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自己吗?
你觉得自己足够好吗?
你能安然享受赞美与成功吗?
你可以不仰赖于他人的目光与评价吗?
如果你不是说这四道问题回答都是"是”,那么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我们内在自尊的重建。
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名,因为这个课名中蕴含了一个假设人生来就具备自尊感。
从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自尊感的确始于人之初的体验。
仔细观察绝大多数婴儿,你会发现他们天然有为自己骄傲的能力。
比如两三个月的宝宝,清晨醒来时会咿咿呀呀的微笑,他们似乎对自己存在于地球上这个事实本身就感到极其满足。
一岁以内的宝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坐、站、走,第一次拿勺子,第一次品尝某种食物一个身心发展良好的孩子会在做到这些事情时表现出得瑟的状态,他可能。可能会在周围人的惊叹中绽放笑容,也可能会在掌握某项技能时迫不及待的邀请他人观看。
当一岁左右的宝宝在镜子里面见到自己,并且开始意识到那是我时,他们几乎不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挑剔,而是会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的形象,仿佛面对着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以上这些在婴儿的世界里再寻常不过的状态,倘若能够平移到成年人的世界中,简直就是一个自尊感爆棚的状态,早上醒来会因为活着本身而感到幸福,不会忧虑过去与未来,只是享受当下的美妙。
无论实现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觉得自己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既能够享受周围人的称赞,又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拒绝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对自己有天然的好奇与喜欢,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质需要被修改。
奇怪的是,几乎每一个低自尊或需要重建自尊的人,可能都难以想象有健康自尊的体验究竟是怎样的。
自尊二字,似乎带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神秘主义色彩,看不见摸不着。
也有不少人在亲密关系、职场学业、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议题上长期面临各种阻碍与困难,却从未把那些问题与自尊联系到一起去思考。
相比抑郁、焦虑、愤怒、委屈之类更容易被描述的体验,自尊与低自尊的含义在心理学科普的传播语境中却长期模糊不清。
网友评论