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阅】之三
2013年12月15日,我因私事去了福建龙岩市。闲暇之余,我发现了一家书店,虽处闹市区,人车纷纭,而书店却门可罗雀。我踱了进去,浏览了一些书架上摆的书籍。突然在一角落的最底层,发现了奇格蒙特·鲍曼的这本《流动的恐惧》(附带也遇见了玛丽·米奇利的《邪恶》),便如在异域他乡邂逅了老朋友似的(我不是龙岩人,祖籍河南古蓼城。),毫不犹豫(应当说如获至宝似的;之前,无论天南海北,但凡遇到了我个人心仪的“好书”,就是这种感觉。)地买了单(说一句废话,那位年青漂亮的收银员看了一眼书,竟然飞快地向我投来非常奇怪的一瞥,那清亮如水晶的目光里究竟漾起了什么意蕴?我可不想解读。),提了购物袋,再度混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晚上,我就坐动车回到了漳州市,刻意觅了一个安静的夜晚,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仅有15万字的大作,感到头昏脑胀,几天都处于浑浑噩噩的失眠状态。
世事烦忧。5年后的现在,我捯饬书柜,竟意外地又发现了这本书,止不住重读了一遍,心情仍旧止不住益愈沉重起来。
我笨想,鲍曼老先生在这本书里从“死亡”、“邪恶”、“无法控制之物”、以及“全球化”等方面揭开恐惧产生的根源及其嬗变及其与人类的复杂纠结;他以其全球视野,目光如炬,剖析了与恐惧相关的话题,彰显了他宏大的命题和世界关怀。事实上,在我看来,人类自从蜕离了“南方古猿”,经历了漫长的600百万年进化、演变(那过程······,想一想都恐怖!),时时刻刻都面对着完全无法理解的严酷的大自然及其活动于其间的恶劣无助的环境,只能以孱弱之躯,怀着蒙昧无奈的本能挣扎活命,恐惧的因子就如血淋淋的魔鬼般势不可挡地侵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难以祛除。所以,我觉得,恐惧(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结)的源头与其是来自风云诡谲的外部世界,毋宁说起自我们人类自身幽邃繁杂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肉身过于羸弱,情感过于酥脆,心智过于偏狭,观念过于芜杂,更休说“死亡”的臆想如影随形,寤寐不离,我们怎么能如仙人那样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美丽倜傥,与天同寿呢?问题是谁让我们不是石头呢?石头没有生命,自然也就不会有恐惧什么的。那么,那些有生命的呢?所以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自私、危险、善变,最难伺候;当然,人也有好的、善的、美的一面……。)。
好了,容我从书里采撷一些他的或别人的语句(当然,这些句子不能恰当地揭示老先生书中的主旨和深厚内涵,只是一些令我目眩的几星璀璨闪光而已。)。
* “人因为能够认识世界才能在这世上活下去,而‘邪恶’却让这世界变得不可知。”
* 收入两极化,不公平加剧,“……没有什么防波堤能堵住收入两极化的全球潮流。”
* “文明是脆弱的,它距离地狱也只有一步之遥。”
* “我们踩踏的文明的外壳很薄,一个颤抖就会导致你的失败,你只能像野狗抓刨挖掘着求生。”(提摩西·加顿·阿什《总是隐藏其下》)
* “如果要为人类想象力画上一道真正无法逾越的界线,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合适。”
* “虽说人类知道死亡仅是因为其为人的缘故——人也只能为人,因为人成长的过程也即是在死去。”(莫里斯·布朗肖)
* 所有人类文化都可以解读为精心设计的发明,目的是让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生活有继续下去的意义。”
* “灵魂的永生赋予凡世生活真正无价的意义。”
* “我们可以预言的是,我们的负面全球化不是从自由中夺走安全,就是以不自由的方式提供安全,除非对它加以约束和驯化,负面全球化会让灾难不可避免。不作出这样的预言,不对此给予重视,人类想要让它可以避免的希望渺茫。对付高涨的恐惧并最终消除它的危害方法的唯一有前途的开始就是洞察恐惧,洞察其根源——因为唯一的前途的继续对付它的方法要求我们面对挖掉那些根源的任务。”
尽管鲍曼教授殚精竭虑多方位多层次探究了恐惧产生并悬浮于我们头顶的根源,也心情沉重地提醒我们,为了消除恐惧的阴影,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肩负起我们的重任。然而,我感到,在当下的世纪,问题纷繁,挑战频仍。如何缔结知识分子和人民的新契约?这可不是一项轻松单纯的任务。如何唤醒世人(全人类;只要他还没能太空逃逸,还不得不依赖这颗小小的星球)的良知和警觉,洞悉生命的真相以及恐惧产生的根源,管控分歧和恩怨,冰释私念和成见,化解矛盾和误判,以我们来之不易(600百万年-6000年!)的智慧和博爱、合作精神,积极应对,携手抵御、化解风险和灾难,创建和呵护21世纪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付出坚韧不拔而卓有成效的努力!在这些问题和挑战面前,我们万万不可深知责任艰巨而畏葸缩步,更不能以为个人力量的微弱而逃脱。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没有真正完美意义上的退路(当然,除非你和你自认为拥有的一切不包括你的灵魂一齐被谁掩入了坟墓。)。
哎,打住。诸君的时间非常宝贵。若对奇格蒙特·鲍曼的著作(除了本书之外,还有《废弃的生命》、《现代性与大屠杀》、《被围困的社会》等等)感兴趣,不妨拨冗觅静,看一看。是否有所收获,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