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路 要独自行走》是简书签约作者徐沪生的新书。我和他不认识,只是在简书上关注他,经常读读他的文章。对他的文章好坏还没感受到,就感觉这个人好嚣张,嚣张到什么程度呢?他没有关注任何人,他喜欢的文章不超过30个。
但是读完他的书,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偏见。凡事有因有果,我们不知道不了解,却喜欢拿自己的标准去妄加判断。
憋着的那口气
徐沪生说,有很多人骂他。他毫不避讳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在他的心中,自己的理想第一,父母第二,国家第五,为了保全自己,其他皆可牺牲。
他不止敢说,也敢做。爸爸最后一次病发,在最后尽人事听天命的阶段,他狠下心肠,不给爸爸丁点幻想:没救了,回家等死吧,还能省点钱办丧事。
真够残忍,残忍到作为旁观者也忍不住要骂他,然而我又泪流满面。他父亲从医院回家8天就走了,他因事回上海,刚到上海就接到妈妈电话,没能看到爸爸最后一眼。而早在医院给爸爸宣判死刑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敢再看爸爸的眼睛。
读他的文字,刚开始感觉非常口语化,读着读着,就感到像机关枪一样,憋着一口气,恨不得霹雳扒拉一扫而光。或许,支撑他的,就是这口气吧!
一个人的奋斗
在他爸刚生病的那会儿,他跟祥林嫂一样,逢人就诉苦,一开始,朋友们都很同情他,安慰他,鼓励他。然而说得多了,大家就麻木了,都开始躲着他。
“我就像一块腐烂的肉,要腐烂的时候,很多人惋惜、可怜,但真正腐烂的时候,大家都躲避不及。”
能怪别人吗?人人都喜欢积极向上的人,讨厌消沉低落的人。
于是他不再到处诉说。
他写道:当我们在跑道上奔跑的时候,路边空空如也、没一个人给你喝彩,或者路边站满了人、大家都给你鼓掌加油,或者很多人对你竖中指、喝倒彩,等等,这些都没那么重要。因为,无论他人热情或冷漠,支持或反对,谁也不能代替你往前跑。奋斗永远是你一个人的事。
不是嚣张,是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再热闹,与自己无关,书要自己读,文要自己写,路要自己走。
无需为了社交而社交。
做自己!
徐沪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系,做了2年多的程序员,月薪一万以上。为什么非要辞职来写作呢?
他如是说“(希望)能在这世上留下一点自己的思想和个人作品,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然而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生活阅历有限,又是软件工程系出身,没有专业的文学素养,把自己掏空,也写不出太多的东西。所以徐沪生说他要读很多的书,走很多的路,去增加见识。
他放弃的是一条好走的能看到未来的路,而选择了一个未知的旅程,终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正如前文,他敢于直言,在他的人生中,个人理想是第一位的,他只想做自己,不被任何人事道德绑架。
而我们呢?稍微有些离经叛道,没等别人说什么,自己先自责起来。单纯的做自己,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
是痛,也是成长
这本书,没有干货满满,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我看到的是一个倔强的小男孩,从6岁时起就憋着一口气,一路走到25岁。
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想以这种方式获得成长。只能说,既然不幸遭遇到,只有选择勇敢面对,除此别无他法。
没有高大上,仅此而已!
如果你的青春也有伤痛,不妨读读这本书。不是比谁更苦,只是看看在苦难面前,我们除了选择做祥林嫂之外,还能选择什么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