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心飞翔
追溯文化之源→《道德经》

追溯文化之源→《道德经》

作者: 东方地秀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10:36 被阅读0次

或许,是好奇心不足,有些事或知识,只知个大概,竟然不会问为什么?这可能是因为认知的局限吧。

也是前一段时间,去西云观考察后,忽然注意到了老子,注意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想着看看这本书,仔细品读一下,其中到底写什么?为什么被称为经典,为什么被称为万经之首,大道之源?

记得,上中学时,学习历史,就知道。老子,姓李,名聃。聃的意思,是耳朵大。耳朵大,一般预示着聪明。一般形容名人,比如刘备,就说其“大耳垂肩”。

老子的家乡,现在被两个地方在争。可考的地方据说是河南的周口鹿邑,那个地方现在建设有巨大的老子广场。

在春秋时期,在那个乱世。普通百姓,没有识字学习的可能。可以想象,老子出身于官宦之家,属于博学之士。而且,他是有职业的,是周朝的守藏使。工作非常好,可以接触大量文献典籍。

在东汉文学家班固的《后汉书.艺文志》中记录:道家者之流,盖出于史官。用现在的话说,老子的工作或者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或档案馆馆长。

有一句话“历史使人明智”。还有一句话“历史是过去,历史从未过去”。

正因为,老子是史官,他就能站在客观的角度, 深察历史兴衰,看透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饱含东方智慧的东西来。

而《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古代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历史上流传的有很多版本,有三千言的,也有五千言的,一般以五千言的为准。

《道德经》一般分为两部分,《道经》与《德经》。《道经》三十七篇,《德经》四十四篇,合起来八十一篇,取九九归一的意思。

不读不知道,一读才发现很多句子都是熟悉的,甚至在我们写文章时,都会用到。

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尤其是最后一句,记得读书时,还做为座右铭记在日记本上,却不知其来自《道德经》。

我们熟悉的一些人名,竟然也是来自《道德经》。比如,令狐冲,任盈盈,就出之这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而刘玄德的名字则出之这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因为这部经典距离我们现在,太过遥远。不容易搞懂。为了彻底搞懂《道德经》,我还在网上搜索了许多视频来看。一搜一大片,各个国学大师讲的都有。比如,郭永进,李中华,曾仕强等。我主要看的是以下两人的,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与海洋大学丁玉柱教授讲的。韩教授,讲的几乎滴水不漏,没有一字废话。如同一个新闻发言人,字字珠玑。非常棒。而,丁教授则是上天下地,把中西文化整个串在了一起,感觉把我以前学的好多东西都联系在了一起。受益匪浅。把整个视频看完,也才明白了个大概,觉得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只恨自己学的太迟,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榨出皮包里的小来”,这里的“小”,可以理解为学识浅薄,读书太少。纵观《道德经》,其实讲的是人生大智慧,真的是早学习早受益。

断断续续,学习了半个月。才算完全看完。看完之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心里通透极了。好像有一束光,把心照亮了一般。

原来学习经典,是件极愉快的事。

我就如一个懵懂的学童,好似沿着滚滚长江一点点逆行,最后追溯到了长江的源头一样。才发现,《道德经》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精神性格的底色。

值得学习,值得研究,值得为两千多年前,这样一位睿智的老人点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溯文化之源→《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zv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