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终身成长》(一)

读书|《终身成长》(一)

作者: 秋水依然 | 来源:发表于2024-02-14 11:01 被阅读0次

今天早直播,雪师推荐了一本书《终身成长》,雪师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这本书究竟有什么来头,我好奇了。

查了资料,《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所著,它在亚马逊心理学榜单10年,卖出180万册,豆瓣评分7.8分,由比尔·盖茨亲自撰文推荐。

我不太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猜想许多学识渊博的文友们大都已经看过了吧。我大致浏览了一遍,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就想用自己的语言,写点自己的感悟。

这本书率先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生活中分两种思维,固化思维和成长思维。来,我们先做测试。

请想象一下,尽可能生动地去想,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当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时,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是这些人太自卑吗,还是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不,其实这些无法应对困难的人同样感到自己有价值,他们同样乐观——觉得自己聪明而有吸引力,他们和那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一样的。

但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烦心事的呢?“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换句话说,不会再让任何人来评判我。)“什么都不做。”“待在床上。”“去喝酒。”“吃东西。”“找机会冲别人大吼。”“吃巧克力。”“边听音乐边郁闷。”“躲到壁橱里坐着。”“找人打一架。”“哭。”“摔东西。”“还能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你知道,在模拟这个情景的时候,我特意将成绩写成了C+而不是F,只把考试设定成期中考试而不是期末考试,你的车只是被贴了罚单而不是被毁了,打电话给朋友倾诉之举只是没有成功,你并没有被朋友直接拒绝。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但仅仅是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已经产生了这种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当我把这些情况原封不动地拿给那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后,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作者说,谁不是这样呢?糟糕的成绩、朋友或爱人的拒绝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糟糕的事情。只是这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固化思维的人更在意的是结果,而成长型的人则关注过程。简单来说,固化思维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果,不然他们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而成长型的人会觉得学习的过程,就很精彩,只要学到知识,就是成功。

关于这一点,其实东方智慧中早有了,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还是佛家的破执,讲的都是不注重结果,关注当下。由于错误的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老子以及佛家的思想是消极的,他们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佛家认为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做,那不就是躺平吗。

其实如果深入地去学习,就会发现老子和佛家的理论才是最究竟的。因为他们告诉你,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不需要去执著于变化,确切说执著也没有用。在心态上要放松,放下,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做事,顺势而为,做好自己,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那么,我再来谈谈自己。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执著于结果的人,完美主义强迫症。我不许自己犯错,也挑剔别人的失误。这样的性格让我看似完美,实则很紧绷。后来,还是学习了东方文化后,才慢慢松弛了下来。虽然这个病时不时地还要发作,但比以前那种逼死自己的样子,真的好太多了。

比如写作,我一直觉得自己写得不怎么好。包括我在尝试各种风格时的那些失败,自己是很清楚的。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写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快乐。虽然我强迫症,很希望自己写得如何如何,但真的写不出写不好,我也坦然接受。我会告诉文友们,就这样了,我确实就这点水平。坦然地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承认自己并不出色,有多难?

在简书,在生活中,我遇到太多的朋友了。他们总和我说,小秋我们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个性如此,太难了。注意,这就是固化思维。那么,明天我们继续聊这个话题,怎么改变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终身成长》(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is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