穷也是显而易见。
父辈们的生活也是“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缺吃少喝,只能背井离乡,逃到济南。”虽是生活困苦,但还有的是亲情。“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父亲过日子。”叔父能在维持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寄钱供我父亲过日子,显得弥足珍贵,写出弟兄之间亲情。
作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唯一的事,最大的事就是吃。无怪乎“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奶奶有半个白面馒头递给我。”连肚子都不能填饱时候,何况是一半白面的呢? “龙肝凤髓一般,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看似调侃,实则里面包含着不尽的感激,更写出食物稀少 。下文的“偷饼子”更是心酸。母亲是爱我的,但在那时候,母亲却要赶着我打,要回拿一块饼子。更是让人泪水涟涟。贫穷致使母亲为了一块饼子,去追打自己痛爱的,赤条条的,四五岁的儿子。这都是贫穷逼迫,但我还是依然“站在水中享受了”。结果呢?不说。心酸中的温情。正是这段痛苦的,难忘的经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还能有受不了的苦难吗?作者反之一转,开始说道对孩子的教育,写这样,说过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孩子,不能溺爱、爱护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孩子。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亲身经历的示范。
“哑巴小”更是孩子们谈论的焦点,而对于“哑巴小”的命运,孩子们关注的事他的本领“蹿房越脊”“浑身悬空”“浇上凉水倒挂一夜,仍能活着”,而称奇。“哑巴小”称为山大王,也是生活所逼,正常人还是吃不饱,何况又是哑巴的儿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命运悲惨,也是孩子们无法领会的。
六岁离家,何种滋味“我曾几次从梦中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道出了说不尽的痛苦。与先前“偷饼子”“吃奶奶的一半白馒头”形成对比,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比一切都痛苦,都难过,都难忘。
只有经历,只有大智的老人,才能对自己过去的痛苦,毫无怨恨,平静的面对。
而现在的孩子们,面对作者的身心经受的折磨,只是不解,只有嬉笑,这是引导学生的重点。
至此“一片灰黄”,真相大白。那是孤苦无依,那是饥饿,那是贫穷,那是思家的痛苦,那是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