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5 |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5 |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作者: 晨的夜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20:55 被阅读42次

2017-08-08

自我05 |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昨天我们讲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今天是这个主题的第二讲,来谈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心理学家罗杰斯

先来介绍一下罗杰斯。他和另一位心理学家马斯洛并称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宗师。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他们两个人的贡献最大,不过马斯洛是一名研究者,他不做心理咨询,但罗杰斯一直都在做心理咨询。

罗杰斯特别重视咨询关系,也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要能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还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背景知识

“来访者中心疗法”,相信人在正常情况下有无限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不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通过自我引导来实现成长。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流派有很多,除了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这三个大流派,还有其他很多流派,但所有的流派,都认同了罗杰斯关于咨询关系的原则,也有多项调查显示,他是对心理治疗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罗杰斯。我总是倡导“成为你自己”, 英文是 be yourself,这个说法就来自于罗杰斯。

罗杰斯还有一本专著《 Becoming A Human Being 》,有人翻译成《个人形成论》。这是一个大部头的书,如果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感兴趣,你可以买来看看。

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一般不像精神分析的书那么有意思。原因可能是,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人本主义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是反对精神分析的人性恶,这就导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对人性的阴暗面探讨不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无论是成为你自己,还是自我实现,其中都有一个关于自我的看法:人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

那么,“你自己”是什么呢?

昨天我们看到,弗洛伊德讲的本我,是一个人的自身、是本能,而超我,是权威与文化的规范,但本我和超我是有冲突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做到“成为你自己”了,因为本我中的兽性,像极端的性欲、攻击欲等等,太可怕了。

所以,要倡导“成为你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本身应该抱着这样一个假设: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东西。

这也是人本主义的假定,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者,或成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罗杰斯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诠释,他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个诠释看着简单,其实特别有深意。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理论深入人心,但是你想想,在你的人格中,有哪一块是本我,哪一块是超我,哪一块是自我呢?根本没有。这个人格结构说,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构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是怎么一回事,但不能说我们的心灵就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

我们再来看看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就像是描绘真相。他说,“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里的一切体验,包含着三个部分:“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这个“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总之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

举个例子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很开心”,这好像是说他自己很开心,但其实不是这样,这里肯定是在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很开心”。

罗杰斯这个对“自我”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体验”这两个字,在他看来,定义一个人是谁,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思想。

现实中,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般对思想特别重视,但会忽略体验。因为思想是有迹可循的,但体验好像不容易捕捉,看起来还是一种可怕的存在,像深渊一样;人们重视思想,还因为思想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可以有逻辑结构,这让思想有了一种美感,还可以让人对思想产生控制感。

思想虽然重要,但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必须通过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脸一样。这个镜子中的形象就是镜像,但是镜象不是我们自身。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再重要,也不能忽视他的体验。

如果我们将思维与逻辑看成一个人的本质,而忽略了体验,这就是忽视了“自己”。

现象场

既然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那怎么能认识一个人的“我”呢?

罗杰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举个例子

在你满一周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妈妈给你断奶了,这自然会引起你强烈的体验。围绕这个体验就会有一个特定的现象场,这个现象场有三个特点:

1.它发生在你和妈妈之间,可能还有其他人参与了,比如奶奶强烈建议妈妈给你断奶;

2.它有特定的时间点,断奶这件事是你一岁大的时候发生的;

3.这件事有特定的空间,这是在你家里发生的;

当然,这其中的现象场还有一些别的情况,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说。

回过头来,我和你说了罗杰斯关于自我的定义,还说了现象场的概念。你可能会问,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必须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你才能真正知道这个人是谁。

如果你只是去理解这个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或者理解我说的“自我的五个维度”,那你并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或者说,你根本碰触不到这个人。

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发展了一个很有趣的相亲测试。

这个测试设计了几十个问答题,要求相亲者在相亲中完成,最后,再让每一对男女四目相对,专注地看着彼此4分钟。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两个人都可能爱上彼此。

需要说明的背景是,相亲活动中的这几十个问答题,全是对一个人生活历史的调查,而且调查的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关键事件,比如你什么时候上的小学,你在小学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等等。

其实这个活动体现的就是罗杰斯的理念,体验是认识一个人的根本。而关于其中的现象场,是我一再提到的具体化。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体验才会被唤起。

这样一来,我的体验就会被你看到,就相当于,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体验,我就感觉,你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爱!

相反,也是一样的。

可以用这个理解来解释一下相爱的过程。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常常是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去了解彼此的体验和现象场,他们又同时拥有彼此的现象场,和共同的现象场,这就是爱产生的过程。

心理学家对短时间相亲的设计,就是把这个可能漫长的历程给浓缩了。

长程精神分析治疗,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是精神分析师不向来访者敞开自己的现象场。

这个事情也让我有了一个特别根本的联想:

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我”能懂得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体验,就会发现,“我”和“你”,是一回事。

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一如鲁米的诗: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

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这是我最喜欢的鲁米的诗句之一。

也许最后这些探讨,一些朋友会觉得晦涩了一些,但你至少可以试试,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碰触他的深刻体验。

今日得到

最后来总结一下,你今天学到的关键知识:

第一,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流派的两位大师级人物,罗杰斯提倡“成为你自己”,而马斯洛提倡自我实现。

第二,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与思维,是实体与镜像。思维因为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所以被人类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碰触到他的体验。

第三,现象场是罗杰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重大体验与它发生时的时空的综合。

第四,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两个人,如果深入了解了彼此的现象场,再四目相对四分钟,都可以爱上彼此。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碰触他的深刻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5 |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pa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