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来对于人事,有这么一条体会,越是内心空虚的人,就越会对别人的行为有要求和判断。
但凡对人多一些了解,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区分。而我们用武断和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隐藏着我们的虚伪和恐惧。了解这种表面之下更深层的真实,我们需要读读加缪的这本存在主义经典《局外人》。
2.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被加缪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当时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勾起人内心的一种非常隐秘、难以启齿,又无比真实的体验。按我们日常的经验,一个人得有多残忍,才会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但当你仔细地看这句话,你会发现,这里头并没有任何对母亲的冷酷和憎恶,莫尔索只是平静地在叙述自己下意识的一个感受,没有任何的环境、表情和动作做辅助,面对母亲的死,莫尔索灵魂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荒芜和迷失,一切都有一种不真实感,死了吗?死意味着什么?
3.但生活里就是有许多这样的人,如果对于某一件事,你没有按照他的固有成见去反应和表现,他就直接判断你这个人有问题。而他们自己,确实会表现得非常“正确”,但这种“正确”里,恰恰隐藏着许多可笑和虚伪的东西。
在默尔索母亲的葬礼上,就有这么一群自称是默尔索母亲的朋友,用嚎哭来表达内心的哀痛。但默尔索却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在灵堂里,女人们漫长到几乎诡异的哭声,棺材各色人等人们东张西望的散乱眼神,还有在不经意间发出的奇怪声响,这一切都带着一种欲盖弥彰的东西,似乎在极力地隐藏着人性里最根本的一种虚伪和恐慌。大家像完成一个道德任务一样去进行追悼,随后便四散而去。没有人会再想起这个场面。
4.莫尔索的这种态度,其实正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而这一点体现在莫尔索身上,就是什么都可以接受,但什么也都无所谓。
5.其实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态,不就像这个老头一样吗?一面憎恨着生活的琐碎繁复,一面又离不开这种温柔的刺痛,人就是在这样两极的矛盾里,一天又一天地活下去,你可能不能理解他们为何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看上去很不堪的状态里,但很多时候就是没有办法,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人们各怀心事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泥沼,也许麻木、偏执,但是无能为力。
这样普通且无聊的生活,大部分都经历着却无动于衷,而“冷漠”的莫尔索,却对于这样的脆弱、懦弱,有一种天然的悲悯。所以,从莫尔索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他的那种疲倦,其实正是是由冰冷、格式化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而他的冷漠,是他保护自我,保存生命之真的最后的武器。
6.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死亡的真实临近激发出莫尔索对于生的依恋。莫尔索的头脑无比地混乱,却又在脑细胞无比的活跃中,一步一步接近那个叫做真理的东西,一步步去思索自己存在在这世上的意义。他知道他无需害怕,死亡是迟早的事,活着又是一件无所谓的事,那么此刻,被执行死刑的前夕,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他拥有的,只有感觉而已。到最后,每一个人拥有的,都只有感觉。这种莫尔索赖以生存的感觉,为他带来了死亡。那么,到底是莫尔索不该存活于世,还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谬的?有问题的,究竟是谁?
7.莫尔索最后终于发现,即使此生他庸庸碌碌,每天都过着重复又不断被人误解的生活,他仍然不枉此生,因为即使是在最无聊琐碎的每一个片刻,他都是对自己有把握的,他忠于自己的感觉。
他已不怕这世间的任何东西,所有的仇恨和误解,所有的偏见和审判,他都不在乎。这正应了那句话:“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
8.加缪的《局外人》成书于二战期间,战乱频繁,一方面人的生存危机意识空前高涨,居无定所,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危机也已经到了濒临边缘的状态,对于未来的虚幻无定与对于自我存在的价值追问。不可忽视的是,加缪也是一位哲学家,其作品或多或少会映衬着他的哲学思想。加缪的荒谬轮中有一个著名的论点:人生没有希望但并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在加缪看来,世界对于人来说就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就好像是一面镜子,镜子本身于人而言就是荒诞的,更何况是透过镜子呈现出来的现实存在呢。
在加缪看来,莫尔索对于荒诞世界的种种行为和想法反而更真实。加缪也认为对于荒诞的世界的方式就是应该反抗,很显然,莫尔索的反抗更多是意识的反抗,以一种"局外人"的状态对待世界,他拒绝任何要求他改变现状的机会,比如调职。这在某种程度上,酷似阿Q胜利法。而且应该注意的是,在分析莫尔索这个人物形象时,你是很难用含有含有道德性质的词形容的,比如说是否善良或者邪恶,因为他存在于荒诞世界与自我真实存在的张力空间里,分析"局外人"的形象时如果用"局内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是没有太多的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