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状态的横向评估及应对|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十一、十二)

心理状态的横向评估及应对|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十一、十二)

作者: 辛迪Cindy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9:43 被阅读0次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即便我们把他当做活生生的人,但他的心也不一定是活生生的。当他的心是活的,他也不一定在正常的心态下,即便是在正常的心态下,他也不一定处于健康的状态。

“知道跟什么状态的人讲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这里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展现的心理状态。和人打交道之前,我们要先看他处于什么状态,再考虑怎样地表达。

“死”“活”的判断和对应

先来判断一个人心态的“死活”。臧克家在怀念鲁迅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话后半句的“死”与“活”指的就不是生理上的“死活”了,而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

一个婴儿一开始几个月是母婴共生期,孩子不能区别自己和妈妈,到了七八个月通过咬自己会疼、咬妈妈不疼来慢慢区别自己和妈妈,这时生理自我诞生了;三四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发展社会自我,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再说“宝宝喝水”,而是“我要喝水”,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自我决定她要按照别人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感受;从青春期到终生,要完成的是心理自我,这就不是按照社会要求来调整自己了,而是具有自己调整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行动,不再需要外力。人的一生是按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顺序依次发展的,也是按着这个依次死亡的。的那个大夫宣布一个人死亡了,死的是什么?他的肉身,也就是生理自我;然后家人会拿着死亡证明去帮他办一件事情——销户,在户籍档案里就不存在这个人了,这就叫社会自我的死亡;但这个人还在以另外的形式存在,“活在人们心中”,心理自我什么时候死去呢?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当这个世界没有人记得你时,你将彻底消失。”最近经常跟女儿年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要这世间还有人在背李白的绝句,李白就还活着,这就叫有的人几千年前就死了,但他还活着。

那什么叫“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呢?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见到自己的服务对象,第一件事情是对人的判断,第一步就是判断,这个人是死的还是活的。看哪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这个人内心活不活,亮不亮,看眼睛,有没有跟你通过这扇窗户有信息的传递,如果他和你保持着眼神的互动,你看着他,他也看着你,你说句话,他对你也有回应,这就叫活的,这才会有接受你的信息、亲和的接触、产生碰撞和共鸣的可能性。

什么样的死的呢?这个人好端端地坐在你面前,眼睛聚精会神,但是没看你,在看手机,你跟他说话,他压根听不见。这对你来说,他就是死的,千万别自顾自地哇啦啦讲得痛快,窗户都没打开,一点信息都进不去。你得先把他叫活了。

还有一种情况,人虽然看着你,也表达他自己,但是听不进你说的话,比如,一个人偏执的时候,完全拒绝你的东西,相信自己才是对的;或者一个人夸夸其谈、你根本插不上嘴,这个时候有交流但也只是单向的,你的信息进不去,对你来说,他仍然是死的,这个时候怎么办?闭上嘴,先不要说,因为你说的任何一个字都毫无意义,等他活过来,或者把他叫活。

在微博里看到一个社交技巧,第一条就是,当一个人说话滔滔不绝,无法打断的时候,掉一根笔在地上,是个插进话的契机。这其实就是咱们说的,把死人叫活。不管插科打诨、嬉皮笑脸,还是胡言乱语,总之吸引他的注意到你这里来,就算把他叫活。

正常、不正常的判断和对应

等这个人是活过来了,就看他是正常的心态还是异常的心态了。

虽然咱们是做人的心理状态的判断,而不是整个人的判断,但仍然可以参考心理学上讲到的正常异常的判断标准。

最经典的就是心理学正常异常三原则:主客观是否一致、知情意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这三条有一条不符,就是不正常。

主客观是否一致:看他表述的和实际的是否相符。夫妻俩吵架,妻子骂老公“你看你个熊样”,这时的妻子把老公看成熊了,这心理状态是肯定不正常了,这时的老公如果和妻子讲道理,会怎么样?“我怎么是熊样了?你怎么骂人呢?”接下来,肯定是愈演愈烈的争吵。明智的老公怎么样呢?一见妻子这时候不正常了,赶紧顺着说:“对对,我就是头熊,还是头要一辈子跟着你的熊。”你可想妻子听了这话心情会是怎么美丽,马上暴风雨转晴。

对,就应该像这位丈夫一样,遇见不正常的状态,顺着说,这时候妻子已经说疯话了,你可不要跟疯子争论。

我身边有个姐姐是公务员,在岗位做了十年虽然没提到多高的职位,但也混上了科级待遇,工作顺顺当当。但她却一天到晚跟我抱怨工作不好,太憋屈,工资不高,要看领导脸色。我每次都劝慰她,多少人挤破头要进你们单位呐,哪里都有一样的工作苦恼,珍惜拥有吧。她听不进,继续抱怨,但就是不辞职。终于有一天,她对我发火了,怪我一点也不理解她。其实回想起来,这件事是我做的不对,对于她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我应该顺着说,而非讲道理的。

知情意是否协调:知情意一致叫正常,不一致叫不正常。我知道你是好人,我见了好人很高兴,想交朋友,喝个茶聊个天,这就叫知情意一致;我知道你是好人,但见了你讨厌你,躲着你这就叫知情意不一致。心理有问题的人,尤其是不正常的人,认知没有问题,知道怎么做,而是情绪情感出了问题,情绪情感引导了行为。很多人总认为人不知道所以做不到,其实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做不到,因为在知和行之间,隔着情,情的背后是欲望,一个人管不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管控自己的欲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你想要什么。比如一位来过门诊的求助者,八月十五想给领导送月饼,明知道“伸手不打送礼人”,送盒月饼联络下感情没什么不好,但走到领导门前就是紧张到不敢敲门,上上下下好几趟,也没送成。这就是心理状态不正常了。

