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过写作让知识变现”的言论满天飞的时代,涌入各大平台公开写作的人很多,坚持不了几天就甩手离去的人也不在少数。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在简书上写作的心路历程。
李笑来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提到了“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的建议。其中的内容,给了我更强大的理由和动力将“公开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60344/b530bedb2cf8fe62.jpg)
关于“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我们平时经常会看到别人说,最好的掌握书中所学的方法就是“用”。不用,学它干嘛?但是现实是,我们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往往缺乏立即可以应用的场景。我们暂时用不起来。
那怎么办呢?接下来这句话,我相信你也看到过很多次。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教”并不是指,我们一定要像老师一样非得给一群学生上课。通过任何方式,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传递出去,分享给他人,就是一种“教”。
我此时此时写下的东西,不正是一种分享吗?我分享了,我自己不也进步了吗?我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筛选和再吸收过程。
首先,我写的读书笔记,绝不是完全照搬书中的内容,我只写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有好几次,我看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作者写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可写读书笔记写到那个点时,我才发现我不是很认可这些我正在写的内容的价值。这时,我便会毫不犹豫地删掉。我不会为了凑字数而留下没有意义的文字。
其次,我要保证我写的读书笔记,一定要有自己的元素。可能是写下自己对于书中某段文字的感触;也可能是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解释书中的观点。总之,必须要加上自己的情感,文章才能变得鲜活起来。
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写一篇读书笔记挺费时间和脑力的。虽然我的确是抱着“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初衷来做这件事,但是当看到发布出去的读书笔记没什么阅读量时,我也会有点低落。因为对于自己认真完成并且公开发布的文章,人是会忍不住期待反馈的。
如果我只是写给自己看,我就不会有这种期待。我以前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后来从书中得到启示,便决定公开写作。因为,当我只是写给自己看时,我的文章质量是大大低于要公开发布的文章质量。只写给自己看,没有其他人检验,我根本就不会注重语句的通顺,段落的衔接,逻辑连接词的应用,我就只注重个人表达,自顾自地一股脑通篇写下去,写完了,我也就不管了。哪里还会像现在这样,发出去之前还得认真修改一番。
因此,公开写作,分享知识,无形中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分享的过程中,要时刻记住: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双方都有收益。
另外,要铭记:
分享的关键词是:真诚。
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并且,千万不能居高临下地装逼和显摆。
公开写作以来,我写一篇读书笔记的时间要大大多于以前。有时,我也觉得这样好费时间,好费劲啊……但是,我从一开始做决定,就告诉自己:要不你就别做,要不你就坚持下去,当然你可以随时调整做事的方式,但是就是不能轻易放弃。不是不能放弃,是不能“轻易”放弃。如果你想明白了,为了调整而放弃还是可以的。
总之,如果你在公开写作的路上偶尔自我怀疑,偶尔想放弃,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
注:此篇文章只是我对于《七年就是一辈子》里的几段话的感悟,后续还会有更多这本书以及《财富自由之路》的读书笔记,因为实在是有太多收获了~
田小涤
2018.11.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