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虽无缘小金人,又败给《Get out》(逃出绝命镇)无缘原创剧本奖,但不得不说,《水形物语》和《Get out》极力推崇平等,涉及物种、种族等敏感尖锐话题的表现多半来自“政治压力”。个人认为,《三块广告牌》是化解当前浮躁、空虚等社会矛盾的一剂良药。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影片开头便营造了一位女儿惨遭奸杀,迟迟未寻得真凶的凄凉母亲的形象,她暴躁、易怒、强势、满口脏话,为寻找凶手甚至几近癫狂。 与警察对抗立起讽刺的广告牌,与市民对抗戳伤牙医的手指,所有劝告她的人都被她骂得狗血淋头。什么让她如此坚决?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你可能觉得她不可爱,蛮横无理,理所应当遭人冷落。但她饱受家庭暴力,独自抚养女儿儿子,所有经历的一切形成了她的性格。
她又何尝不是心怀善良之人?电影开头她到广告商办公室,轻轻帮助窗户边无法翻身的虫子;警长咳血时的慌乱;刷广告牌时对着突然出现的小鹿情不自禁的话语…众多细节表现出这位母亲内心的柔软。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广告牌的这一举措,是这位母亲无奈又绝望中的选择。
面对母亲的示威,手下为警长谋不平,警长一面要稳住手下狂躁的情绪,一面又要安抚母亲求和。僵持不下的关系最终以警长癌症自杀而结束,最终引发两场大火,大火将对抗推向巅峰的同时,也是对立双方进入彼此内心的过程。
警长留给手下的信,这个亡灵自嘲式的对白,远比在世时徒劳的解释有用的多,这使手下幡然醒悟般正视女主的行为,并给予帮助。
给女主的信,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主动付清一个月广告牌的费用,使镇上的人们认为自己的死是女主造成,给她以“反击”。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片中每位人物的性格表现同样体现出存在主义思想,有着西方社会推崇的自由,自主。
家暴的前夫身边却有位十九岁的女友愿意跟随;患癌症的警长不愿拖累家人选择自杀;被警察殴打的广告商面对道歉选择原谅;女主纵火烧警察局,警察差点葬身火海但仍故作不知,选择了爱与正义。
片中不同人物性格表现的情节虽经数次反转,但大都因为自身选择了正义善良的一方而殊途同归。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 《三块广告牌》—— 正义或许缺席 但善良永存选择无关乎对与错,只是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承担不同的责任,但就选择本身来说,是自由的。
所以才有了影片最后的对白:
——我们真的要杀死他吗?
——不知道,在路上做决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