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野圭吾,很多人都能联想到他的两部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这两本书在中国的销量也是空前的惊人。一个读者无不叹为观止的“完美犯罪”,和一段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到底谁更胜一筹,我想每一个认真读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必争执。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我是大学才开始接触这位推理天王的作品的,必须得承认的是,他确实有一种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功力。我读过还记得起名字的一共就有十五本:(排名不分先后)
白夜行
嫌疑人X的献身
毕业生
放学后
神探伽利略
恶意
杀人之门
彷徨之刃
黎明之街
濒死之眼
圣女的救济
悖论13
幻夜
谁杀了她
我杀了他
...
我想有很多大家可能都没有看过,的确,这里面有些是东野的早期作品,有一些是相近的故事情节,可能没有之前说的那两本那么出名,但仍然值得推理迷一看。
大家都知道东野早先的作品大多为本格推理。那么,什么是本格推理呢?先科普一下,本格推理是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奉崇逻辑至上,也就是只注重谜团的建立和解决。此类作品大多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实中很少会有非常完美的密室案件、疯狂的杀人魔和智商超高的名侦探,而这些恰好都是本格推理作品必需的元素。所以,本格推理作品一般给读者的印象是解谜时格外刺激,谜题解开后恍然大悟,但却很少能够引人深思或者印象深刻。
后来,东野可以说是“弃暗投明”,本格与现实结合得愈加紧密,尤其对人物形象的构造愈来愈娴熟,主人公愈来愈贴近正常人,只不过是境遇不同导致的性格怪异,情节也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境。
令人绝望的现实、矛盾的主人公、巧妙的诡计、深思的结局,这是我在读完他的十五本之后的整体印象。
令人绝望的现实: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这是一座废弃的烂尾楼,也是《白夜行》里故事开始发生的地方。那毫无生气的残败的建筑物,好似暗讽整个社会的萧条。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这黑夜是本是所有人的黑夜,只是程度不同,危害也不同。
在这栋烂尾楼里,各种肮脏的交易悄无声息的进行着,每一个成年人都习以为常的事,对于在通风管道穿梭自如的孩童来说,却能引起不寻常的恐惧。也许正因为儿童时期这种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恨”的种子才在心中肆意生长。
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绝望之处,那个门庭冷落的桐原当铺,和那个最终被煤气充满的房间,都是本来应该被称为“家”的地方,但它们却都在无形之间扭曲着儿童的心灵。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如果说《白夜行》里的现实是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是所有人的失望和很多不幸者的绝望,那么《彷徨之刃》中的那种绝望,便是少数人的绝望。因为这种绝望,来自国家法律的不完善。“未成年人不会被判处死刑”,让一些人萌发恶意,将整个社会带进道德和法律的矛盾之战。
“警察并不是保护市民,他们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他们拼命地东奔西跑。但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法律并不完善,为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
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不思悔改,对于受害者的至亲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害,然而社会无能为力。绝望中的仇恨,来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如果社会不为我复仇,我便自己复仇。如此坚定的“反社会”信念,恰恰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声讽刺。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悖论13》是一部风格不太一样的作品,因为东野在这部作品中,鲜有的加入了一些科幻的元素。东京时间三月十三日十三点十三分十三秒,整个东京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存活的人,只有十三个。任何的绝望比不上世界的毁灭,在强烈的现实冲击之下,人类恪守几千年的道德标准、遵守的法律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因为生存成了唯一的目标。时刻都在担心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地震、洪水等一切末日因素像魔鬼一样逼迫着人们抛弃良知。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埋葬,但他们心里却是羡慕的。结局看了几遍都没有看懂,为什么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活了下来,为什么心存恶意的就应该死去,善不过是彼时的善,恶也不过是彼时的恶。
矛盾的主人公: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在那个宽敞的家中,我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这是矛盾的开始。
