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所著《赋得永久的悔》一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回忆了季老上中学前的童年经历。季老童年的色彩是灰黄色的。灰黄色是一种冷色调,这种冷色调既指20世纪之初,中国的凋零破败的景象,也是自己家境的艰难与窘迫写照。在这种大氛围之下,自己的童年自然而然也充满了饥饿、贫寒和悲苦的氛围。从而展现季老贫苦、单调、死板得童年记忆,正是这种冷色苦难的童年经历,对季老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以年龄段为分界线,将自己的童年分为两部分,一是六岁前在乡下老家穷玩的经历;二是六岁后到济南求学的经历。
第一部分季老用大量的篇幅凸显了家境的贫寒,文中通过回忆父辈,借文革中被批斗,拾荒吃面饼子等事例,真实的再现了家境的贫苦和生活的单调,展现出了悲苦而灰黄的童年境遇。文中特别指出,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生活,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同时,也指出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溺爱子女,“无异是坑害子女”。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季老还回忆了认字的经历,以及儿时的两个小伙伴,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文章语言质朴,同时也暗含幽默之风。感情流露自然,在平实的叙述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第二部分主要忆述自己六岁时,离开父母,离开故乡,跟随叔父到济南求学的经历,真实再现了当时教育资源的贫乏与枯燥。从乡下到城市,似乎生活有了改变,但是季老的童年仍然是单调的,死板的,仍然是灰黄色的。在不断地上学和转学中,童年的生活似乎有了转机,似乎不再那么平淡,不再为贫困所苦。这一部分重点回忆了在上学时勇斗珠算老师,看小说,学英语等事件,这些事件让季老的童年变得丰富了起来。
生性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再加上优秀的成绩,让季老的童年渐渐有了起色,有了希望。大明湖畔的荷花也让灰黄色的童年展现出一丝别样的曙光。“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
《我的童年》这篇文章内容平实,语言质朴。在娓娓叙说中,让人感受到童年的平淡;在平淡中让人感受到童年的贫苦;在贫苦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力量。文章在最后,由己达人,借自己灰黄、单调的童年,告诫当下父母孩童应当如何面对如今丰裕的生活?
季老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一步步成长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童年贫苦黯淡的经历,铸就了一生的辉煌。面对当下优越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更加地励志,更加地警醒。世事多艰辛,好事多磨难。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必定会经历失败、挫折与磨难,但这些往往会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身处逆境之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激命运的磨砺,感谢生活的苦涩。我们要心怀感恩,惜时如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要心怀感恩,以拼搏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挑战,用奋斗的身姿绽放旅程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