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121篇。
今天需要好好写一篇文章了,最近在外跑得多,很少有时间静下来写东西。
最近其实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手里的几个项目,三五年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实际上来自于很多年以前马云讲的一个概念,叫“终局判断”。我们必须要学会,在确定解决一个问题时,它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而这个结果来自于对未来用户的需求判断。
前几天针对读书会写了一半的文章实际上也来自这里。如果需要影响3亿国人读书,那么真的实现以后,我们必须要能描绘到那时整个读书会是如何运转的。针对福建,我自己有一些蓝图浮现在脑海里,由这些蓝图推导出我们发展读书会需要去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
当然,对于我们,首先必须认为读书会产品本身是吸引人的,我们对产品的影响力有限。
第一个终局判断就是分会组织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各地,并有效工作。有更多的人加入分会来推广读书会才能更加加速读书会的运转。所以,渠道的发展是读书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全省各个区域,尽量快速的把分会组织建立起来。并需要建立一套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沉淀优秀的分会和驿站。渠道越广泛,就越会有机会出现更多能量巨大的愿景一致的人加入读书会。
大多数人加入分会组织,不能仅仅靠情怀生存,需要一套商业机制保证分会正常运作,而这种商业机制以目前的产品来看,比较现实的来自两块:一是更有效率的发展付费会员;一是基于付费会员的获取知识这个场景做知识需求的有效对接。没有人能一直饿着肚子抒发情怀。做这些判断的最终目的是推导出我们每天工作的重点。重点出来以后,就回答:什么方法更有效率发展会员?什么知识是书友需要的?这两个问题。这不在本文里细致阐述了,这里我们只是说作为读书会分会我们的工作重心。
那么第二个终局判断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大量有序和标签化的连接。当3亿国人都在读书会里时,读书会的书友的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想首先是社群化。喜欢商业书籍的会聚群,喜欢亲子书籍的会聚群,甚至某一本书都会形成一个群体。这些群体目前已经在产生。那么,如果这个判断正确,读书会分会的工作就是去加速并维护这些社群更好的运行,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让书友与书友之间的连接更加广泛和频繁,从而促成自发的分享。同样的,怎么做?我想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把用户拉上各种关系型工具,比如微信!
那么第三个终局判断呢?我认为当一个庞大的读书人群汇聚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各种类型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匹配需要分会去提供供应,而供应的场景呢?是线上线下各知识提供者。落地的话,书店会是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如果这个判断正确的话,我们现在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至少,如果我是一个分会,我一定会去签下书店发展协议,甚至自己做家书店。
当下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当终局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坐享成果。而不是又一次感叹错失良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