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

作者: 静听风铃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07:56 被阅读47次

    早早的醒了,读了几篇关于余光中余老的文章和他的一些诗歌。一系列的小诗感人至深,《乡愁》暗涌的情怀深厚浓烈。而台湾老兵的一生坎坷和两岸纠结更是让人感叹历史和造化弄人。

    感动中国的台湾律师、老兵高秉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见证了一段特殊历史,深刻诠释了余光中的《乡愁》。

    “高秉涵的外祖父叫宋绍唐,清末最后一批公费留学生,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资深的国民党元老,后任东昌府知府。

    高秉涵母亲叫宋书玉,与丈夫在山东荷泽农村创办新式小学,发展乡村教育。1948年,内战激烈,一个家庭就此分崩,高秉涵父亲是学校校长,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姐姐失踪,后来才知道是去了延安。

    母亲担心十三岁的儿子安危,在他包袱里放了二十块袁大头,一根父亲死亡时身上的绳索,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让他离开家,去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

    高秉涵九死一生,踩着尸体登上1949年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登陆艇,开始一生的乡愁之旅。

    1980年5月12日,高老收到第一封家书,而母亲已去世一年。1991年5月,高老终于回到故乡,他遇到了童年的玩伴“粪叉子”和那棵榆钱老树,和母亲的坟墓。

    余老以精华妙笔道出漫漫历史长路的戚戚深情。“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而今天

    我们路过这时光隧道,

    已不再能碰到余老,

    但路过诗歌的丛林,

    那里总有他光芒的闪耀。

    生命有时,

    文字永存。

    余老以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大空间,铸造了他的成就。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12月,我正在归乡中,陪伴老妈度过每一个平静而充实的日子,收获许多认识和感悟。

    这西北的一个小城,是我的一个挂念,无论走到哪里,走到多远,还是要回来小住。儿时的旧楼街道,工厂学校,老邻居小朋友,即使时代变迁,还依然有着旧影。乡愁是什么?她是父母的音容笑貌,是兄弟姊妹的成长足迹,是心底深深的一片记忆,是静心时翻看的一本小儿书,是年代回放的一部录影机。

    前两天,妈妈的老朋友赵阿姨电话约她下午一起去看一位老同学,而那位老同学其实刚刚离世,她们看的是她的同甘共苦一生的老伴。当我把老妈送到集合地点,她们二老慢慢的连说带唠走向老同学家,我看着她们的背影,可以想像她俩儿时活泼的身姿,和青年时代,一起跟着我朝气蓬勃时的老爸看电影的情景。老妈和赵阿姨是小学的同学,从家乡到西北,一直在一个地方,闺蜜做了一辈子,好令人羡慕!有一天她俩在家里聊天,我听到她们说:“我们幸运啊,如果当年留在家乡,现在还不如这里。”乡愁之于她们很淡了,因为她们不悔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努力,她们在这里扎根了,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家人幸福安好。

    昨天我和老同学有约,聊着天先兜弯,转遍了近处一带街里小巷,然后说,找个甜品店或咖啡馆暖和一下歇歇脚吧,却发现找不到一家,最后凭我的记忆,寻三年前看到的一个小小门面。还好它在,有一点意境,但是却不禁烟。在时有时无的烟味中又聊个把钟头,主题却是天南海北的孩子们了。社会迅速发展,和平顺利的环境下,人们逐流勇进,家乡成了背景,成了常回去看看的驿站。

    此时,清晨,姑娘发来信息与我聊天,谈工作的情况,新年的打算,年末的聚餐,虽然9小时的时差,却能感受她们稳稳的心情。于是感悟,时光飞逝,人世漂流,潮起潮落,内心的笃定才是立命之所。

    家乡也许对现时代的年轻人,会变成越来越淡泊的概念,特别是从少小置身多元文化的孩子们,但乡愁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厚重情怀,它如深邃的海水承载一叶叶小船,船儿走得很远,去见大千世界,海水依旧深情款款。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

    “这里我来过”。

    是一种改变。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

    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在旅途中,

    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

    你才能了解到,

    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

    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余光中

    归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lr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