《杀人之门》中的田岛和幸在我看来,是东野作品中最为矛盾的主人公,也许是因为第一人称的缘故。“我”一开始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我”的身边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一颗本来向善的心变得失望、冷漠以至愤怒,最后徘徊在杀人的边缘。难以置信的是,在和田岛和幸一起体验社会的黑暗面时,很多的情绪不自觉的喷发,然后感悟,每一个人在踏出无法回头的一步时,也许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压抑和愤懑,而不像我们平常所想的一时冲动。全书最精彩的也最凄凉的情节莫过于主角在一遍又一遍的回归正常生活、重拾生的希望的时候,伴随着整个童年和人生的“诅咒”总是巧合地降临。也许只有在那个诅咒自己的人“被认定瘫痪”的时候,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吧。
《杀人之门》是一本被人忽略的好书,可能因为名字取得太过不唯美了。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看似坚定实则矛盾的人,他就是田岛的少时玩伴——仓持。他是一个千方百计的陷害、欺骗主角的“恶人”,然而觉得奇怪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恨另一个人如此之久、如此之深?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吗。也许,他也活在爱与恨的矛盾之中,正如文末通过第三者传达出来的心声,“不让弃子幸福到失去弃子的作用。”
巧妙的诡计: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嫌疑人》的诡计固然令人叹服,不过我更想讲的是《恶意》中那个小事件引发的弥天大谎。很多人都惊讶于《恶意》中野野口修那令人难以理解的恨——用尽自己的一生来贬低对方的人格,但我仍然敬佩他对于人心的理解和把控,尽管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灵。这部小说全文不是野野口修的自白、笔记,就是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往常的叙实不同,每一篇的自白都带有着强烈的主观意识,以至于到后来发现,自己所认知的真相只是对方想让你认为的真相。杀死邻居的猫、找代笔作家,一件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在一瞬间颠覆你对另一个人的印象,以至于改变整个案件的侦破方向。野野口修就是凭着这样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玩弄真相于股掌之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除了唏嘘他人还有羞愧自己。
还是要献上野野口修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知道你一直在帮我实现梦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很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自己的懦弱,我很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深思的结局:
东野小说的结局往往是和主旋律一样悲伤的,《白夜行》、《幻夜》这两部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身处黑暗的人永远不会有迎来太阳的一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最后在寂静中死去。在《杀人之门》中,结局貌似变得有些明朗了,除了感受到彻骨的寒意之外,“我”终究是摆脱了诅咒,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我们总喜欢看有结局的故事,因为结局对我们来说,是整部作品的思想的极致。但偏偏有两部是没有结局的。什么叫做没有结局呢?对于推理小说来说,没有确定凶手的身份就意味着没有结局。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谁杀了她》这部作品,结局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成了谜。兴致勃勃的读到了最后一章,被害者的哥哥手指放到了定时器的电线开关上,凶手锁定在两个人之中的时候,居然就结束了。可惜语言不通,不然一定追问到底。先不讨论凶手到底是谁,且考虑东野为何不将最后的凶手公诸于众?假若公诸于众,又是否会有模棱两可那么好的效果?
“凶手凄惨地大叫起来。另一个人也发出悲鸣。”这是最后的结局。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知道凶手就在其中,但此时好像是谁并不重要了。因为,这两个人,都对死者有着杀人的动机,只不过是爆发的时机不同导致最后的结局不同。最具戏剧性的是,两个潜在的凶手拼了命地守护着对方,这是爱的极端,却让无辜者受害。我想,到这里,已足够。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也是有着类似的结局,三个“嫌疑人”都抱着对死者的恨,也都有作案工具和作案时间,最令人称奇的是,三个人都将自己的“恨”付诸行动,但最终只有一人成功。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毒胶囊”是否真的送到了死者的口中并导致了他的死亡,所以真相无从得知。也许东野已经厌倦了“真相只有一个”的天真宣言,试图用自己的手法构造一个存在多个真相的故事。很多时候,线索本身不具有指向性,只是一种单一性思维往往误导着人们赋予线索新的内容,然后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总是活在人间,不管是黑夜笼罩还是光明灿烂,幸运的人拥有太阳,不幸的人渴望太阳,这就是社会。善良的人总是遭殃被逼迫着向恶意妥协,邪恶的人得到短暂的欣喜却逃不过内心的审判。这也是社会。
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能沧桑还不足以代表人间的真正含义,人间是残酷、矛盾、诡计盛行之处,却也是我们必须勇于直面的居所。而所有这些元素,用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东野圭吾。
故事仍在继续,听说东野圭吾又要出新书了,满心期待中。
人间正道,东野圭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