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同心理状态的人的应对方式--社会心理服务师师资班第十二讲

不同心理状态的人的应对方式--社会心理服务师师资班第十二讲

作者: 张金玲_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3:54 被阅读0次

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工作的人,首先要学会的,恐怕就是要识别你对面的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状态有四种情况:死的还是活的、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既是个技术,也是个经验。有的人不用学心理课,也知道怎么区分,老百姓话叫“长眼色 儿”。有的人,比如我,可能学了也不一定会看,大概率是我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还不够,就像心理学界的一句名言:“你心里有什么,你眼里才能看见什么。”但是好在我有了知识,可以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慢慢走向“知道自己不知道”,再有意识的思考,让自己更多的“知道自己知道”,慢慢走向“不知道自己知道”。老师说,“健康的人是能上能下的,上是容易的,下是难的。”为什么上去下不来?--因为在心理上压根就没上去过。一直在下面呆着,不存在下来的问题。就像我现在普通老百姓一个,就不能说“视金钱如粪土”,我还没见过金钱是啥样呢,怎么知道自己有了钱是更爱钱还是怎么样?对立统一,上就是下,下就是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它的对立面。

我们说区分一个人的心理水平,更多的是指的状态,而不是这个人。中国人有“病耻感”,你说“不健康”,他会自动觉得是“有病”,一个不愿意“有病”的人,是个装睡的人,是很难叫醒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死的。

除了这种,其它的状态,我们来看:健康的人--讲道理,正着说。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讲道理,也就是说,他是把孩子当作心理正常的人来教育的。你和人讲伦理、法律、道德,这些都是道理,都是把他当作健康的人看。心理健康的时候,对这些道理敏感,就能听得进去。

而如果一个人心理状态不健康了,就需要心理助人--讲心理,要反着说。反着,就是正着。讲道理,是陈述句,讲心理,就要把陈述句变疑问句,怎么变?简单地说,就是示弱。你把自己变成一个求助者,让自己变成一个需要他帮助的人,比如:“这个事情我不了解,你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假如家长用这种方法向孩子请教学习问题,孩子肯定会立马使出浑身解数来给你讲清楚,弄明白。这种用谦虚、示弱的方式,把对方“好为人师”的心态调动起来,用的就是讲心理,利用的就是对方喜欢当强者的心态,以弱控强。这个现象,我们还可以在老年人那里看到,有的老人,能向孩子示弱,引得孩子纷纷来照顾,儿孙绕膝,而有的老人,自己咬着牙硬撑,不愿给孩子添麻烦,孩子也以为是老人真的不需要,就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很难放低姿态,更多的人是愿意表现的我知道的很多,我很强。其实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害怕自己不是那个“好”的,害怕自己不足够好没人喜欢。真正心理安全感足够的人,是不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能上也能下。

任何一个提问,我们心理学的假设,是把你放在心理不健康的位置上。教育工作者,是把所有人假设成健康的;医生,把所有坐在他面前的人是有病的。假设不健康,聊完发现是健康的,会高兴。最怕假设是健康的,聊完发现不健康。

心理不正常的人,要顺着说。如果一个人是疯的,他看别人,也是疯的。这个时候怎么顺着说?一个疯子说,桌子上有蛇在跑,你就要说,是的,有条蛇在跑。因为对他来说,他是确实看到一条蛇栩栩如生的,要是你说没有,他会觉得你疯了,没法和你交流。父子俩吵架,当父亲看到儿子和自己顶嘴的样子,觉得儿子疯了的时候,那个儿子看父亲也是一样的。

我们说,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合理表达--理性反应;心理不健康的人,表达情绪--感性反应;心理不正常的人--付诸行动。感性反应是即时反应,理性反应是成熟反应,要过思考和整合。感性反应变成理性反应,有时候只需要变一变,如:我很生气,是感性反应,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就是理性反应,看起来简单,心理意义却大不相同了。一个遇事只能感性反应的人,就是我们说他带着情绪,这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无旁鹜,假如这个人开车上路,那出交通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他可能自己是想好好开车,但是情绪会干扰他的状态,这就是心理不健康了。

书上得来终觉浅,此事绝知要躬行。就像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听到的,看到的,只是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才会慢慢变成自己的意识。虽然走得慢,但我也会慢慢地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同心理状态的人的应对方式--社会心理服务师师资班第十二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li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