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华,“生活在别处”就等同于“诗意与远方”。青春的梦里,有一个想要生活的地方,全然不同于我们成长、工作的地方。当时只是喜欢“生活在别处”表达的意境,其实并未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原书。

前些年读过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但阅读体验并不好。一是人物与情节有些荒唐,代入感差。二是作为一种哲学小说,云里雾里,不明觉厉。当时就搁置一边,也未写下任何读书札记。
本次因着【传承与未来】读书会推荐,再次重读,尝试回归到人物故事本身,似乎有所明了,看似荒唐,实则尽是生命的真相。
一、《生活在别处》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简单而言,讲的是诗人雅罗米尔荒唐而短暂的一生。
再深入细读,书中的人物,每个选择似乎都充满矛盾的冲突。
1、出生:想像一场浪漫的孕育,却是乱七八糟中怀上的
这本书从诗人诞生开始写起,诗人的到来是个意外,父亲认为是在朋友乱七八糟的房子里怀上了。
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的呢?每次诗人的母亲想到这个问题,她觉得只有三种可能性值得考虑:某个夜晚在广场的长凳上;或是某个下午在诗人父亲朋友的房子里,再不就是某个早晨在布拉格市郊一个罗曼蒂克的角落里。
母亲想自己是在一个浪漫的地方怀上诗人的,不愿意承认诗人是从环境不好的地方被孕育的,这首先就给诗人的到来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2、婚姻:妈妈逃脱父母,最后反而求助父母帮忙,与贫穷的工程师奉子成婚
对诗人父亲的伟大爱情不正是对她父母那种平庸而规律的生活的浪漫反抗吗?她这样一个富商的女儿却选择了一个一文不名的工程师,她所证明的勇气与这未经开垦的风景之间不正是有着某种神秘的相似之处吗?
反抗的感人结果!她先是以年轻工程师的名义反抗她的父母,然后她却跑到父母那里,请求他们在这件事上帮助她。她的父母果然没有让她失望:他们找到了诗人的父亲,和他坦诚相见,工程师很快就弄明白自己无法逃避,于是同意立刻举行婚礼,并且毫无异议地接受了一笔丰厚的陪嫁,足以让他开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接着他就带着自己那一点可怜的财产——统共只有两个手提箱——搬进了新娘打出生就和自己父母一直住着的那幢别墅里。
3.童年:最初只为表达自己,却为迎合他人写诗
雅罗米尔很快就发现他的这些语句都被仔仔细细地记下来,于是他开始故意表现了;如果说一开始他说这些话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他的意思,现在他则是为了得到赞同、欣赏和笑声。
自此以后,他总是很小心地观察大人的反应,体会对于他的语句,他们究竟欣赏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还有什么能让他们惊得目瞪口呆;因此,有一天,他和妈妈待在花园里,说出了这么一句浸淫着忧伤的外婆式感叹:妈妈,生命就像是野草。
一句随口的“童言稚语”被当作早慧的“诗歌”,被家人珍惜与炫耀。正如画家说的:“诗人是被选中的人”。诗人,沉浸在这样的优越感中不可自拔。
诗言志,但诗歌既不是雅罗米尔内心的声音,也不是生活的重塑,甚至不是一种逃避的办法,仅仅作为一种迎合别人口味的手段存在,那诗就缺失了其本真的意义,甚至成为一种欺诈。
《生活在别处》也许是迄今为止关于诗歌最苛刻的否定。让人忍不住思考诗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或许“诗人”一词,本身就意味着荒唐。
在现实生活中,雅罗米尔只是一个长期生活在母亲的统治下,懦弱的可怜虫。在诗人成长的路上,母亲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母亲安排他的一切,衣食住行,从生活到情感。
4.暗恋:爱上一人,却阴差阳错与红发女走在一起
雅罗米尔懦弱让他与自己喜欢的商店里打工的女孩儿失之交臂,肉欲却又让他和之前一直看不惯的红发女在一起。
红发女的身体解放了诗人,让他觉得自己进入了成人的世界,为此,他写了很多歌颂他们的伟大爱情的诗歌。在这里,诗人的诗歌不仅是抒情,更像是一部写给自己的剧本,他给自己安上了一个投身于伟大爱情的人的角色,并且演的很入戏,连他自己都觉得好像这一切真的因为爱情一样。
一个被逐出童年保护圈的男人渴望进入尘世,可同时,由于害怕,他用自己的诗句在构筑一个人造的,可以取代凡俗的世界。
成人的世界很清楚绝对只是一种欺骗,人类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或者永恒的。
5.雅罗米尔&克萨维尔:梦想与现实
雅罗米尔一直活在母亲控制下,雅罗米尔一直也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在梦中他创造了一个叫克萨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一个和他完全相反的、勇敢的、完美的他,他过着他想要的生活——充满奇遇和梦想的生活。
雅罗米尔&克萨维尔,代表梦想&现实,时而分离,时而成为敌人,时而合为一体。
睡眠对于他来说不是生命的反义词;睡眠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一种梦。他从一个梦转到另一个梦,就好像从此生命到彼生命。
6. 爱情:爱上女电影艺术家,却只是被利用。
几乎是充满嘲讽的,女电影艺术家利用诗人和他的母亲来完成她的事业梦想,而诗人却在参加她的舞会上和画家的朋友大打出手,被不费吹灰之力地打倒在地。
7.死亡:以为会死在烈火中,却死于冬日的严寒。
看到女电影艺术家和别的男人在他面前亲热,而他冻僵在女电影艺术家的阳台上,得了肺炎,最终失去了生命。
他曾经在诗歌中认为自己会死在烈火中,最后却是死于冬日的严寒,临死前他看着母亲的脸,那张漂亮,阴柔,和自己那么像的脸,仿佛看着自己。
而在死亡面前,诗歌不在了,生活也没有了。人生不过是一场戏,却是别人给戳破的。
所谓名誉只是你的虚荣在感到饥饿而已。名誉是镜子里的幻觉,名誉只是为这群明天不在的观众上演的一幕戏而已!
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只有自由,才有真正的生活
综观全书,每个举措似乎都是矛盾的对立体,生活永远在不停地打碎诗人用诗编织的幻想,充满嘲讽。
或许,米兰昆德拉是一个真正的生活“辩证法”的探究者,他塑造了一个诗人,却嘲讽了一切的诗歌;他似乎在向往别处的生活,但同时又粉碎了一切的幻想。
读这本书时,想起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主人公叶藏从小扮小丑讨好他人,但始终摆脱不了孤独和伤感,却始终渴望爱与被爱,始终事与愿违。
生活在别处,又不在别处。
在他的另一本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我们不堪生活重负,同样也不能忍受“轻飘飘”的日子。我们嘲笑着他人的世俗,却常常亦不能免俗。我们渴望安定,却从不停歇折腾。
生命是一场相对论的纠结,生命是场矛盾体的斗争。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枷锁是别人套上的,还是自己加上的?
请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只有自由,才有真正的生活。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至少我们应当改变自己的生活,应当自由地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