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本干货书籍,一般是先看目录,把目录扫视一遍以后,梳理出此书的大纲。
根据书的目录梳理出大纲后,我们大概就知道本书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然后从目录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看,不感兴趣的可以后看,也可以不看。
我们平时看书,都是习惯性的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但大部分书籍都没有完全看完,就被扔到一边,丢在某个角落里掩埋起来。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去写一篇听书稿、书评了,而是在阅读这本书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那我该怎么高效地读这本书呢?
首先我们要给高效率下一个定义,高效是什么?
高效就是阅读速度快,质量高。那我们是先追求速度还是先追求质量的?
我建议大家先追求质量,再去追求速度。
原因特别简单:你追求速度,你一年哪怕读1000本书,然后别人问你:今天读了什么书?
你一下子都想不起来自己读了什么书?哪些书对你有用,特别有帮助?
你说不出来……
那么,你哪怕一年读1万本书,有什么用呢?
但反过来呢,别人问我一年读几本书。我一年读十来本书,
但是我把这十来本书都读的非常的透彻。
比如说:你问我《用户思维》讲了什么,我能给你讲三天三夜不歇嘴,这是因为我真正把这本书读透了。
所以说,我们在去追求高效读书的时候呢,一定先要追求的是质量。
有人说,不是次数多了就能引发质变吗?对的,这句话没什么毛病?
但想要质变,有很多种途径,次数多了就质变了,这是其中最笨最慢效率最低最傻乎乎的一种路径,而且很多时候,次数多了往往不会引发质变,绝大多数是引发了放弃。
那怎么保证我们读书的质量呢?有一个唯一的标准:
毛爷爷说实事求是,邓爷爷说: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意思呢?
你去读书,你要想获得成长。那你就要读完这个书输出一个东西出来。
比如说:你写一篇书评,写一篇读书笔记都可以,任何形式都可以,你要有一个输出的东西。
比如说,我学了《学习力》这本书。那检验我有没有学到的标准是什么?就是看我的学习能力有没有提升。
所以,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快,而是为了把书读懂,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高效阅读也是一样的,我们既然能翻开一本书,说明这本书对我们是有吸引力的,那么,我们在最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去读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那一部分。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那我们的成长取决于什么?我们的成长取决于我们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你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句话呢是有书的老大CEO经常爱说的一句话。
我是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先去读我最感兴趣、最能吸引我的点,如果读了之后,感觉这本书写得真棒,我自然会去读这本书的其他内容。
我可以很主动的去看,我可以很灵活的去看,我没有必要把一本书都看完。
有个小伙伴儿说:我看书总是看一半怎么办?因为你看到一半没有动力了。
你的兴趣的源头枯竭了,然后你觉得这本书也给你带来不了什么收获,然后看书也很困难,不如去刷抖音看电视玩游戏吧。
你丧失了动力,丧失了兴趣,你自然就没有办法把你往前推把这本书看完。
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专注的时间是有限的。那我来读一本干货的书,我会先去看他的目录,一般干货的目录都是并列的,那我就去看我想看的那一部分。
读书完全不用那么死板,不需要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可以很灵活的自由选择,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你会发现读书没有那么枯燥。
我们现在来说第二个方法:
我们首先要把书读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可能只有一点点。
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去把一本干货类型的书,把它的重点内容全部复制粘贴下来。
你会发现20多万字的干货书你复制到你的。文档里也就一两万字,就最核心的那一部分。
由此可见 干货书也符合二八定律,20%的精华。80%的糟粕,当然不能叫糟粕,叫辅助。
那我们再看目录的时候,比如说刚才这十个法则,我直接可以把四五个都删掉,我不看。你看我把读书体量减少了,我把读书的体量减少了,那读书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说你先要把书读薄,然后再读厚,那我们首先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书读薄,把那些你不喜欢的。你认为对你暂时没用的抛掉。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读书效率高了,时间就节省出来了。
有个小伙伴提问:如果不看前文,理解不了后面的内容怎么办?
那你可以把前文简单地去读,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就可以了,然后你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就这样减少阅读量,效率就上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