人格是否稳定:一直缩衣节食的人突然开始大手大脚起来,给自己和家人添置高档奢侈服装,这就需要怀疑人格不稳定了。一向不苟言笑的人,突然嬉皮笑脸地开玩笑,也这是不正常的状态。

对异常状态的应对

当我们判断对方是疯子,我们要顺着说,把自己也当成疯子。疯子说,桌子上有条蛇,你要相信,他确实看到栩栩如生的蛇,如果你说没有蛇,他会觉得你疯了。当你和另一个人吵架,当他说你疯了的时候,怎么办?迅速判断这个人疯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结束争吵。如果你还继续和疯子吵,最后被疯子打了,是疯子有问题还是你有问题?

健康、不健康的判断和对应

关于健康的标准,可以说有无数种说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只有谁比谁更健康。

郭念锋教授曾提出十个指标: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但这个标准准确但比较复杂,如何教会大众判断?

“三境”“三受”:人是三种相处状态:顺境、逆境、绝境,心理健康的人,顺境之下能享受,逆境之下能承受,绝境下能接受,即所谓的“三境”对“三受”。但对于三境的判断是很困难的,一般来咨询的都不会是顺境的,我会问来访者此时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然后告诉他“逆境之下必须承受,绝境之下必须接受”,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样说,往往可以把讨论转移到“三境下为什么三受”的话题中。

比如一个因为孩子整天在家玩游戏不上学来咨询的妈妈,按照上述方法提问后,思考了好一会然后说,之前以为是绝境现在想想只不过是逆境。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领悟,这个领悟让她看到了生机,这种生机产生的力量会让她被动的忍受变为主动的承受。

男女性别的判断:判断男人健康不健康,看男性是否幽默,幽默是智慧的剩余;和幽默相似的滑稽,说明智慧捉襟见肘,又想表现。判断女性健康与否,就看女性是否会撒娇,撒娇是一种健康的退行,用成人达不到的时候,变成孩子,撒着娇就把事儿办成了。有的女性说,我就是不会啊,告诉你方法,摸摸自己的额头,感觉如何?硬;摸摸脸呢?软,再摸摸鼻尖,韧。只有心理上有了韧度,才会撒娇。什么是韧?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只狐狸成为一只狐狸精需要多少年修炼呢”,大家都会说“一千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只有狐狸中的佼佼者才能成为狐狸精,但是比狐狸精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却是一个狐狸精再变成狐狸。狐狸成精的过程是“蜕变”,而狐狸精在成为狐狸就是“退变”。对我们来说,狐狸精和狐狸的种变化就是“能上也能下”,是上容易还是下容易?上容易。做人不能太软否则上不去,也不能太硬,否则下不来。不软不硬的韧度才刚刚好-只有韧,才能确保能上也能下。

对求助者作出一个明确的诊断绝非易事,且诊断比治疗要重要得多。

对健康、不健康服务对象的应对

对于健康的服务对象,就很简单了,正着说,讲法律、伦理、道德等,心理健康状态的人,这些是能听得进去的。道理我们都很熟悉啦,父母把我们当做心理健康的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

但心理不健康的人,讲道理没用,而是要拿起心理助人的武器,通过心理的方法,达到心理助人的方法。平时讲道理是陈述句,反着就用疑问句,询问对方,这个事情我也不会,你能不能帮我呀?通过请教的方式把隐含的目的传递给她。

听不进去话的人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低,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询问,激活对方“好为人师”的弱点,用提问的方式成为对方的学生,把对方放在高高的,老师的位置上,目的是什么?用谦虚、示弱的姿态让对方接受,即便,是为了通过弱、低的心理位置上控制对方,两强相遇两败俱伤,弱反而可以控制强。

我的老公不善表达,有时听他唉声叹气,询问怎么了?往往回复都是“没事儿”。几次之后,我变换了对策,跟他诉苦:单位工作怎么不如意、领导怎么不满意、同事怎么产生了误会,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呀?老公听罢安慰我说,工作都不容易,我在单位也不顺心...如此这般,他的情绪有所化解。

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所有人假设为健康的,而心理工作者和医生一样,要把服务对象假设为不健康的。如果我们先假设对方是不健康的,一聊发现对方是健康的,他会是高兴的;就怕先假设对方心理健康,一聊发现不健康,这就麻烦了。想来我是吃过这样的亏的,曾经和一个同事一见如故,于是就把其定位健康且可交友之人,很快无话不说。但后来发现,同事总我对冷眼相待,我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询问,才知她早已对我有意见,缘由竟是我一点没在意的小事儿,我解释之后也不行,她仍对我耿耿于怀,又挑拨我与另一位同事。我才发现,她的心理没有我想象的健康,我说了太多的陈述句,让她非常反感。当然,在她那里,我是不健康的。

综上,我们遇见的人,往往处于四种心理状态之中,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人,我们正着说,讲道理;对于心理不健康的,我们反着说,把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对于不正常的状态,我们顺着说;对于死亡的状态,我们选择不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状态的横向评估及应对|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十一、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kz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