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人们如何做决策(2023-10-1)
经济学有十大原理,其中关于人们如何做决策就涉及4大原理。分别是: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经济(economy)这个词语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识就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自古以来,当家其实最不好当,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人员的分工协作,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去分配有限的稀缺资源,都是当家的人不得不思考安排的事情,《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贾府的当家人,也是这个王国里的总理大臣,这个家是否当的好?有没有这个才能?关键看她有没有统筹规划安排的决策能力?这个决策领导力本质在于她这个大家庭的资源掌控多少?认知深度如何?以及权衡取舍的魄力,这个家经营的好,身处大管家的责任,这是应该的!这个家如果经营不好,大家就会骂她,说她这个不是那个不是。
针对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如何做好权衡取舍?我们一定要明白资源永远稀缺,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关键点上?是我们做决策思考的重点,西方谚语“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很好的阐述了这个“权衡取舍”这个原理,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今天我决定去做这个一件事,必然意味着要放弃另一件事,今天我决定要购买配置100万养老年金产品,必然意味着我要放弃这100万原本可以用来购房、购车、或者旅游度假等眼前消费,这个就是我做出购买配置100万养老年金的代价。
同样在国家层面做决策也一样,所谓“大炮与黄油”,由于资源有限,如果国家决定优先配置大炮保卫国家领土安全,必然就会牺牲老百姓的生活福利,就像某国的“先军政治”一样,国家经济重心放在军队建设,必然会牺牲老百姓的生活福利,问题是如果不先军政治,国家灭亡了,那么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当然我们经常会看到“效率与公平”的讨论,如果经济政策只强调效率,就会牺牲公平,反之,如果只强调公平,就会牺牲效率。当年改革开放,为了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果断的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国家经济迅速搞活,经过40年努力,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问题来了,贫富差距拉大了,富人掌握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于是国家为了更长远考量,提出“共同富裕”的政策,长远看,共同富裕必然会牺牲部分富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的公平正义。
针对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的问题,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得到某一样东西,必然会放弃某些东西,任何决策都必然面临得失两难的局面,有得有失才是生活常态!得到的是我们的目标价值,失去的就是我们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
针对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问题,边际指的是边缘,所谓边际变动是指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来进行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决策的。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欲望强度随着该物品的增加而减少;享受递减规律,即随着欲望的满足,人所得到的享受是递减的。比方说:你饿了,吃第一个馒头特别香,第二个馒头有点饱了,第三个馒头吃不了下,第四个馒头看见就烦!也就是说第四个馒头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就是这个边际效应,物质消费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状况的消费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目前中国房地产严重过剩、新生人口又在大幅度减少,某种意义现在购买房子的边际效应其实在递减,许多人会觉得房地产过量了,不愿意过度购买。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其实就是边际量的问题。
针对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的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所谓的经济学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比如俄乌战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国家油价上涨又导致开燃油车的成本上升,开燃油车成本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刺激了人们购买电动车的欲望,人们购买电动车欲望增强,又刺激电动车制造业的扩张,电动车的扩张又导致燃油车的萎缩…这一串经济行为的发生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个内在逻辑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曼昆《经济学原理》余超林解读之1: 人们如何做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