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在谈到自己写作的成功,曾这样解释:我作为读者缺乏耐心,脾气暴躁。任何含糊不清、多余饶舌、徒使情节拖延的段落,都要我生气;....对别人作品里拖泥带水、冗长繁琐的东西深恶痛绝,势必在自己写作时以此自儆,教育自己特别警惕。
也因为这个原因,茨威格长期以来只写中短篇小说。这部《心灵的焦灼》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读这部长篇小说,更能检验他的写作原则。这是一部情节相当简单的小说,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无聊的驻地生活中,偶然闯入当地富豪卡克斯法尔伐的家庭生活,结识了卡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少尉同情艾迪特的不幸,艾迪特爱上少尉,少尉无法给出同样的爱情,惊慌逃离,导致了这一家的悲剧以及少尉一辈子的悔恨和内疚。对,情节简单,线索单一,没有当下言情剧中必备的绝症、出轨、骗婚,但读起来一样的扣人心弦,欲罢不能。真的和茨威格说的“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叫人踹不过气来,给人充分享受”。
茨威格以男主人公心灵的危机、内心的矛盾为推手,引导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对善良软弱的男主人公,跟随他的自述和思想斗争,读者不自觉地代入,随着他矛盾纠结,明知道他优柔寡断,也知道他侠骨柔情,无法替他决定,只是跟随他,同情他。
对,同情,同情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在开篇的扉页上直接点明“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只有下决心走到底,直到最终的痛苦的结局,只有怀着巨大的耐心,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决心作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助人。”
茨威格与弗洛伊德是好朋友,他对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兴趣和研究,能够解释他把“同情”作为全书的主题,并围绕同情展开如此惊心动魄的心理战,造成悲惨的结局。茨威格是相当具有同情心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在他笔下的男主才会在“同情”这个问题上犯下了错误。说真心话,放在现在的价值评判上,男主正直善良,对于残疾的姑娘心怀柔情,愿意给她带去欢乐,他并不贪图姑娘的钱财,他愿意忍受残疾姑娘的脾气,谁也无法强迫他必须要以爱情回报姑娘。但是,从男主的心理斗争和自我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同情是软弱,是自私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感,满足感和被需要感。用茨威格的话来讲,就是第一种,怯懦感伤的,自私廉价的,是无法作出真正牺牲的,男主对姑娘不是没有偶尔泛起爱意,但他更介意别人的看法,介意姑娘家钱财的来历、身份和血统。当情感纠葛加深时,男主摇摆不定,在被别人需要的满足中,在廉价的同情和自我的内心挣扎中,最终导致了对方的悲剧。原来有时候同情也是也是一把刀,也能杀人。我对心理学也感兴趣,也曾花费很长时间去考了心理咨询师,后来,总有这样那样的朋友来找我倾诉心事寻求帮助。我就像那个年轻中尉一样,满怀同情,也曾有被需要被满足的喜悦,但最终我几乎一一拒绝,我无法做到对方需要的给予,更不能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有时候,看似无情却是帮助。而书中和男主形成对比是康多尔医生,他是另一种同情的真实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病人,甚至因为双目失明的盲女无条件的信任他,他娶了她。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真正的同情,区别于男主沾沾自喜陶醉自我,又无法真正给予的情感。
当然,谁也无法强迫别人做出选择,强迫别人给予情感。暂不考虑男主在软弱同情的驱使下订婚,又瞬间反悔拒不承认给女孩带来的伤害,这是一个道德伦理选择。如果一个残疾的女孩深爱着你,你是她活下去唯一的希望,但你对她的感情只是同情,你该如何选择?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任由她自我伤害,还是为了她的生命牺牲自我的情感。我想,茨威格的本意也不是要求男主和康多尔医生一样,非要给与第二种情感,只是揭示了不彻底的同情和软弱,和暴力一样可怕。
小说最后的转折点,斐迪南大公被杀,战争爆发。因为战争事件,一切乱了套,少尉最后的电报和书信都没能传到到女孩处,女孩选择了自杀,少尉背负了“谋杀”的心理罪;心怀内疚,失去方向的少尉加入战争,屠杀更多的人。“在这史无前例、规模空前、比以前任何战争惨烈千倍、范围广及天上地下的人类大破坏、生灵大屠杀之中,一桩私人的罪过又算得了什么?——愿世界如茨威格所希望,永无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